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传统建筑特色元素梳理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张韫珍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82)

摘要

关中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是关中地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目前在关中民居研究方面,多为建筑风貌形态的单一研究,缺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关中民居的统筹研究。本研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认识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梳理把握其精髓和发展脉络,通过挖掘关中传统建筑特色,梳理研究我市乡村文化脉络和传统建筑元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支撑。


关键词

关中民居 建筑风貌 元素梳理

正文


1.前言

关中民居曾以其端庄的民居形态、厚重的文化积淀、精巧的建筑技巧见证了关中地区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随着社会变迁、快速的城镇化发展,目前西安市关中民居保存状况摸底不清,多为点状历史遗存,集中成片的关中民居风貌建筑群。对民居的保护利用和传统建筑元素提取都缺乏系统的调研获取和归纳总结。

本次调研和研究一是研究关中民居发展脉络,挖掘关中传统建筑特色二是研究传统关中民居点,梳理研究西安乡村文化脉络和传统建筑元素将其可用于体现当地传统特色美学元素和实用结构的部件元素归纳提取,探索“新关中民居”样式,以期通过元素特色梳理,对关中民居等乡村建设的规划建设提出引导措施,丰富其完整价值链,传承和保护关中民居

2.关中民居发展沿革

2.1原始社会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所是天然的岩洞,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固定的居民聚落。这个时期的村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布局。房屋的结构为木骨草泥墙壁或梁柱式构架,地面以上房屋尚少,多为半地穴式,总体布局有序,能清晰地反映出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萌芽。

2.2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时期有了“民居”这一普通庶民居住的建筑形式。民居形式已由半地穴式向地面建筑形式发展。例如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的西周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该遗址是对称严密的二进院落组成的四合院形式。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北方流行的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2.3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也是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完善、成熟直至定型的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西汉时期的长安和东汉时期的洛阳居民区确立了闾里制度,民居采用了矩形的用地和端正的朝向。隋唐时期,里坊制日趋成熟。坊为大小不等的方整矩形,外围高墙,民居规划于内,民居用地皆取正向轴线布局。盛唐时期,长安民居中的合院住宅开始增多,时称“四合含”。通常一宅院由几个并排院落加上甬道连通后共同组成大合院。

2.4.近现代的延展

清至民国时期建造并保留下来的关中传统民居较多,也比较完整,如灵泉村等。这一时期的民居多是土砖木结构,具有用地紧凑、层数加高、进深加大、注重装饰等特征。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质朴、厚重的地方风貌。

3.关中民居风貌特色

多样的形式结构、端庄的民居形态、厚重的文化积淀、精巧的建造技艺,形成了关中民居质朴、硬朗、厚重、端庄的整体特征。

3.1村庄布局

1)南北通透,村落集中

西安地区风速相对较小,民居建筑讲究正南正北、南北通透,门窗对位以利于通风散热。村落布局一般较为集中和规整,成组成团,形成防风御寒的建筑组织方式。

2)平面呈矩形或团形

传统住宅院落一般沿街巷布置,户户毗连、密密匝匝。由于通向各户的出入口限制了宅基的划分,一般居住地段的用地宽度不大。一般街道宽与房高比多小于1:1,尺度亲切宜人,气氛简朴、宁静、自然。局部地段的宽窄变化使长街的景观显得丰富生动,小块墙角边地也为居民停留、交往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巷多尽端式“死胡同”,它们与主要街道形成树枝状路网结构,这类通向局部宅院的人行小巷,有的宽不足2米,具有明确的内向性和居住气氛。

3.2院落形式

1)四水归一,单坡排水

关中民居属于中国传统院落总局,呈现出“窄院、深宅、封闭”的空间形态。院落空间本质上是一个轴线关系清晰、层次有序、院落空间狭长、垂直推进的伦理空间[1]由于降水期相对集中,降水量小,为了简化屋面排水,民居厦房采用单坡顶排水的方法,并利用院落收集雨水,将庭院四周屋面流下的雨水汇集于院中储存。形成了“四水归一”“房子半边盖”等特征。

2)院落狭长,出檐深远

传统关中民居院落的主要布局方式是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为核心,两侧附属用房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时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整体格局是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个方向把庭院围在中间[2]。西安民居的院落单元由院门、门房、照壁、厦房、厅房、正厅、天井(院)等几个部分组成。西安民居由于气候、用地等因素院落为狭长形空间,常见的面宽为9-10米。关中民居典型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式。

3.3建筑特征

关中民居建筑组成上,主要由临街的门房、两侧的厢房、厅房和正房这几个主要的单体建筑配以墙、廊门等组合而成。建筑造型特点上,具有单坡顶、临街倒座、山墙临街等特点。

1)屋顶

屋顶样式多样,上房、厅房和门房为双坡屋顶,厦房为单斜坡屋面,俗称“房子半边盖”,坡向院内,形成聚合向内的前院空间檐口部分出檐深远,利用建筑自遮阳解决夏季隔热防晒问题并避免西晒屋脊主要以硬山形式为主,包括正脊、吻兽与垂脊三部分屋面铺设灰色板瓦高等级民居采用筒瓦屋顶形式,一般民居采用平瓦屋顶形式。

2)墙体

墙面通常为“穿靴戴帽”,墙体采用矮墙或者漏窗墙。墙面色彩以土黄色为主色调,墙角一般采用赭石色。材质方面,西安传统民居中大多采用“版筑”墙体或土坯外包砖墙体,充分利用黄土的防冷、隔热性能,使建筑冬暖夏凉。

3)门窗洞口

关中民居的门主要有板门和格栅门两种,入口门为墙垣门,门框以赭石色为主。外墙门房不开窗或开高窗,有“财不外漏”之说。主要有格栅窗、槛窗、支摘窗、什锦窗、横批及墙窗。

