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与管理实践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蒋清利

新宁县马头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2716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畜禽养殖场中非洲猪瘟(ASF)的防控措施与管理实践。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总结了防控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包括生物安全措施、疫病监测和控制策略,以及紧急响应机制等。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实施这些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疫情的影响。提出了在未来防控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

非洲猪瘟;畜禽养殖;防控措施;管理实践

正文


引言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家猪和野猪。自20世纪初首次发现以来,ASF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增加,ASF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研究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非洲猪瘟自1921年在非洲首次报告以来,逐渐扩散至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中国的爆发,导致大量生猪被扑杀,给养猪户和相关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和管理策略。本文在此背景下,旨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主要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养殖场提供科学指导,提升其防控能力。

二、生物安全措施

(一)加强场地隔离 为防止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养殖场,场地隔离是首要措施。养殖场应设置严格的隔离带,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所有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消毒,并穿戴防护服。此外,应建立隔离区,用于隔离新引进的猪只,观察其健康状况,确保无疫病后方可进入主群。隔离区的设计应考虑到空气流通、排水和防疫条件,确保新引进猪只在隔离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避免应激反应。同时,隔离区的管理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没有病原体残留。为了进一步提升隔离措施的效果,养殖场可以考虑采用多层次的隔离措施,例如设立初级隔离区和次级隔离区,分别用于新引进猪只的初步观察和进一步的健康监测。初级隔离区应具备完善的防疫设施,如独立的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以防止交叉感染。次级隔离区则应配置更为精细的监测设备,如红外体温检测仪和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此外,隔离区的日常管理应包括定期的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并安排专门的防疫人员进行巡视和管理,保证隔离措施的严密执行。

(二)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 饲料和饮水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养殖场应选择可靠的饲料供应商,确保饲料无污染。在饲料和饮水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防止其受到污染。饮水系统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保证猪只饮用安全的水源。在饲料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经过严格检测的饲料,确保其营养成分和卫生标准符合要求。此外,饮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防止二次污染,饮水槽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水质安全。通过定期检测饲料和水源,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污染源,降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风险。为了进一步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安全,养殖场还可以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对饲料和水源进行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饲料和水源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例如,通过安装水质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确保猪只饮用安全的水源。此外,养殖场还应定期进行饲料和水源的取样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同时,在饲料和水源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防疫规定,防止其受到污染。通过多层次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饲料和水源的污染风险,保障猪只的健康。

(三)严格控制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如苍蝇、蚊子和鼠类等,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养殖场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如定期喷洒杀虫剂、设置捕鼠装置和保持场区卫生。同时,应密切监测病媒生物的活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传播病毒。控制病媒生物的措施包括环境管理、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等多种手段。通过环境管理,消除病媒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场所,如清理积水、堆肥和垃圾。化学控制手段包括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和杀鼠剂,定期喷洒和布放,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生物控制手段则包括引入天敌,如使用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病媒生物控制的效果,养殖场可以采用智能化监测和控制系统。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病媒生物的活动情况,并自动启动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通过安装红外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鼠类的活动轨迹,并通过自动捕鼠装置进行捕捉。此外,智能化系统还可以根据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自动调整杀虫剂和杀鼠剂的喷洒频率和剂量,提高控制效果。同时,养殖场应加强病媒生物的生态管理,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病媒生物的繁殖条件。例如,定期清理场区积水和垃圾,减少苍蝇和蚊子的繁殖场所。通过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风险。

三、疫病监测和控制

(一)建立健全监测系统 疫病监测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系统,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和采样检测。对于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隔离、扑杀等应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监测系统应包括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等多个层次,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全面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日常监测包括日常健康检查、体温测量和行为观察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专项监测包括定期采样检测,如血液检测、粪便检测和病毒检测等,确保猪群健康。应急监测则是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如隔离、采样和检测,及时控制疫情扩散。为了确保监测系统的高效运行,养殖场应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猪群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健康监测。养殖场还应与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共享监测数据和防控经验,形成联防联控的局面。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和物联网,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提高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养殖场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对每一头猪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追踪和处理。

(二)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 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但科研机构正在加紧研发。养殖场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疫苗试验和推广应用。一旦有效疫苗问世,应迅速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提升猪群免疫力,降低疫情风险。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养殖场可以通过提供样本、参与试验和推广应用,支持科研机构的工作。同时,在疫苗问世后,养殖场应积极组织接种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可以有效提升猪群的免疫力,降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风险。在此过程中,养殖场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养殖户的培训,普及疫苗接种知识和操作规范,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养殖场应与疫苗研发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疫苗研发进展和应用信息,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疫苗接种档案,对每一头猪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操作,养殖场可以有效提升猪群的免疫力,降低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

(三)强化应急预案 养殖场应制定详细的非洲猪瘟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发生时的各项处置措施和责任分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应急预案应包括疫情监测、报告、隔离、扑杀和消毒等多个环节,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实际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防护服、消毒剂和扑杀工具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此外,养殖场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获取支援和指导。同时,养殖场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普及应急预案和防控知识,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熟练掌握应急操作,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在应急演练中,养殖场应模拟实际疫情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整体应急能力。

