忠诚警魂的影像书写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尤贝妮 何思娴,费澄,诸珠,孙曼茹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

警察影像书写基于传播学视角,通过分析我国警察影像的发展动态,梳理建国以来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下公安文化宣传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阐释忠诚警魂形象的塑造方法、宣传途径和现实影响。通过探讨如何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更好表达“人民警察的忠诚警魂塑造”这一主题,进一步思考影视形象塑造对于现实中增强人民警察队伍的忠诚与担当精神的意义。


关键词

警察影像 忠诚警魂 影视宣传

正文


一、 引言

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是人民警察之魂,也是公安队伍世代相传的政治基因,是新时代引领公安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加强新时代公安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筑牢忠诚警魂“忠诚警魂建设近年来受到公安队伍内部的持续强调关注,已然成为公安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众对其内涵缺乏系统化认识。

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影视文化具有重要思想导向功能,能够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教育责任[]。作为公安文化传播的一种路径,警察影视是一个特色明显、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艺术类型,其立足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同时赋予情节、人物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表演技巧,能够打动人心、吸引观众。

二、 我国警察影像发展动态

中国警察的影视形象依托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后,从强调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到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新时期以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或公安党性建设,都是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有着可书可写的历史经纬。

历时维度来看,我国警察影像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品数量的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时期至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警察影像发展的起步阶段,该阶段警察影像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对我国警察影视形象的塑造具有开创性意义。例如1979年的《神圣的使命》、1985年的《警官与囚犯》、1987年的《便衣警察》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公安干警可歌可泣、铁骨铮铮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启了我国警察影像的发展热潮。

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警察影像经历了发展的上升期与低谷期。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警察影像逐步发展,在90年代末和00年代初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警察影像作品,例如1999年的《阳光警察》、《刑警本色》《铁血警魂》,2002年的《无间道》、《插翅难逃》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等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并收获了极佳的反响,更有许多至今仍是经典[]。但在2004年,由于政策的变化,涉案剧因情节可能涉及血腥暴力等元素,审核变得十分严格。因而,我国警察影像发展在高潮之后落入了低谷,几乎沉寂。

但在2013年左右,由于相关政策的放宽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警察影像在我国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盘营镇警事》、《湄公河大案》、《刑警队长》等公安类影视剧播出反响良好。2015年以来,我国警察影像发展迅速,数量明显增加,更是产生了《人民的名义》、《白夜追凶》、《警察荣誉》、《狂飙》等爆款、乃至现象级的影视剧作品。此外,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警察影像涉及的警种也逐渐增多,例如缉毒警、督察警、户籍警等,大众对于我国公安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内容的真实化日常化

现存的大多警察影像作品聚焦于“刑侦”主题,多以对重大案件的侦查缉凶为主要内容,借助血腥暴力的犯罪场景和一波三折的破案过程吸引观众,追求戏剧效果。

而近年来则有更多的警察影视作品聚焦警察日常工作生活,关注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社区警察,贴近生活的日常性警务工作。2014年《草帽警察》围绕一位户籍警察的日常工作展开,2022年的大热影视剧《警察荣誉》则是讲述了四位见习警员在八里河派出所经历各种看似“平常”的案件的洗礼,最终成长为合格的人民警察的故事。

《警察荣誉》是我国警察影像内容真实化日常化的代表性作品,它聚焦民事案件和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其优势之处正在于一种“生活质感”。此外,《警察荣誉》中对于警察“优先保护自己”这一思维的强调更是真实细节的体现。现实中的警察思维往往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和同伴的生命,才能谈到如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我国警察纪录片也越发重视对于日常性警务工作的真实展现,近几年的警察纪录片,如《巡逻现场实录》、《守护解放西》、《派出所的故事》等,多以基层派出所为中心展开,以基层执法实况为主要内容,涵盖巡逻、备勤、接处警等多种勤务形式。《警察荣誉》和这些纪录片的成功,也彰显出我国大众的审美偏好正向着“真实”、“日常”转化。

警察形象塑造呈现多样化

影像作品中的警察可以是智勇双全的战斗者这类角色是许多警察影视中的主人公,身处战斗前线,与犯罪分子直接接触、斗智斗勇。警匪双方的对决是警察影像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一方面,紧张刺激的战斗、悬疑烧脑的智斗情节有利于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战斗者”面对危机与险境表现出的临危不乱、无畏生死,又或是其陷入的情感与理智的艰难抉择,都有利于展现矛盾冲突。例如《狂飙》中的安欣,即使面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双重打压,依旧执着于心中的正义,无畏无惧,不断斗争,只为铲除盘踞多年的犯罪集团。难以释放的信念永不言败的精神敏锐果敢的判断心甘情愿的牺牲,成为了这类警察角色身上的闪光点,使得不少观众心生敬佩。

当然,警察影视形象也可以是心思缜密的领导者、指挥者这类角色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掌控全局,善于谋划,以领导干部的身份坐镇指挥,与犯罪分子进行博弈并为新生代警员的成长提供指引。例如《破冰行动》中的李维民,身为禁毒局负责人,巧妙设局,通过与卧底赵嘉良的合作智取防卫森严的塔寨村,在与大毒枭林耀东的对决中取胜另一方面,身为禁毒大队年轻民警李飞的养父,李维民在李飞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了榜样,在其迷茫时、痛苦时给予安慰与指引,使李飞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一次次与犯罪分子的交锋中不断成长

