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解林杰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风景园林学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与美学价值,不仅关乎乡村环境的美化,还涉及到乡村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吸引城市居民回归田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

正文


引言: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多重作用,包括提升乡村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风景园林学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生态优先,通过绿化建设、水土保持等手段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将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另外,风景园林学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构建特色旅游目的地,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和经济繁荣。然而,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尊重传统与创新设计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我们应结合中国式农村的实际情况,以风景园林规划为引导,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

1.乡村振兴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该战略强调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包括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同时,也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现乡村特质,使农民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机遇,需要该学科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1.2乡村振兴对风景园林学的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提升,对风景园林学提出新的需求。首先,随着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农村旅游的兴起,对乡村景观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风景园林学提供高质量的规划设计,以吸引游客并提升乡村形象。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风景园林学需要参与到乡村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工作中,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乡村环境。再者,乡村文化建设也需要风景园林学的参与,通过景观设计体现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最后,乡村振兴强调农民的福祉,风景园林学应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的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建设休闲绿地、改善村落基础设施等。因此,风景园林学需不断创新和适应乡村振兴的新需求,实现乡村景观的多元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3]

2.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1 风景园林是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风景园林能够平衡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共生。一方面,通过合理布局,保护和修复乡村的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地理特征,如山形水系、植被分布,创造出既美观又功能性的景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追求[4]

2.2 推动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学在推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通过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例如,利用地形地貌、水资源等现有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能提升乡村景观的品质。其次,风景园林学倡导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关注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参与感,使景观设计既美观又实用。另外,科学的规划还需要兼顾乡村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与村史文化等,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风景园林学能够为乡村提供独特且适应其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5]

2.3 风景园林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驱动力

风景园林作为乡村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不仅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科学的风景园林规划,一方面,可以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带动乡村人口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风景园林建设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例如,浙江的乌镇通过水乡风貌的保护与修复,成功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极大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风景园林项目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可持续的多元化产业转型。

3.乡村振兴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的问题

3.1未保存乡村当地的风景特色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未能充分保存乡村当地的风景特色。许多乡村改造项目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忽视乡村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独特性。例如,一些地方在追求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规模移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代之以统一的现代建筑和人造景点不仅削弱乡村的辨识度,也破坏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3.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合理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合理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的地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盲目模仿城市化模式,导致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丧失。比如,过度追求现代化和美化效果,大量引入非本土植物,破坏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得乡村景观失去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同时,一些规划设计忽视乡村的实用性,如农田景观的过度景观化,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功能,违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此外,部分规划忽视村民的实际需求和参与,使得建成的景观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脱节,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维护。

3.3未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影响文化传承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些风景园林项目的实施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导致文化传承受到影响。例如,部分设计师盲目追求现代化或者城市化的景观效果,忽视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抹杀乡村原有的风貌,使得乡村景观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历史记忆。如在江南水乡进行园林改造时,若过于强调外来景观元素的引入,而忽略原有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特色,就可能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同时,设计过程中对乡村社区的参与度不足,未能充分听取和尊重村民的意见,也是导致文化传承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中国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运用

4.1 利用乡村风景园林建设旅游项目

乡村风景园林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通过巧妙地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可以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例如,浙江的乌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传统园林艺术,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乡村旅游业的成功典范。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应注重保护原有生态,注重独有文化特质的发掘,提升景观的观赏性与互动,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在实施此类项目时,需注意保持乡村的原始魅力,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使乡村风景园林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利用乡村特色景观举办花卉节、采摘活动或者户外运动赛事,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传播乡村文化。同时,通过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参与到乡村环境的保护中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化公益科普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4.2建设生态公园和风景园林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公园和风景园林是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生态公园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兼顾休闲游憩功能,旨在恢复和维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浙江某乡村通过建设湿地生态公园,既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吸引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增加就业岗位,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风景园林则更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在乡村建设中,可以结合本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比如,陕西某古村落利用原有的古树名木和传统建筑,打造出集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园林,既保护文化遗产,也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4.3 培育乡土的植物

乡土植物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还承载着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培育和利用乡土植物对于维护乡村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塑造地方特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选种和繁殖技术,可以有效恢复和扩大乡土植物群落,使其在乡村景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选取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如某些耐旱、耐寒或耐盐碱的本地花卉和树木,以降低养护成本,同时增强景观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此外,乡土植物对本地昆虫和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在景观设计中,可以结合乡土植物的季节变化,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乡村景观。培育乡土植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文化价值。许多乡土植物与当地民俗、传说和传统医药紧密相连,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例如,某些地方可能有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与某种乡土植物相关,将这些元素融入景观设计,可以增强乡村的识别度和吸引力。

4.4推进农村特色园区的设施建设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推进农村特色园区的设施建设是风景园林学应用的重要环节旨在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集生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既能提升乡村风貌,又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依托当地的农产品优势,建设农业观光园,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同时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又如,利用乡村的传统手工艺,打造工艺园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将农村特色园区与乡村的生态环境相融合,采用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园区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参与,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农村特色园区不仅成为乡村风貌的一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彰显风景园林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

4.5科学定位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风景园林学的应用不仅限于物质环境的改造,更在于如何通过科学定位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使其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保持乡村特有的文化韵味。设计师应当深入研究乡村的历史文脉,理解其地域特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例如,在江南水乡,可以借鉴传统的白墙黛瓦和曲折的水系,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打造既诗意又宜居的田园风光;而在西北地区,可能需要突出大漠、草原的粗犷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应忽视功能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生产活动。例如,可以将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融合,打造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田景观,使景观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此外,设计师还应注重景观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种类,减少后期养护成本,确保景观的长久生命力。

4.6优化中国风景园林学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风景园林学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体系涉及对现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整合,以确保园林设计不仅美化环境,而且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强化风景园林学在乡村规划中的指导地位,使设计更符合乡村实际需求,如在农田景观保护、村落风貌改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推动跨学科合作,结合农业、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打造多功能的乡村景观,如农旅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另外,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创新性的风景园林实践,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升乡村自身的设计与维护能力。最后,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让村民参与到景观规划和管理中,增强他们对乡村环境的归属感和保护意识,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既是乡村面貌焕新的催化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撑。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风景园林学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乡村走向绿色、和谐、繁荣的未来。展望未来,风景园林学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既包含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也涵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多元发展以及政策支持等多个层面,因此,风景园林的恰当运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琴,杜春兰.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8):226-230.

[2]何远东,张凌云,杜月,.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J]. 艺术科技,2023,36(4):222-224.

[3]周航,陈天一. 浅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森林公园建设[J]. 现代园艺,2023,46(5):100-102.

[4]范菁菁,徐毓蔓,郭丽娟. 乡村振兴中风景园林的应用探讨[J]. 包装世界,2023(8):121-123.

[5]袁滢钧,孟滨,薛生康.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J]. 工业设计,2023(9):135-1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