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建施工作业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摘要
关键词
矿建施工;危险辨识;风险评价
正文
1研究背景
矿山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矿山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技术的深入,矿山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矿山施工作业存在众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坍塌、爆炸、火灾、中毒、机械伤害等,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矿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等原因,仍然频繁发生矿山事故。据统计,矿山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评估矿山施工作业中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矿山施工作业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数据采集、危险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模型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较少,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矿建施工作业危险辨识方法研究
2.1 数据采集
在进行矿建施工作业危险辨识研究中,数据采集是确保分析准确性和实用性的基础步骤。本研究所依赖的数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矿山施工现场的历史事故记录、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资料、现场作业环境的详细描述以及施工设备的技术参数等。数据采集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关于矿建施工作业安全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为后续的危险辨识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2)现场调研:直接到矿山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与施工人员、项目管理者以及安全监督人员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的作业环境信息和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情况。
(3)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针对施工现场的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层等不同角色,收集他们对于作业过程中潜在危险因素的看法和经验,以便更全面地辨识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4)事故数据分析:收集近年来矿山施工领域的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影响及处理结果,从而识别出常见的危险源和高风险作业环节。
(5)技术文件审查:研究施工项目的技术文件,如施工图纸、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对这些文档的深入分析,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定风险。
(6)专家咨询:邀请矿山施工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访谈或座谈会的形式,收集他们对于当前施工作业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看法和建议。
(7)数据整合与验证:将上述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剔除重复和无效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和专家评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2 矿建施工作业危险辨识方法
在矿建施工领域,危险辨识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一环。它涉及到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矿建施工作业危险辨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检查与巡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巡视,通过观察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易于实施,但需要依赖于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2) 事故数据分析:收集历史上相似工程项目中的事故案例,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和特点,预测和识别当前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这种方法有助于从历史中学习,提高未来项目的安全性。
(3) 专家咨询:邀请在矿建施工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危险辨识过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辅助识别潜在的风险点。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见解,但成本较高,且执行难度较大。
(4) 现场员工访谈:与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认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种方法能够从一线员工的角度获取信息,有助于发现管理层可能忽视的风险点。
(5) 应用软件工具:利用专业的安全管理软件或应用程序,通过输入施工现场的具体数据,自动化地进行危险辨识。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辨识效率,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3矿建施工作业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3.1 风险评价模型
矿建施工作业风险评价是确保施工安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在多元化的施工环境中,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价模型对于识别和控制潜在危险至关重要。风险评价模型通常基于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等方法构建,以量化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1)系统分析法:该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矿建施工作业的风险因素。通过构建因果图、流程图或系统动力学模型,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系统分析法有助于揭示复杂系统内部的潜在风险点,为风险评价提供深入的洞察。
(2)统计分析法:这种方法依赖于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应用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来评估风险。常见的统计分析工具包括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和蒙特卡洛模拟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评估者量化不同风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评估整体风险水平。
(3)专家评估法:此方法主要依靠行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来评估风险。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收集专家意见,综合考虑专家对不同风险因素的判断和评价。专家评估法适用于那些难以通过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获得准确数据的情况。
(4)综合评价模型:为了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发了多种综合评价模型。这些模型结合了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来更全面地评估风险。例如,将系统分析法用于初步识别风险,再利用统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量化,最后通过专家评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正和优化。
3.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风险识别指标
风险识别指标主要涉及对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所有潜在因素的辨识。这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环境因素、设备操作风险、人为错误、安全管理不足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风险严重程度指标
风险严重程度指标用于评估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这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方面。通过量化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事故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3)风险发生概率指标
风险发生概率指标旨在评估特定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需要基于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准确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助于优先处理那些高概率且严重性大的风险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控制措施有效性指标
控制措施有效性指标反映了现有安全管理措施在预防和减轻风险方面的实际效果。这包括技术手段、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方面。通过定期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安全管理策略,提高整体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旭.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方法[J].中国金属通报,2022(08).
[2]王小玉.莒山矿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