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猪场建设:选址、规划、设施与环境控制的关键因素
摘要
关键词
猪场建设
正文
前言:猪舍是养猪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决定生猪的生存状况(环境因素,特别是猪舍的温湿度直接作用于生猪,影响生猪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而且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疫病的流行与控制。可以说,猪舍的选址是否适当,建造是否科学,关系到疫病控制和生猪的生产效益,可见猪舍的建造是生猪生产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节选址
养殖户选址建造猪场前,必须要明确自己要建造多大的一个猪场,在可承受的经济基础上,全面调查分析拟选场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作决定。
一、地形地势
背风向阳,空气流畅而清新。
二、水源丰富,水质好
猪场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可参考NY5027-2001《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最好是40米以下深井井水或城市自来水。种猪每天每头需水40千克(哺乳母猪达75千克),断奶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分别为5千克、15 千克、25千克。
三、排污方便,排水良好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尿等污染物质,即便是采用干清粪并经过污水处理后排放,依然不可避免地有影响,而且量大,所以要求排污方便。排水状况直接影响猪舍内环境如湿度等,进而影响猪舍内温度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对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疫病防控影响很大,故猪场要求排水良好。
四、电源稳定,交通便利
猪场用电量大,一般存栏600头需要 80千瓦。
五、符合防疫条件
为了防疫的需要,猪场应与交通干线、居民居住区、工业区、医院、屠场等污染区及其他猪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猪场应处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且大型猪场与居民点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千米,中小型猪场应不少于 500~300米。猪场距铁路,国家一级、二级公路应不少于300~500米(最好在2千米以上),距三、四级公路分别不应少于150~200米、50~100米。与其他牧场间距离应不少于150~300米。
第二节规划与布局
场地选定后,须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等原则,结合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场地的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尺寸及功能关系,规划全场的道路、排水系统、场区绿化等,安排各功能区每种建筑物和设施的朝向、位置。中、小型特别是小型养殖场功能区比较模糊,生产区、生产管理区常合并为一,未建生活区。-般规划示意图如下:
全年主风方向
生活区
生产管理区
生产区
隔离区
地势走向
图1-1猪场规划示意图
一、猪舍的朝向
湖南省以南偏东 9°左右为最佳朝向,南向都可以,但不宜朝西、西北方向。
二、猪舍的形式
按猪栏排列,猪舍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多列式。
三、主体结构
以牢固安全和防寒降暑为原则。目前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面、水泥漏缝地板,坡度2%~3%。有条件的新建猪舍(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可以在地面下安装循环水暖设施或巷道供暖设施,提高寒冬和早春的保温效率。门高2~2.4米,宽1.2~1.5米,檐高2.4~3米为宜。猪栏的建筑以满足功能需要为原则,建议“中外结合,古今结合,以我为主,他为我用”(猪舍设计图见附录)。
第三节 内部设施的配置
一、猪栏构造
猪栏便于防疫消毒,但造价较高。综合式猪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猪栏相邻的隔栏,采用实体砖砌矮墙结构,走道正面为栅栏结构;另一种是猪栏下为砖砌实体结构(约为1/2),上部为栅栏结构,改进了实体猪栏视线和通风不良的缺点。装配式猪栏由立柱和钢管组成,立柱上有横向和纵向孔,随猪体形大小、数量多少
化,猪栏可做相应调整。
养猪场应根据各种类型猪的生理特性建造猪栏。所以猪栏的种类分为公猪栏、空怀母猪栏、妊娠母猪栏、母猪分娩栏(产仔栏)、仔猪保育栏和生长肥育猪栏等。
1.公猪栏与待配母猪分别进行单饲或公猪单栏,母猪群养,配置专用的配种栏,配种后将公猪赶回公猪栏。
2.母猪栏。如采用群养,每栏饲养母猪5头,猪栏面积为7~9平方米,每头母猪1.5~1.8平方米、猪栏栏高1~1.2米,地面坡降1/45,地面做防滑处理。妊娠母猪可采用大栏群养、单栏饲喂的方式,饲喂时每头母猪自动进入小栏内,采食结束后在大栏内运动。
3.分娩栏。分娩栏又称产床,是一种单饲猪栏,中间部分为分娩母猪限位区,两侧为哺乳仔猪活动区。分娩栏长度为2.2~2.5米,宽度为1.8~2米(母猪限位区宽度为06~0.65米)。
目前国内多数规模猪场的母猪分娩栏采用高床扣栏,长2.1~2.3米,宽1.7~1.8米,前1/2处高1.1米,后1/2 处高0.9米的保仔架。母猪躺卧区,前1/2 床面为0.8~0.95米的木板和钢筋网床,后1/2床面为钢筋网床(间隔10毫米,直径8~10毫米的网床)。仔猪活动区用6.5毫米的钢筋焊接成仔猪网床,间隙为8~10毫米,其中一侧镶嵌1块0.5~0.6米的木板,供仔猪躺卧(图1-6)。
