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刘琳艳

祁东县人民政府玉合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1600

摘要

为了应对水稻生产中日益严峻的病虫害问题,本文探讨了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农药大量使用模式所面临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强调了转向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防控策略的紧迫性。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植物抗性育种和生态环境调控为核心,通过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系统抗逆性,有效降低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则注重于精准农药施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环境友好型农药的推广,旨在减少农药残留及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提升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还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益。未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些技术,促进其在全球水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药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隐患,迫切需要转向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模式。绿色防控技术以其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成为解决病虫害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生物防治、抗性育种和生态环境调控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发展则着眼于精准化农药施用和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发应用,以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风险。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益,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水稻生产向更加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1 生物防治技术

1.1.1 天敌引入与增殖

天敌引入与增殖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天然的天敌或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在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天敌包括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和食草性昆虫等。这些天敌能够迅速找到并消灭害虫,有效地降低害虫的数量,减少害虫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天敌引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天敌与目标害虫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适应性以及引入时机等。因此,在实施天敌引入与增殖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保天敌能够在目标区域有效建立种群并发挥预期的控制效果。此外,天敌增殖的过程也需要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过度引入可能会导致天敌对非目标物种的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天敌种群的增长速度和数量,是实施天敌引入与增殖技术的关键之一。

1.1.2 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农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杀灭或抑制害虫、病原体或杂草作用的农药,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在水稻生产中,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是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农药的种类多样,包括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昆虫激素类化合物等。这些生物农药通常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有效控制目标害虫或病原体的种群,并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在研发生物农药时,需要进行系统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对目标害虫或病原体具有高效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同时,还需考虑其在田间应用中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其在水稻生产中的潜力。生物农药的应用方式多样,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生物防治技术结合,如天敌增殖和植物抗性育种等。通过这些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农药残留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水稻生产向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1.2 植物抗性育种

1.2.1 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植物抗性育种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从野生或近缘种植物中鉴定和克隆抗病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涉及到植物对特定病原体的识别、信号传导、抗病反应等关键生物过程。在水稻抗病育种中,抗稻瘟病、抗稻瘟病等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尤为重要。例如,抗稻瘟病基因 Pi-ta、Pi-b、Pi54 等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这些基因通过植入或交叉育种的方式,被引入到优良水稻品种中,使其获得了对病原菌更强的抗性,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利用抗病基因进行育种时,除了基因本身的有效性外,还需要考虑到基因在目标品种中的表达稳定性、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背景兼容性等因素。此外,为了确保抗性的长期有效性,还需实施抗病基因的多基因联合、轮作种植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2.2 抗虫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除了抗病,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也是植物抗性育种的重要方面。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常受到多种昆虫害虫的侵害,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为了降低农药使用量,开发抗虫品种显得尤为关键。抗虫品种的培育依赖于对害虫生物学和植物与害虫互动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人员通过鉴定和筛选具有抗虫性状的野生种和近缘种资源,探索其抗虫相关基因和生理机制。例如,一些水稻品种表现出对稻飞虱的抗性,研究人员成功鉴定出一些关键的抗虫基因,如 Bph1、Bph14、Bph15 等,这些基因通过植入或杂交进入到优良品种中,显著提高了其抗稻飞虱的能力。抗虫品种的推广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以及农民的接受度和经济效益。此外,有效的技术推广和培训也是推广抗虫品种的关键环节,确保农民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新品种,并从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3 生态环境调控

1.3.1 间作与轮作技术

间作与轮作技术是传统而有效的生态环境调控手段,通过在同一农田内交替种植不同作物或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可以有效减少害虫和病原体的传播和滋生。在水稻生产中,常见的间作作物包括豆科作物、油料作物等,这些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水稻作物的抗逆性和生长健康度。此外,间作还能打破害虫和病原体的传播路径,降低害虫和病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轮作技术则强调通过不同季节或年度交替种植不同作物,避免土壤中特定病原体或害虫种群的持续存在和增殖。例如,在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小麦作为间作作物能有效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和病虫,同时改善土壤质量,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1.3.2 生态景观构建与调控

生态景观构建与调控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立合理的生态景观,优化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在水稻种植区域,可以通过种植防护林带、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等方式,打造生态友好型农田景观。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风沙侵蚀和土壤侵蚀,还能为水稻田提供自然生态调节和害虫天敌栖息地。湿地恢复和保护则能够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作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促进有益昆虫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内的害虫和病原体种群。生态景观构建与调控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之与农田作物种植系统相互协调和互补。通过这些生态环境调控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

