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导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态导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
正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湿地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800多个。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明确的规划编制标准和管理制度、规划设计理念较为滞后、建设内容单一等。为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思路,以期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湿地公园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加之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大面积的湿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这些湿地,英国政府于1854年在伦敦郊区建立了第一个城市湿地公园,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后,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多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管理,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
1970年代起,在欧洲、美洲等国家相继出现了一批以恢复和保护自然湿地为目的的城市湿地公园,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管理局(MississippiRiverBasinCommission)下属的21个湿地公园,英国南部的沃兹沃斯莫尔西德湿地公园等。这些公园大多采用人工修复方式,如种植本地植物、建造生态步道、放养本地鱼类等,力图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城市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自然保护地[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新型的公园类型,开始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近200个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其中欧美地区占绝大多数,亚洲则相对较少。从规划设计方面看,这些城市湿地公园的空间形态大多较为丰富多样,但整体上还是遵循着“水”这一核心要素,即利用湿地的渗透作用或地形高差形成景观水面,进而营造出多种水景类型。
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一)尊重自然肌理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肌理的尊重是其重要原则之一。对于自然型湿地公园,在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时,应尽可能地保留湿地的原生状态,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等,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同时也为各类动植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而对于人工型湿地公园,则应尽可能地模拟湿地原有的生态格局,通过控制水位、地形变化等手段,构建人工生境,并合理种植水生植物,使之成为当地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从而达到保护湿地生态功能的目的。例如,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9.5km2,分为北部的梅梁湖、南部的贡湖、西部的蠡湖3个片区,其中梅梁湖、贡湖、蠡湖三湖之间有18条河浜贯通。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这三个湖泊如今已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水乡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4]。
(二)彰显地域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周边景观和自然条件相协调。因此,不同国家的城市湿地公园都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如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惠顿湿地公园(Huachuca City Wetlands Park)是一处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湿地公园,园区内种植了大量本地物种,并采用微地形、人工湿地等生态手段,营造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和水域环境。而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黑林山国家公园(Black Forest National Park)内的阿尔布雷肯湿地公园(Albrechtsburg Wetland Park)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该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沼泽湿地,通过运用地形塑造、植物配置等手段,展现出“北方湿地”特有的自然风貌。
(三)提供多样服务
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兼具生态保护和休闲娱乐的双重功能。从具体实践来看,大多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都考虑到了为市民提供多样游憩服务,如在公园中设置不同类型的亲水平台、观景栈道以及游船码头等设施,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湿地景观;同时,也通过修建各种生态步道、观鸟台等,方便游客观赏鸟类等野生动物[5]。
此外,一些城市湿地公园还配备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如餐厅、纪念品商店、公共厕所等,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例如,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湿地公园,除了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外,还在园内建立了一个“游客中心”(Visitor Center),为游客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图6)。这个游客中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展示湿地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展览馆;第二是进行生态监测和管理的实验室;第三则是出售各种旅游产品的商铺。这样既可以向游客宣传湿地相关知识,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湿地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而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
三、规划思路与策略
在以生态导向为核心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分析,识别湿地的生态功能,确定其重要性等级;根据当地城市发展需求和保护目标,选择适合湿地类型的湿地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景观设计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1)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明确湿地公园的范围与边界。首先,依据《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划定湿地公园边界范围。其次,开展生态调查,根据湿地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起完整的湿地资源数据库。最后,科学确定公园内各分区的面积大小、空间结构及用地性质,为后续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2)结合周边区域特点,规划适宜的湿地形态。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湿地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因此不同湿地类型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也不尽相同。对于湖泊型湿地而言,应重点考虑其内部水体的分布状况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对于河流型湿地而言,则应着重考虑河道形态及其生态廊道的建设问题。在综合考虑各要素的基础之上,规划出稳定、连续的湿地形态格局,形成富有弹性的湿地空间系统。
