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中苗木死亡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造林绿化;苗木成活率;适宜性筛选;水肥调控
正文
0 引言
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造林过程中,苗木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造林绿化效果的发挥。苗木死亡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苗木自身适应性差的内因,也有栽植管护不当等外因。本文将重点剖析造林绿化中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绿化成果提供参考。
1 造林绿化中常见苗木种类及特点
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常见的苗木种类大致可归为乔木类、花灌木类和松柏类。
(1)乔木类品种常见于行道树,有杨树、柳树、槐树、椿树、悬铃木、大叶女贞、柿子、樱花、玉兰、白蜡树、栾树、海棠、朴树等。
(2)花灌木常见的品种有紫穗槐、胡枝子、小叶女贞、绣线菊、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红叶石楠、红王子锦带、金银木、迎春花、连翘、棣棠、贴梗海棠、红叶小檗等。
(3)松柏类常见的品种有属龙柏、蜀桧、侧柏、洒金柏、黑松、五针松、雪松、圆柏等。
以杨树、槐树等为代表的乔木树种常作为营造混交林的先锋树种,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松柏类针叶树种的木材材质优良,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紫穗槐、小叶女贞等灌木类根系发达,萌蘖更新能力强,适应坡地种植和退化植被修复。
2 造林绿化中苗木死亡的常见原因剖析
2.1 苗木与环境匹配度问题
造林绿化中苗木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苗木与环境匹配度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因立地条件与苗木选择不当导致苗木大量死亡的情况。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如果选择速生杨、柳树等水分消耗较大的苗木品种,由于水分不足,容易出现枯死现象;而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带造林,栽植喜排水性好的树种,根系缺氧,就有可能丧命[1]。同时,苗木的产地环境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差异过大,也会造成苗木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适应能力下降。如冬季植树造林,选用南方苗圃培育的苗木,抗寒能力不足,易受冻害[2]。综上可见,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的技术盲点,在于对立地条件分析不到位,忽视了苗木的生理生态特性。
2.2 栽植与养护技术不足
造成造林绿化苗木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栽植和养护技术不足,普遍存在栽植时机把握不当、栽植深度控制不准、根系伸展不开等问题,造成移栽后苗木成活率下降。如种植太深容易造成根系缺氧,种植太浅容易导致根系受旱;栽植较早,幼苗还没有完全休眠,抗逆能力较差;栽植过晚,错过植株生长适宜期,苗木萌发迟缓,长势衰弱[3]。另外,对苗木养护管理细节的把控不到位,对苗木的成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灌溉不当,容易导致树苗根系腐烂或出现干旱缺水等问题。此外,如果施肥中氮磷钾的配比失调,会导致苗木徒长或早衰的情况发生。
2.3 病虫害侵染因素
病虫害侵染也是造成造林绿化苗木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苗木移栽过程中,一些器官受损,苗木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病原菌、害虫的危害。例如,新栽植的杨树极易感染溃疡病,若防止不及时,会造成整株死亡。海棠、栾树、扶桑等苗木上的蚜虫以口针刺吸苗木幼嫩部位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变黄卷曲,影响苗木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导致苗木枯死。蝽尺蠖、天牛等食叶或蛀干害虫,危害苗木地上部,破坏苗木正常的光合作用与养分运输,白蚁、蛴螬等地下害虫,啃食苗木根系,阻碍水分养分吸收,均可造成苗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5]。由此可以看出,苗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复杂,危害方式多样,给苗木生长带来严重威胁。
2.4 水分与养分供给失调
水分与养分供给失调是造成造林绿化苗木死亡的又一主要原因。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和养分有着精准的需求,而外界环境条件的波动常导致二者供给失衡,进而引起苗木生理机能紊乱甚至死亡。例如,幼苗期根系发达不足,吸水能力有限,夏季高温干旱时土壤水分快速消耗,若不能及时补充,苗木体内水分亏缺,蒸腾作用受阻,光合速率下降,同化产物减少,生长停滞[5]。而雨季泥沙淤积,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地上部徒长,碳氮比例失调,苗木抗逆性下降。此外,造林地土壤贫瘠,缺乏速效养分,或肥料种类配比失调,偏施氮肥,造成苗木营养失衡,生理机能紊乱,病虫害多发,造成苗木大量死亡。根据上述例子,造林绿化过程中,水分和养分的动态平衡对苗木的成活至关重要,而大多数造林现场缺乏精准的调控手段,很难满足苗木生长的实时需求,这无疑加剧了苗木死亡的风险。
3 造林绿化中苗木死亡应对策略探讨
3.1 苗木适宜性筛选与配置优化
提高造林绿化成效的关键措施是苗木适宜性筛选和配置优化,针对苗木与环境匹配度的问题,可以从苗木生理生态特性与立地条件的匹配、苗木产地环境与造林地环境的相似度等方面入手,从苗木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立地条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宜选用根系发达、抗旱性强的乡土树种,通过根系深扎和广布增湿增效[2]。同时,采用带土球苗,如容器苗、根箱苗等,在移栽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根系的完整性,减少根系的损伤,使苗木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在立地条件复杂的区域,宜采用多树种混交配置,根据立地小环境差异进行树种搭配,通过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位置互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增强群落整体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群落结构。此外,采取气候距离、生态位置重叠等定量化方法,对环境相似度高的苗木种源进行筛选,加强苗木产地环境与造林地环境相似度分析,在苗木引进、驯化过程中有效降低适应风险。总之,苗木适宜性筛选和配置优化,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多重生态因子,对苗木生长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苗木成活率进行预测,进而指导科学制定苗木引种和配置方案,对增强造林绿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意义重大。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创新适宜性分析评价方法,为科学筛选配置苗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揭示苗木适应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3.2 提高栽植与后期管理技术规范
