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关键词
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正文
前言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已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支柱。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包括依法开展规划环评、落实规划环评成果、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内容,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对于产业园区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防控区域生态环境风险以及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在“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等发展理念的引导之下,工业园区信息化的理念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工业园区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形成园区的数字化镜像,利用BIM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为具体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实现针对园区各专业领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应用层级的有效协同、精确分析、实时预警以及动态的高仿真可视化管理。
目前,各级各类园区正在积极开展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大部分园区完成了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集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控、排污企业电量监控、监管指挥中心于一体,且能实现与市级、省级环境管理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对接。环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园区能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企业排污口在线监管、设备电力监控及环境质量实时监控,是园区环境管理实现信息化及智慧化的重要步骤[5]。
文章通过对全国各级工业园区开展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结合湖南省各级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实践,分析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全国各级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
工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工业园区是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的重要途径;2、工业园区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3、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集中控制区。自1979年我国首次设立蛇口工业区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工业园区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根据工业园区发展规模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工业园区的创建试点期(1979-1990年);2、工业园区的高速增长期(1991-2000年);3、工业园区稳定和优化期(2001-至今)。由于工业园区种类繁多,其产业结构、环境污染以及管理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导致针对工业园区类别划分众多不一[1]。
根据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种类划分为综合类工业园区(是由不同工业行业的企业组成的工业园区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工业园区)、行业类工业园区(是以某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继承,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的工业园区,例如化工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静脉产业类工业园区(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利用类产业园)。近些年来,工业园区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布局,各式各样的创意产业园、高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审核结果显示,国家级开发区有552家,省级开发区有1991家,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这些园区不论是从外在形式及内在结构方面都在经历着升级与转型[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驱动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也被越来越多的环境管理者重视。目前工业发达城市尤其是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工园区率先在园区建立了智慧工业园区一体化管理平台,平台集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控、排污企业电量监控、监管指挥中心于一体,且能实现与市级、省级环境管理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对接。环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园区能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企业排污口在线监管、设备电力监控及环境质量实时监控,是园区环境管理实现智慧管理的重要步骤。随着社会对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省市陆续开始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大多数化工园区已完成风险单元监测预警及固定源污染实时监测,但多数园区在扩散途径站(区界)、环境敏感点站、移动监控系统等硬件设施方面建设相对缺失,且其软件平台功能不完善,未能实现设备常规运维、监测数据分析、超标预警响应机制及安全制度机制等有机结合,除化工园区之外的其他工业园区虽搭建了信息化平台,但缺少风险源及风险预警模块。化工园区信息化建设较中小工业园区较完善,沿海发达城市较内陆地区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较早,究其原因,内陆地区在政策及技术标准层面存在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尤其是中小工业园区,还没有成熟的智慧管理模式[3]。
2. 工业园区环境信息化管理模式
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是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与信息技术、物联网结合,在工业园区设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集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控、排污企业电量监控、监管指挥中心于一体,且能实现与市级、省级环境管理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对接。利于园区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各企业污染源、把控区域环境质量。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并运用计算机进行快速处理和建模模拟,能够将园区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并给予园区给予预警,从而实现园区的智慧化管理。同时,平台与市、省级环境监管平台进行数据联网,环境数据能实现及时传输,便于上一级管理部门对园区进行监管[4]。与传统的环境管理相比,解决了企业偷排及超标排放、园区环境污染不能及时发现、环境风险无法预警及无法及时响应的问题。同时,上一级管理部门通过对园区数据联网对接,解决了园区环境问题瞒报漏报的问题,更有利于市级、省级主管部门对辖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
3. 湖南省各级园区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应用实践
3.1 湖南省工业园区概况