警察影视形象还可以是初入社会的初学者。这类角色在早期作品中大多只能以小配角的身份出现,因“经验不足”的特点导致工作中出现纰漏,从而增加了主人公破案的难度。但近年来,警察影视形象呈现日常化、平凡化,不再局限于高大的英雄形象,因而对于新人警察的描写也成为了部分影视剧的焦点。例如,电视剧《警察荣誉》就以四位新入职的年轻民警为主角,讲述他们是如何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褪去稚嫩,在失败与挫折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警务工作者。

此外,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中存在以反面形象出现的警察。这类角色步入歧途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贪”,一类是因“情”。因“贪”的,如《扫黑风暴》、《破冰行动》中的公安局长就充当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究其原因正是贪钱、贪色、贪地位。这类角色与正直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衬托出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也起到“反黑反腐”的教育作用,与我国目前推进法治建设的步调相一致。因“情”的,如《怒火重案》中的阿敖,曾为警队之星,却因受到威胁和错手杀人葬送了自己与同队好友的大好前程,最终在出狱后走上了犯罪之路。相比于因“贪”而成的反面角色,这类角色的身上更能够凸显出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更有戏剧性,能够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若塑造得成功则很可能成为整部作品的亮点,展现作品的内核。

)传播媒介和形式日趋多元化

警察影像的形式主要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三类,早期以香港电影为主,后内地的作品逐渐增多[]。由于其特殊的宣传作用,也时常出现我国公安机关与广电部门推出的自制或合作警察影像作品。目前内地市场中,公安主题的电视剧与电影蓬勃发展,而纪录片也有崛起之势。

在传播媒介上,“网络平台”对于我国警察影像传播具有关键性作用。自2015年的网剧热潮以来《暗黑者》、《心理罪》、《余罪》等网剧收获的热度丝毫不逊于在电视台播出的剧集,2017年的现象级剧集《人民的名义》也是台网同步播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警察影像虽具有特殊性,但本质上仍是影视作品,想要起到宣传作用必须借由合适的媒介

而从共时维度来看,警察影像则有着始终不渝的内核

一方面,警察的性质决定了其影视形象的塑造具有与生俱来的法制宣传作用。

另一方面,忠诚作为公安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一直是警察影视作品不断追求表现的精神导向。如何用影视形象书写忠诚警魂的内在含义,向群众展现英勇无畏、不惧危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形象,是创作者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三、 警察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

(一)作品定位不够鲜明

调查寻访最常提及的问题就是影视剧中无缘掺杂着的大篇幅恋爱情节的问题和剧情逻辑不顺畅的问题。一些制作不佳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在套用了警察影视剧的这个外壳来作为吸引眼球的手段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庸俗性和欠逻辑性。一部优秀的真正有价值的影视剧,应当明确定位,将警察刚正不阿、为民造福的形象与市井庸俗感划分得泾渭分明,避免产生“影视将观众带入误区,观众又将误区带入生活”的负作用。

(二)角色塑造不够鲜活

很多国产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真正的现实存在鸿沟的问题。一个全知全能、所向披靡的警察的形象与公安实践不符,将警察神话很可能误入英雄史观的歧途。影视剧应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有自己的感情,也会有缺点与不足,这不仅是对警察职业的尊重,更是对艺术道德的尊重。

(三)内容书写不够真实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在设计上就脱离实际,且警务工作也不符合标准。具体来说,影视形象中有的执法强硬、服务不佳、法治观念轻、程序不合规、官僚作风重等。如此塑造并不能为观众展示正确的警察文化。想要让荧屏上的形象鲜活起来,就要使它们与影视的功能合如一契,能够使观众明辨是非、加深理解,只有导向正确、以事实为依据的剧场,方可让影视作品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人民艺术。

四、 解决对策

(一)明晰作品的定位与取材

影视作品要成为公共资源,必须能经受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创作者要有尊重公安文化、慎重选取题材的追求和使命感,要搭建好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对白在此过程中责任是要义,好的口碑则是目标。至于定位与取材在系统中的影响就是作品“首位度”的环节,即透过定位与取材来估算作品的综合评分与地位。

(二)增强平民化叙事视角

在坚持警察形象的基本内核的前提下,以平常、相对普通的视角来演绎剧情,突出公安民警鲜活的一面,更能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平民化的视角重在“近”,重在“民”。编剧、台词、影像,无不需要恳切的心态与踏实的作风,让观众在一帧一帧中能够看出创作时的头绪,也就是品鉴出创作者在人物表现力上下的“帧”功夫。

(三)发掘与创新警务实践素材

社会存在的一切实践是文化创作者用之不竭的思路之泉,同时也是观众在审阅作品中自发判别是非曲直的准绳。筛选出警察文化中符合时代价值的材料,与最终屏幕上呈现的形象是否贴合实际息息相关。群众的见闻在深化,对影视作品的需求也在变高,这是当今影视行业的一个机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地的调研走访既是收集见闻的过程,更是警、民、媒三者交流互通、美美与共的时代专车

五、结论

警察的影视形象以“忠诚警魂”为不变内核,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到当下历经了许多创新性的展示手法和方式。新时代警察影像塑造起一个个更加生动立体的警察形象,通过角色的行为与抉择,展现其对生死、对荣辱、对善恶的不同观念,从而对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引发观众对于时代的深刻命题更加细致深入的思索。此外,对于警务实践而言,新时代警察影像也更加致力于提升忠诚警魂教育质效,不断推进新时代“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队伍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