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油茶栽培技术改良与提升出油率的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麻昌海

​湖南省花垣县自然资源局,416000

摘要

花垣县作为湖南油茶主要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油茶产业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基于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花政办发〔2021〕25号),深入探讨了油茶栽培技术改良与提升出油率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及创新策略,旨在促进花垣县油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


关键词

油茶产业;技术改良;出油率;

正文


  言: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其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花垣县作为油茶主要产区,面临着提升油茶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改良和创新策略提升油茶出油率,进而推动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油茶产业发展基础与潜力

花垣县作为湖南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油茶产业发展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首先,从自然条件来看,花垣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这为油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次,花垣县拥有丰富的油茶种植资源和悠久的油茶种植历史,农民对油茶树的种植和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从油茶产业的产值和产量来看,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油茶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油茶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油茶产品的种类和品质不断丰富,油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此外,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发展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油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油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符合当前国家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油茶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制约了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油茶产业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导致油茶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油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支持。目前,花垣县油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导致油茶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再次,油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花垣县油茶产业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导致油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最后,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油茶树种植周期较长,且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较高,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环境变化,将对油茶产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油茶产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综上所述,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为了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组织化程度、降低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努力。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油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油茶产业建设。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油茶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油茶产业补助标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油茶种植和管理。

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油茶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加强油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在产业组织化程度方面,应引导农民组建油茶产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等组织形式,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油茶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在降低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应加强对油茶种植地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对油茶产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策略降低市场风险。

二、油茶栽培技术改良策略

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的改良对于提高油茶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花垣县油茶林现状,以下将详细阐述油茶栽培技术改良的三个主要策略: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提质扩面与低产林改造、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油茶栽培技术改良的首要策略。首先,要对油茶栽培区域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从而确定油茶栽培的适宜区域和规模。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油茶栽培规划,明确种植目标、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栽培技术等要素,确保油茶栽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油茶品种,确保油茶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要充分考虑油茶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的油茶品种。在种植密度上,要根据油茶品种、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确保油茶植株之间的空间合理布局,避免过度密集或稀疏。

此外,还要注重油茶栽培的配套工程建设,如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油茶栽培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加强油茶栽培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油茶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质扩面与低产林改造

提质扩面与低产林改造是油茶栽培技术改良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要加大对油茶栽培的投入力度,提高油茶栽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确保油茶的生长和发育。通过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油茶栽培的提质扩面。

其次,要对低产林进行改造。低产林是指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的油茶林。对于低产林,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如更换优良品种、调整种植密度、除草施肥、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提高低产林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要注重低产林的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在低产林改造过程中,还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油茶栽培领域,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提高油茶栽培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三)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是油茶栽培技术改良的关键策略。首先,要加强油茶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用油茶容器大苗3年生植苗),推动油茶栽培技术的进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油茶栽培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油茶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油茶栽培水平。

其次,要创新油茶栽培模式。传统的油茶栽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油茶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油茶栽培模式,如林下种植、油茶与农作物间作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油茶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推动油茶产业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油茶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油茶栽培技术改良需要从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提质扩面与低产林改造、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提高油茶栽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油茶出油率的措施

油茶作为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出油率是衡量油茶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提升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出油率,确保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特提出以下精细化措施。

(一)加强油茶林经营管理

科学种植管理:推广油茶良种,如华字系列和湘林210等,确保种植品种的出油率高、品质好。同时,结合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确保油茶林的生长环境优越。

精准施肥管理:根据油茶树的生长周期和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油茶树的健康生长。同时,注重施肥时间的选择,确保肥料的有效利用。

病虫害防治:加强油茶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建立病虫害防控体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油茶树的损失,保障油茶林的健康生长。

林地管理:加强油茶林地的管理,定期进行除草、松土、修剪等作业,保持油茶林地的通风透光性,提高油茶树的生长质量。同时,注重油茶林的防火工作,确保油茶林的安全。

(二)优化油茶采摘与加工技术

科学采摘:根据油茶果实的成熟度和天气情况,制定科学的采摘计划。采用机械采摘与人工采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采摘效率,减少果实损失。同时,注重采摘时间的选择,确保油茶果实的品质提升一般,本地低改油茶林在寒露一星期后开始采摘,优质良种品种的在霜降一星期后开始采摘。

优化加工工艺:引进先进的油茶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油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工艺参数,确保油茶油的品质和出油率。同时,加强油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油茶产业的附加值。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油茶油质量监控体系,对油茶油的品质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对不合格的油茶油进行及时处理和追溯,确保油茶油的质量安全。

(三)拓展油茶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延长产业链:在油茶油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油茶副产品,如油茶饼、油茶皂等,拓宽油茶产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同时,加强油茶林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油茶观光、油茶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提高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品牌建设:加强油茶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花垣县油茶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举办油茶文化节等活动,宣传花垣县油茶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高油茶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竞争力。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油茶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油茶产业的共赢发展。

综上所述,提升油茶出油率是花垣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油茶林经营管理、优化油茶采摘与加工技术、拓展油茶产业链与品牌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油茶出油率,促进花垣县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将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四、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在油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确保油茶产业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从多个方面为油茶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油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单一的投融资渠道往往难以满足油茶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投资,是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可以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为油茶产业的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

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油茶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油茶产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如油茶产业贷款、油茶产业债券等,满足油茶产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与油茶企业的合作,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投资,可以通过建立油茶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油茶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等方式,为油茶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投资。

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油茶产业风险分担机制,通过设立油茶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油茶产业保险制度等方式,降低油茶产业投资的风险。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投资,同时保障油茶产业投资者的利益。

(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政策引导与扶持是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可以激发油茶产业的市场活力,促进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

政府可以制定油茶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对油茶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政策可以降低油茶产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油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鼓励农民积极种植油茶,扩大油茶种植面积。

税收优惠政策

对油茶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免征或减征增值税等,可以减轻油茶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激发油茶企业的市场活力,促进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政策

制定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油茶种植大户或企业,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油茶种植成本,推动油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科技创新政策

加强油茶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政策可以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油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科技创新政策还可以推动油茶产业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市场监管政策

加强油茶产业市场监管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政策可以保障油茶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油茶产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市场监管政策还可以提高油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对油茶产品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是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和建议,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投资,激发油茶产业的市场活力,推动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些措施和建议还可以提高油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通过技术改良和创新策略,花垣县油茶产业有望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林.油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4,(04):75-76.

[2]韦春梅.河池市油茶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24,18(06):23-25.

[3]吴景就.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要点探究[J].广东蚕业,2024,58(03):43-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