湖南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13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8家、国家级经开区8家、海关特殊监管区5家(5家综合保税区),省级高新区23家、省级经开区50家,省级工业集中区45家,长株潭地区规划布局了19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基本实现了湖南省各县市区园区平台全覆盖。湖南省形成了8家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园区,培育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3.2 湖南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各园区设立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由管委会直接管理园区具体事宜,园区管委会通常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负责园区内企业环评审批、污染源监管、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危废治理、污水厂运营情况等工作。上一级监管部门为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市级清单内环评审批、重点污染源企业监管、危废转移监管、污水厂在线监测数据联网对接等。各市州的工业园区统一由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监管,负责省级清单内环评审批、辐射审批、重点污染源企业监管、危废跨市转移监管、污水厂在线监测数据联网对接等。
随着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园区管委会建立了一企一档、一园一档电子数据库,园区设立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为服务企业提供便利。各市及省均建立电子管理平台,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对无证排污、偷排漏排企业列入黑名单并进行公示。2020年开始,湖南省建立了工业园区信用评价制度,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官方网站设立专门的平台,要求每年各园区上传相关资料,以便对园区进行统一监管和抽查。至今该制度已实行三年,省级管理部门对评分细则和平台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在该项制度的促使下,各园区陆续建立了环境信息化平台。2021年,建立了“三线一单”信息管理平台。2024年2月,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以信息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会议指出,2024年,将围绕实现工作机制、建设模式、技术支撑“三个转型”的思路,完善重大风险防控预案,加强对厅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督察、指导和统筹,统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项目(一期、二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按照生态环境部“四统一、五集中”要求,逐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一盘棋”“一套数”“一张图”。要加快推进部省共建,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项目建设,实现基础平台“联得上、看得见”,数据资源“聚得拢、用得好”,环境问题“查得准、说得清”。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将实现更加完善的信息化建设。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截至2023年底,湖南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均建立了环境信息化平台。以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汨罗高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汨罗高新区依托智慧园区总体设计建设思路,其子平台——环境综合监管平台主要致力于打造一套满足政府进行环境监测、环保业务管理及污染防控决策的智慧环保系统,包括环境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两部分。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在重点源企业、建筑工地等地安装环境监测设备,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保证环境污染的全方位监控[5];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改变污染源底数不清、数据更新不及时、基层管理人员紧张、劳动强度大等弊端。
监管平台建设将前端自动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结果通过Web平台、手机APP等以图形、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使用户可以实时、直观、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时空分布及排放变化等信息,为管理层提供直观、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公众提供了解、监督环境状况的有效渠道。监管平台主要包括环保数据综合展示、空气质量决策分析、空气污染数据管理、水污染数据管理、一企一档管理、系统管理、环保移动APP共七个部分。
图1 环保数据综合展示
图2 空气质量决策分析
3.4信息化平台应用情况
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发展较早,配套设施较完善,因此建立的环境信息平台各版块较齐全,能够为管委会的日常监管及应急响应提供便利。此外还有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等工业园区,均较早完成了环境信息平台的建立,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了平台功能的完善,而部分工业欠发达的城市,其园区建立的平台仅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上传了企业基本数据,缺乏监测数据或预警功能[6],另外,部分园区因管理人员欠缺相关知识或认识度不够,较少应用平台进行环境监管,仍旧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园区环境管理。
4. 存在的问题
4.1配套设施跟不上平台需求
目前工业园区在省政策要求下,建设了环境空气小微站,地表水环境、土壤、噪声及地下水监测仅采用手工监测,因此仅环境空气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和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源数据可以实现在线监测数据联网,因在线监测设施、企业监控设施均需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多数平台仅完成了对企业的环保设施电力监控、视频监控联网,导致平台许多功能不完善,版块不健全。
4.2应用程度低于预期
工业园区环境信息化平台是针对园区环境管理工作的内部应用平台,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大环保”格局下部门间、上下级间、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平台缺少外部协作性,数据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企业配合度不高,电力监控、视频监控设施均为园区财政出钱安装,因此污染较轻的非化工企业不在监控范围内。同时园区管理人员习惯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数字化管理认识度不高,导致平台的建设仅用于应付上级考察,在平时的监管中应用程度不高。
5. 对策建议
针对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监管体系,加强建设监管是确保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省级主管部门要继续跟进各园区环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情况,将平台的版块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信用评分标准,加大鼓励和处罚措施。2、提高园区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园区内部环境监测数据与业务数据融合,建立与外部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突破“信息孤岛”,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6. 参考文献
[1] 董慧.全寿命周期视角的物流园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
[2] 谷辉宁,高佳,田军,等.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8):42-44.
[3] 韦茜,邵超峰,鞠美庭.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风险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仁[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2):101-105.
[4] 刘磊,张永,王永红,等.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2):135-140.
[5] 张然.化工园区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国内外发展概况[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10): 48-51.
[6] 刘艳菊.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及对策[J].理论创新,2019(7):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