(3)注重湿地与景观的融合,构建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通过对湿地地形地貌、动植物种类、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的梳理,结合人类活动痕迹,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湿地景观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空间板块,并围绕着这些空间板块分别设计相应的景观主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湿地景观的整体塑造,做到既能突出湿地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展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观赏风景和放松身心,更多地还希望能够参与到旅游过程之中,例如体验各种娱乐项目等。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除了要完善必要的道路交通系统之外,还需合理布局各类休闲设施,如栈道、步道、观景台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生态导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实践措施
(一)湿地保育区
在规划中,通常将湿地的保育区定义为区域内湿地资源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且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部分,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核心。因此在设计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优先保障生态廊道和关键栖息地的完整性。湿地保育区内的主要生境类型为自然植被景观和水生植物群落,其中水湿生植物群落是维持区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对此,可通过优化植物配置、加强动态管理等措施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要结合规划目标划定湿地保育区范围,并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明确各类生物的分布与迁徙规律;其次根据动植物种类的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植物品种作为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同时考虑到鸟类、鱼类、两栖类等动物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避免因大面积单一物种引入而导致的退化或消失现象;再次,在保障湿地原有水文结构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要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以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通达性。
(2)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生境的影响。湿地保育区内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居住、放牧、捕捞以及旅游开发等。对此,在规划中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对居住区采取“人退湿进”的策略,即先在远离水体的高地建设居住区,再逐步向周边地势低平的水域扩展,以此降低人类活动对湿地水文状况的负面影响;二是严禁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农耕生产活动,严禁设立固定鱼罾、网围、网箱等渔业设施;三是制定严格的游客管理规定,禁止在湿地保育带内开展垂钓、游泳等娱乐活动。
(二)科普教育区
科普教育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是游客游览的主要区域。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湿地生态、自然教育等内容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效果。该区域一般分为室外科普区和室内科普馆两个部分,室外科普区利用景观构筑物、雕塑小品、植物种植等形式,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以增强游客与湿地环境之间的互动体验;室内科普馆则分为教育性主题展馆和展示性主题展馆2种类型,前者在展示设计中应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通过图文展板、多媒体设备等直观地介绍相关的湿地知识,帮助游客建立起正确的湿地保护观念;后者则可采取情境式或互动式的展览方式,让游客置身于湿地环境中亲身感受湿地生态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和保护湿地的意识。科普教育区在建设时应结合场地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各类展陈设施,并依据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内容,使科普宣教工作更加生动有趣。
(三)休闲体验区
休闲体验区是湿地公园中游客进行休闲娱乐和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其规划应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受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平衡。具体措施包括:(1)设计多样化的亲水活动空间。根据湿地类型和水体特征,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游船码头等设施,让游客能够安全、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湿地水体,感受湿地的独特魅力;(2)创建生态友好的休闲设施。在休闲体验区内,应使用环保材料建设休息亭、观景台等休闲设施,并确保这些设施的设计与周围湿地环境相协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3)组织丰富的湿地体验活动。结合湿地特色,策划如观鸟、植物认知、湿地摄影、生态教育课程等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增强游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四)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是湿地公园运营和管理的核心区域,负责整个公园的日常维护、游客服务和管理工作。其规划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应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设立管理中心,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湿地公园的日常运营、生态保护、游客服务等工作,确保公园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其次,应完善游客服务设施。在服务区内设置游客中心、纪念品商店、餐饮服务区、公共卫生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体验。特别是游客中心,应提供详细的公园导览、活动安排、湿地知识介绍等信息,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最后应强化生态监测与研究。管理服务区应设立生态监测站和科研实验室,对湿地公园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为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生态导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在生态保护、景观设计、游憩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科学划定湿地公园的范围与边界,规划适宜的湿地形态,注重湿地与景观的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并实施具体的保育、科普、休闲和管理服务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导向的城市湿地公园将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生态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郎永娟,林杨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4):115-117.
[2]郑景鹤.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J].大众标准化,2024,(03):78-80.
[3]张博秀.生态导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研究方法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2022.DOI:10.26944/d.cnki.gbfju.2022.003334.
[4]宋雁,周为.原生环境保护与修复为导向的城郊大型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以长春市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园林,2017,(02):35-39.
[5]张成.生态恢复导向下深圳华侨城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