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导致了农村地区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闲置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着力解决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编制乡村规划来明确乡村发展定位、制定相关措施等,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乡村规划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乡村振兴内涵以及乡村规划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综合行动。其中,“产业兴旺”是前提和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和保障;“乡风文明”是灵魂和核心;“治理有效”是途径和方法;“生活富裕”是归宿和目标[1]。
由于乡村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资源禀赋各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地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应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乡村振兴战略方案,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规划是指导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法定依据,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一方面,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向乡村倾斜,提高乡村人口承载能力;同时还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增强乡村对外连接度,积极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另外,乡村规划有助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利于提升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避免因缺乏前瞻性而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现象发生,进而有利于节约公共资金,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当前乡村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理念陈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人口流动、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乡村空间结构和功能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乡村发展规律的系统总结和科学认识,使得一些地区仍然以“大城市”的发展理念来指导乡村工作,导致乡村盲目跟风发展,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使乡村失去原有特色,无法实现真正振兴[3]。
(二)规划内容单一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粗放式发展模式影响,部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偏重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方面。尤其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使得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孺,且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很难有效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导致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民主管理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4]。此外,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在缺乏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仅凭主观臆想或领导拍脑袋决定,导致规划不接地气,执行落实困难。
(三)重物质空间形态、轻自然生态本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各地在编制乡村规划时往往更关注用地规模、建筑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空间形态方面的内容,忽视了自然生态本底、人文历史资源、传统村落、民族特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价值。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不仅会破坏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会削弱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使其失去活力,从而制约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规划理论基础
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规划,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规划的基础。目前针对乡村规划主要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以及“三产”空间理论。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将会实现双向互动,推动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5]。其实质是通过调整优化城乡关系,使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理论认为,人类活动以一定方式满足自身需求,使生产活动、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系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农业功能的研究,还应关注乡村未来的发展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居住条件。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当前建设水平,还要注重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
(一)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6]。现阶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当地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如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其次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充分考虑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确定优先发展或重点发展的产业,从而明确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最后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还要根据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加快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还应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乡村产品品牌,不断提高乡村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突出乡土特色,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特色。因此,要在乡村规划中突出乡土特色,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使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载体。一是保护传统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风貌的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宝贵资源,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普查和分类登记,建立数据库,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合理、有序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改善居住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等因素,导致一些地方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较差,生活环境较恶劣。为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于偏远山区等条件艰苦地区的村庄,更要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努力提升农村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三是优化功能布局。当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即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乡村,这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鼓励村民回乡创业就业,或者吸引外来人才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逐步实现“人”与“地”的和谐共生。
(三)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注重生态保护修复,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由于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在编制乡村规划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切实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村庄绿化面积,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加大对农田林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要优化乡村绿地空间布局,构建农田、水系、林地、村落等多层次复合生态系统。同时,还要根据村庄所处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五)完善基础设施规划,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村路网结构。通过对交通状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乡村与中心城镇之间、乡村内部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有效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提高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合理规划农村地区能源生产及供应体系,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充分利用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加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扩大数字电视覆盖率,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此外,还应考虑到农业生产对于水源的需求,在统筹规划水资源时要注重生态保护,防止发生水污染事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许多村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因此也应看到,留守在家乡的老年人和儿童却有着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比如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编制规划时不仅需要关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要高度重视养老托幼机构建设,努力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本文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兴旺、突出乡土特色以推进文化振兴、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以促进人才振兴、注重生态保护以助力生态振兴以及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探讨,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希望相关建议能够助力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24,50(11):28-31+40.DOI:10.13719/j.cnki.1009-6825.2024.11.007.
[2]李思雅,武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老年人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09):177-179.
[3]颜朝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3):25-27.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13009.
[4]于成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4,(07):194-196.
[5]刘晓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设计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3):44-46.
[6]白雪,吴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04):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