4. 仔猪保育栏。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栏。通常有钢筋编织的漏缝地网、围栏、自动食槽和连接卡等组成。猪栏由支撑架设在粪沟上面,猪栏多为双列式或多列式。底网有全漏缝和半漏缝2种,多用直径5毫米的钢筋编织而成,或用钢筋直接焊接,或用全塑料漏缝地板(图1-7)。
5.生长肥育猪栏。猪从保育栏转入,一般养至180日龄,多为大栏群养,自由采食。猪栏结构有实体式、栏栅式和综合式3种,多为中间带走道的双列式猪栏。
二、饲喂设备
选择什么样的饲喂设备,应考虑猪场的规模、资金、劳力、饲料资源和饲料形态等。机械化的方法是将饲料厂加工的饲料,用运输车送人储料塔,再通过螺旋式或其他方式的输送机,将饲料直接送进。容量一般为2~10吨,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以2-3天为宜,
装出气口和饲料提示器
应考虑气候、饲料含水量等因素。饲料塔各连接处要密封,应安
2.饲运输机输机。是将饲料塔中的饲料输送到猪舍内,
输送机和链式输送机。卧式搅龙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 分送到饲料车、食槽或自动食箱内。目前,国内常使用卧式搅龙 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既可输送粉料、颗粒料、块状料,又可通过变换转数改变生产率。
3. 饲料车。饲料车在我国各类猪场普遍使用。规模化养猪的饲料车,
4.食槽。对食槽的要求是便于加料,利于采食,保持饲料清洁,便于清洗消毒,节省饲料,坚固耐用。生产上常用水泥和金属制作单体食槽。
5.其他设备。①给水设备 给水方式有2种,即定时给水和经常给水。规模化养猪多采用自动饮水器,自动饮水器常用的有乳头式和鸭嘴式2种。②清粪设备人工清粪,规模较小的猪场多采用这种方式;机械清粪,多用铲式清粪机、链刮板式清粪装置、往复式刮粪板清粪装置;有些规模化猪场采用漏缝地板水冲清粪。对缝隙地板的要求是:便于粪尿清除,易保持清洁和冲洗。使用的材料有水泥、金属、塑料、陶瓷等。
第四节 内部环境控制
一、温度
1.猪的临界温度。猪是恒温动物,常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来维持恒定的体温。当环境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猪体以增加产热开始提高代谢率,这时的温度叫做下临界温度。当环境温度上升到一定限度时,猪体也通过提高代谢率来排除多余的体热,这时的温度也叫做上临界温度。在上下临界温度之间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猪体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称为等热温度或猪的适宜温度。此时猪的增重最快,生长发育最好。由于猪的年酸、体重等不同。其临界温度也不一样(表2-1) 猪的临界温度和适宜温度
种公猪 | 16~19 | 25 | 10
|
空怀及妊娠前期母猪 | 13~19 | 27 | 10
|
妊娠后期母猪 | 15~20 | 27 | 10 |
类别 | 适宜温度(℃) | 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
哺乳母猪 | 18~22 | 27 | 13 |
哺乳仔猪(1~20日龄) | 26~34 | 25 | 23 |
保育仔猪(20~60日龄) | 18~26 | 30 | 1克 |
育成猪(后备猪) | 15~18 | 27 | 13 |
肥育猪 | 12~22 | 27 | 10 |
2.温度对猪的影响。猪的饮水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加,随气温下降而减少;采食量则随气温升高而减少,随气温下降而增加。据测定,体重60千克的肥育猪在舍温20℃时,每采食1千克干饲料的饮水量为2.91升;舍温30℃时,饮水量上升到4.45升,增加53%;当舍温降到9℃时,饮水量下降到2.47升,减少15%。猪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采食的通常环境温度每升高1℃,猪的饲料消化率可提高0.25%左右。据试验,气温每低于临界温度1℃,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减少10~30克。通常肥育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12℃~22℃,高于27℃和低于10℃时,对增重不利。对公猪来说,高温则影响精子形成和性欲降低,配种后常造成母猪空怀。对母猪来说,可使卵巢功能衰退,降低胎儿存活率,泌乳母猪往往引起乳房炎等症。因此,夏季高温季节应给种猪采取降温措施,创造凉爽舒适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种猪的繁殖力。仔猪对寒冷的应激能力差,特别是初生仔猪,出生后首先要接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环境中,不易维持正常体温,易被冻僵、冻死;同时,寒冷又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冬季和早春产仔时,要做好产房的保温工作,如挂棉门帘、铺垫草、安装仔猪保温箱、红外线灯、电热板(伞)和暖气等。
3.防暑降温与防寒保暖.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在生产中要给猪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如对封闭型猪舍采取通风降温,开放式猪舍在猪舍前植树或搭遮阳棚,栏内洒水降温等。冬季堵严窗户,门上挂帘,采取升(保)温措施等,尽量使猪舍做到冬暖夏凉。
二、湿度
湿度通过影响猪的体热平衡而影响其生产水平。在适宜的温印机硒度条件下,湿度一般不影响猪的增重。但在高温或低温情况下,湿度的影响就比较明显。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阻碍猪体水分的蒸发,不利于散热,影响猪的生长。