针对栽植养护技术不足的问题,从优化栽植时间、深度、根系舒展等方面着手,制定精细化操作规程,提高栽植和后期管理技术规范是提高造林绿化成效的关键举措。如科学确定种植时间,避免植物生长不适期,结合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确定栽植深度,根据土壤质地和苗木根系发达程度,确保根系舒展。同时,在苗木成活的关键时期,可采取树干注射营养液、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增加树体水分和养分,促进根系生长,以应对幼苗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差等问题。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兼顾苗木生长需要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适当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方式。针对育苗徒长、早衰等问题,要通过优化施肥配方、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氮肥用量等措施,促进苗木健康成长。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技术集成和规范操作,切实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长势,为造林绿化工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3 林木病虫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针对病虫害压力大、危害严重的问题,可从加强监测预报、优化防治策略、创新防治技术等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治体系。1、在监测预警方面,可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如语音诱捕器、频振式杀虫灯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虫情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气象、遥感等资料,开发区域性病虫发生动态预报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高危地区进行及时预警。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提高监测时效和准确性,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2、立足病虫害发生规律、林木生长特性等因素,制定差异化防治方案。在优化防治策略上,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的理念。幼林抚育阶段,加强林间除草、修枝整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利用性诱剂、食诱剂干扰交配;在病虫盛发期,可采取药物防治亦可生物防治。药物防治要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和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施药,必要时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减少农药环境风险。3、在防治技术创新上,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研究力度,利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对高效、专一性强的生防菌株进行筛选,对生物农药进行新的研发;应用纳米载体、缓释制剂等先进制剂,提高常规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与持效期。积极探索“农林复合”模式,利用农作物病虫天敌资源,协同控制林木病虫害。
3.4 恰当实施水分养分管理方案
针对造林绿化过程中水分与养分供给失调导致苗木死亡的问题,需要从精准调控水肥,动态匹配苗木需求等方面着手,制定因地制宜、精准到位的水分养分管理方案。可以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苗木蒸腾耗水规律,利用智能算法优化灌溉时机和定额,既能满足苗木生长发育需求,又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借助植物冠层反射光谱、叶绿素荧光等非损伤诊断技术,对苗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快速测定,据此开展精准施肥。针对造林地土壤养分缺乏、肥力低下等问题,可采取深施有机肥、接种根瘤菌等措施,激活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肥料选择上,优先使用缓控释肥,延长养分供应期,减少养分流失。
4 结语
造林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三分造、七分管”是造林绿化工程中苗木成活率高的关键举措。造成苗木死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苗木自身适应性较差的内因,也有其他外因,如种植和养护不当以及病虫的侵扰。在苗木筛选、种植管理、病虫防治、水肥调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施策,才能很好地处理苗木死亡的问题。只有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加强技术集成和规范操作,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策并举、治标与治本结合,才能使苗木死亡率降到最低,确保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丁荔,夏营,王龙,等.现代矮砧苹果园苗木定植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J].烟台果树,2023,(01):53-55.
[2]胥富红.林业苗木种植死亡原因与应对措施探讨[J].种子科技,2021,39(23):111-112.
[3]赵思法.BH公司博览园绿化工程苗木移植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
[4]曾其龙,田亮亮,韦继光,等.蓝莓基质栽培幼苗根系处理不当引发苗木死亡[J].果农之友,2021,(02):26.
[5]张焱焱.林业苗木种植死亡的原因与解决对策浅析[J].花卉,2020,(12):19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