 

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靶向释放技术

2.1.1 智能化农药施用系统

智能化农药施用系统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农药施用过程的精确监控和调控。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农田的实时情况,包括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长状态、害虫发生情况等多种因素,自动调整农药的施用剂量和施用时间,从而实现农药的精准施用。例如,利用传感器和GPS技术,智能化农药施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并记录每一处农田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预设的施用策略,精确计算并释放农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浪费和过量使用,还能避免农药在环境中的积累,降低生态风险。

2.1.2 微胶囊化技术在农药释放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是将农药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通过控制胶囊的壁厚和材料,实现农药的缓释和定向释放。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延长农药在作物表面的持久时间,还可以减少农药在施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造成的流失和挥发,从而提高了农药的利用效率和作用持久性。在水稻生产中,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将针对性的杀虫剂或杀菌剂微胶囊化,可以在水稻生长期间持续释放农药,有效控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害虫和病害,同时减少了对农药的频繁施用,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经验的积累,靶向释放技术在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智能化农药施用系统和微胶囊化技术等创新手段的广泛应用,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智能、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农业向着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2.2 生物化学调控技术

2.2.1 植物生理调控剂的应用

植物生理调控剂是一类影响植物生理过程的化学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生理调控剂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调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植物生理调控剂主要应用于调节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例如种子萌发、幼苗期生长、开花结果等。常见的生理调控剂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生长素)、抗逆剂(如脯氨酸、脱落酸)和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它们通过调节植物的内源激素水平、改善光合作用效率和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水稻对环境逆境的耐受性。例如,赤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促进根系和叶片的发育,增强其对干旱和盐碱等逆境的抗性。另外,脯氨酸作为抗逆剂能够提高水稻在高温、低温和干旱等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和产量。植物生理调控剂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产品的残留物含量,从而提升食品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2.2.2 生物活性物质的增效利用

生物活性物质的增效利用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药或生物制剂的活性成分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损失和释放速率,从而提高其在作物保护中的效果和持久性。在水稻生产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增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纳米技术或微胶囊化技术,将农药的活性成分包裹在纳米粒子或微胶囊中,可以延缓其在环境中的释放速率,提高农药在作物表面的附着力和持久性,从而减少了频繁施药的频率和剂量。其次,利用生物增效剂如增效剂、黏附剂等,可以增强农药在植物表面的吸附力和附着力,提高农药的效果持久性,降低农药的损失和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最后,结合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降解性质,可以降低其对土壤和水体的环境影响,减少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生物活性物质的增效利用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作用持久性,还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为实现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3 精准诊断与监测技术

2.3.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学原理,实现对农田内病虫害种类、密度和分布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的一种系统化技术。通过在田间布设传感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生成相应的预警报告。在水稻生产中,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实时了解水稻田间的病虫情况。例如,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水稻田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出水稻叶面的病斑或虫害,从而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爆发,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的损失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此外,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病虫害发生的模型和预测算法,帮助农民制定更加精准的农业生产计划和管理策略。通过系统化的预警和响应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2.3.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进行快速、准确检测和分析的技术手段。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增加,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稻是人们日常主食的重要来源,因此对其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尤为重要。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质谱联用技术(MS)等,这些技术能够对农产品中微量的农药残留进行精确测定,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检测方法如基于免疫学、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速度,还降低了检测的成本和复杂度,有助于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产品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保障领域。精准诊断与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结论

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植物抗性育种和生态环境调控,通过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平衡的调整,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同时,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则通过靶向释放、生物化学调控和精准监测,实现了对农药使用量的精细化管理和减少,有效避免了农药过量使用可能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这些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提升了水稻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培育更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与食品安全挑战,为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忠萍,孙登娥,赵阳.江苏射阳县水稻、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02):32-33.

[2] .农业农村部召开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现场会动员部署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J].村委主任,2023(07):135.

[3] 朱永生.水稻研究所科技人员到浦城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服务工作[J].福建稻麦科技,2022,40(04):63.

[4] 谢忠萍,孙登娥,赵阳.江苏射阳县水稻、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02):32-33.

[5] 周竹英.恩施地区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2,10(01):40-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