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猪只猪舍的适宜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仔猪20℃~35℃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为50%~70%;40~80千克体重的肥育猪,在20℃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110千克体重的肥育猪,最适温度为15℃,空气相对湿度为80%。对繁殖母猪来说,环境温度超过26℃或低于18℃,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或低于55%,对发情有不良影响。因此,一般猪舍温度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55%~80%为宜。对猪舍内湿度的调节,可通过洒水、通风、增加光照度等方法。
三、光照
适量的光照射对机体有利。紫外线可促使体内合成维生素 D₂和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并具有杀菌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在冬季低温时,可使舍内增温。试验证明,适宜的光照能断奶体重提高 14.8%,日增重提高5.6%。当种公猪过高的光照度(120 勒以上)则产生有害作用,会引起增重下降。因此,为了提高种猪、肥育猪的生产性能,自然和人工光照度应当保持在50~100 勒,每天光照时间为8~10小时。
四、有毒有害气体
1.氨
猪舍内的氨是由粪尿、饲料和垫草等分解而来。据报道,猪舍内含氨50 毫克/立方米时,对猪产生有害影响;氨达 150 毫克/立方米时,能使猪的日增重降低17%,饲料利用率下降18%。低浓度的氨长期作用可引起猪的抵抗力降低,发病和死亡率增高。所以应及时清除猪舍粪便,通过通风换气,保持猪舍空气清新。我国无公害养殖GB 18407.3规定,场区氨含量<5毫克/立方米,猪舍中氨含量<20毫克/立方米。
2.硫化氢
硫化氢是恶臭气体,是由猪舍内粪、尿、饲料、垫草等含硫有机物分解而成。猪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硫化氢的空气中会感到不适,生长缓慢,会引起眼炎、咳嗽、肺水肿等,还可使猪的体质变弱,抗病力降低。猪舍内硫化氢浓度为20毫克/立方米时,猪变得畏光,丧失食欲。我国无公害养殖GB18407.3规定,场区空气硫化氢含量<3毫克/立方米,猪舍中<15毫克/立方米。
3.二氧化碳
猪舍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猪的呼吸。例如1头体重100 千克的肥猪,在正常情况下,1小时排出43升二氧化碳。我国无公害养殖 GB 1847.3规定,场区内二氧化碳含量<750毫克/立方米,猪舍中<2950毫克/立方米。我国规模猪场(群)猪舍大部分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空气流通良好,不容易引起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有些规模猪场(群)是封闭式猪舍,或半开放式猪舍,冬季为了保温而封闭门窗,常因舍内通风不良而发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因此,要注意通风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五、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饲养的猪数或每头猪占有的面积。饲养密度常因季节气候、饲养方式(舍饲、封闭饲料等)、地板类型(水泥实地、漏缝式地板)等因素而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饲养密度过大,夏季不利于猪体散热;冬季虽能提高猪舍温度,但由于密度大,散发的水蒸气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都多,若通风换气不良,会使舍内空气污浊,不利于猪体健康,使猪的生长速度减慢。同时,由于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饲养密度过小,不能充分利用猪舍和其他设施,造成浪费。冬季还会提高猪的临界温度,耗料增多,降低养猪收益。
一般哺乳母猪每头应占猪舍面积为3~4平方米,每头断奶仔猪0.3~0.4平方米,每头肥育猪0.8~1平方米(表2-2)。
表2-2 各类猪占地面积及每栏头数推荐值
猪别 | 体重(千克) | 每头占地面积 (平方米) | 每栏存养头数 |
妊娠母猪
| —— | 4 | 1 |
妊娠母猪
| —— | 4 | 1~4 |
妊娠母猪
| 35~100 | 0.8~1.4 | 4~15 |
种公猪 | —— | 7~9 | 1~2 |
断奶仔猪 | 10~20 | 0.2~0.4 | 10~20 |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猪场建设中,选址、规划、设施配置和环境控制是确保高效运营和优质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选
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势和自然资源,确保猪场环境卫生和生产效益。精心设计的规划与布局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和工
作流畅度,为猪的健康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科学配置内部设施和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不仅提高了猪的饲养质量,还
有效预防了疾病和环境污染的风险。综上所述,优化猪场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更是对动物福利
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可以进一步提升猪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罗 更 良
2024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