此外,应急预案还应包括疫情结束后的恢复工作,如消毒、清理和重新引进猪只等,确保疫情结束后养殖场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养殖场应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明确各项恢复工作的具体步骤和责任分工,确保恢复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疫情结束后,养殖场应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理,确保环境卫生和无病原体残留。同时,应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确保恢复工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重新引进猪只前,养殖场应进行严格的隔离和健康检查,确保无疫病后方可引进。在恢复生产过程中,养殖场应继续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确保生产的安全和稳定。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操作,养殖场可以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紧急响应机制

(一)建立快速响应团队 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快速响应团队的建立至关重要。该团队应由兽医、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组成,负责疫情监测、紧急处置和后续恢复工作。快速响应团队应具备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控制疫情蔓延。快速响应团队的成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具备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和经验。在疫情发生时,快速响应团队应迅速组织行动,采取隔离、采样、扑杀和消毒等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同时,快速响应团队应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养殖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技术,提升整体防控能力。为了确保快速响应团队的高效运作,养殖场应制定详细的团队构建和管理方案,包括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培训计划和应急操作流程。团队成员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掌握最新的防控技术和应急措施,确保在突发疫情时能够迅速反应。养殖场还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和提升快速响应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快速响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养殖场的防控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疫情,减少损失。

(二)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提高防控效率的关键。养殖场应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养殖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疫情动态和防控技术,提升整体防控能力。信息共享机制应包括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等多个环节,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技术,提升整体防控能力。此外,信息共享机制还应包括疫情结束后的恢复工作,如消毒、清理和重新引进猪只等,确保疫情结束后养殖场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为了进一步优化信息共享机制,养殖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养殖场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和传递,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相关部门。此外,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整合各类防控资源和技术,为养殖场提供全面的防控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养殖场可以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养殖场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 非洲猪瘟是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对于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加强在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疫苗研发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合作,共享防控经验和成功案例,形成全球联防联控的局面。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防控经验和成功案例,提升整体防控能力。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同研发非洲猪瘟疫苗和防控技术,提升全球防控能力。此外,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加强信息共享,及时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技术,提升整体防控能力。为了实现有效的国际合作,各国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包括政府间合作、科研机构合作和行业组织合作等。在政府间合作方面,各国应签署防控协议,建立定期沟通和协商机制,及时交流防控信息和技术。在科研机构合作方面,各国应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推动疫苗研发和防控技术的创新。在行业组织合作方面,各国应通过行业协会和国际组织,开展防控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提升全球养殖行业的防控能力。同时,各国应加强对国际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的效果,各国应加强防控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和推广统一的防控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各国在防控过程中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例如,可以制定统一的疫苗研发和应用标准,确保各国生产和使用的疫苗具有相同的质量和效果;制定统一的监测和应急响应标准,确保各国在突发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此外,各国应加强防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开展防控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升全球养殖行业的防控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在各国开展防控技术培训班,邀请防控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推广先进的防控技术和设备,提升全球养殖行业的技术水平。

五、总结

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生物安全措施、疫病监测和控制、紧急响应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养殖场应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减少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同时,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继续加大非洲猪瘟防控研究力度,推动疫苗研发和新技术应用,为养殖场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未来的防控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确保养殖场的隔离、饲料和饮水管理,以及病媒生物控制措施的落实。健全疫病监测和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以及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提升疫病监测和控制能力。建立快速响应团队和优化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快速响应团队,优化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整体防控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养殖场的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明军,熊朝丽,陈浩林.畜禽养殖场的巡查要点及建议[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24,54(02):60-62.

[2]全丽娟.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预防与疫苗研究进展[J].畜牧业环境,2023,(17):60-61.

[3]董娜,杨作丰,许丹,.防冻消毒剂在北方冬季畜禽养殖场的抗冻和消杀作用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2,43(12):111-112.

[4]张守英.大同市云冈区2021年畜牧工作发展现状[J].中国畜牧业,2022,(09):33-34.

[5]段振华,何颖,黄宇,.广西玉林市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估[J].中国动物检疫,2021,38(12):22-25.

[6]刘彬,梁宝,张春新.畜禽养殖场配备专业兽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0):65-66.

[7]邓觅,谭周亮,倪亭亭,.南方水网区生猪养殖的粪污治理模式探讨[J].畜牧与兽医,2021,53(03):40-45.

[8]王停娟,任富富.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2):41.

[9]郭丙全,刘承军.非洲猪瘟疫情后的动物产地检疫规范[J].浙江畜牧兽医,2020,45(05):30-32.

[10]防控非洲猪瘟践行初心使命——记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畜牧兽医站冯敏[J].中国畜牧业,2020,(13):75.

[11]赵付良,杨淑新.畜禽养殖场区及工作人员日常消毒防护工作管理[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0):22-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