4)地基

基础多为条形基础,在地面下挖约深800mm、宽800mm的条形基础基坑,素土夯实地基。在夯实的地基铺“三七灰土”垫层,一步一铺,每步虚铺250mm,夯实到150mm。地面自上而下的构造做法依次为:素土夯实—三七灰土—素混凝土垫层—铺方砖。

5)石作

关中民居也有石材作为结构构件和装饰,例如柱础多为圆鼓式和基座式的结合,上半部为圆鼓形,上下小中间大,鼓肚外突,鼓钉分明;下半部为六边形基座,有浮雕。门枕石:承托门扇转轴的石构件,位于大门两侧边框下方,门外部分为门墩,中间有槽,支撑门框;门内有承托转轴。

6)天井院

天井院是关中民居举办活动、休息纳凉及平日家务劳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地势低于房屋及院外路面,院内有渗井或明沟、暗沟,用于收集雨水。院内有砖砌台阶将门房、厦房、上房相连,上边有屋檐遮雨,要保证雨水不能落在台基面上,意思是“脚不沾地,鞋不浮尘”,体现生活清洁卫生的习惯。

7)植物配置

关中民居的植物习俗讲究“门前不栽桑(丧),屋后不栽柳(怕后辈出绺娃子),宅院中不栽鬼拍手(杨树叶招风易响)”。民居宅旁多栽槐(长寿、富贵和多子)、榆、桐(铜,金钱)、椿(春,兴旺发达)、枣树等,忌讳种植杨、柳、梨、柏,因其有水性杨花、寻花问柳和离异之嫌。房前屋后也应种植树木,“人家居所之四方,须植以树”。

8)砖作

地面由沙和土作垅局,然后铺地砖。墙壁也多砖材,主要可分为檐墙和山墙两种,又有院墙与卡子墙包围连接。独立于房屋之外的还有影壁与照壁。门楼以蛮子门和随墙门为主。蛮子门往往占据倒座的一个开间,随墙门则是将门开在院墙上。

9)木作

柱子按照位置不同有檐柱、金柱、脊柱之分柱身和柱头作相应的榫卯凹槽。大梁以三架梁和五架梁居多,为矩形截面,高宽比接近于方形。前后檐处有抱头梁,前檐抱头梁有装饰功能。其余枋、檩、椽等各部件也按照传统木建筑的构建搭建方式,枋分为檐立枋、随梁枋、穿山枋、檩立枋、檩平枋等檩和椽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关中民居元素梳理

关中民居中有许多建筑内部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民居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关中地区民居装饰,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重点装饰部位是入口门楼、影壁、屋脊及内装修等。

4.1入口门楼

民居的入口中心,各户的入口标志是户主重点装修的部位,门楼的形式和做工精巧与否,往往能反映出户主的身份地位,乃至整个宅院的质量。关中民居门楼丰富多彩、造型优美。关中民居门楼具有北方民居的一般形式,大门都体现砖雕精细、做工讲究的特点。

大门上多有牌匾,多用木刻题字,如耕读第、诗书第等,有的则为砖雕。

4.2影壁

影壁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宅门切忌直来直去,门直通会使家族不兴旺。因此,宅门便与影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大门内外均设有影壁,使其在视线上有一定的遮挡。影壁与宅门界定的空间是院外向院内的过度空间。它不仅有风水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感。位于门内的影壁上雕刻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取材立意主要为吉祥如意、国泰家宁,纹样的取材丰富,有飞龙舞凤、狮子戏球、飞禽展翅、四季花卉、有的用青石精離,有的用方砖拼砌雕刻。

4.3屋脊

关中传统民居正房屋顶均为硬山坡顶,厦房一般为单坡顶。屋脊与脊吻都用砖砌。脊吻形式多样,有的是整体预制焙烧,而比较讲究的宅院屋脊与脊吻多是分段分块预制焙烧而成。分段预制的屋脊立体感很强,工艺水平很高。屋脊与脊吻分上下两层,下层与屋面相接,作为屋脊的基础,以横线脚装饰,上部为屋脊正身,饰以多种纹样。关中有的宅院屋脊与脊吻砖雕十分精美,有的大型宅院屋脊尺度很大,将近一人高。

4.4门窗隔扇及门罩

关中民居木装修做工精致、选材考究。传统民居的房屋门有两种形式:一类是成排的隔扇门,另一类是木门。隔扇门、窗均成双布置,一开间布置四扇者居多。隔扇门的基本形式是由木料构成长方形框架,框架内分为上部的格心和下部的裙板,格心部分作采光用,所以都有密集的木格以便在木格条上糊纸。木门门扇简洁,多不施雕刻,单扇或是双扇,双扇居多。

4.5石刻雕饰

关中北部是著名的唐代十八陵所在地,民间石刻艺术丰富,具有民间艺术独有的粗犷、豪放的气势。在民居上就表现为相当数量的砖与石刻,在石牌、栓马石上,都能看到这类艺术瑰宝。

5.结语

通过对关中民居的分区分类调研,将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沿革、院落特征、建筑特征和建筑装饰特征做以归纳总结。关中村镇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演变发展历程看,宅基地面积、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因素对关中民居建筑的演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在建筑的特色元素方面,细分特征类型,并根据元素使用特征分类总结提炼,形成基础的传统元素表,以期未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特征元素的“新中式风格”创作和传承,让关中民居的村落风貌、建筑特色和空间环境更加体现地域特色,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 蔡莎莎,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月 197-202

[2] 沈皓,解勋.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传承[J] 设计与案例 2019年3月 07-0087-01

[3] 许娟,霍小平.关中村镇民居建筑风貌的继承与发展[J] 城市问题 2014年3月 49-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