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疏导初中生负面情绪的建议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刘欣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和体育局,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0

摘要

当今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网络普及率高。这些给部分初中生带来焦虑、烦躁、沮丧等情绪困扰,他们难以静心学习而烦躁、无法坚持计划而焦虑、拒绝不了电子产品诱惑而自责、通过回避的方法逃离现实,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延伸、发展并且无法挣脱,甚至引起缺少正确价值观。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阐述分析了疏导学生负面情绪的一些方法,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问题;负面情绪;健康心态

正文


1负面情绪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因素:

1.1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度的自卑感可以激发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部分初中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无论在家庭或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

1.2逆反心理。初中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1.3孤独心理。初中生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

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许多初中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1.4嫉妒心理。在学校,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冲击心理,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1.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1.6厌学心理。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2疏导负面情绪的方式:

2.1积极行动起来

面对负面情绪,首先不要抗拒,要觉察和接纳,学会分析负面情绪的来源,比较常见的来源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人际交往危机和对未来担忧等。要看到负面情绪的价值,比如它是在提醒你做出改变。看到它的价值就更易接纳它的存在。学生学会以行动来引导负面情绪转变,行动可以带给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一个小诀窍是先做当下能做的事。比如,可以尝试回忆过去学习中愉悦的体验,以积极体验作为当下行动的有效参考。可从接纳情绪、行动调节、沟通交流。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种心态:如果不能做到最理想的状态,不如不做。这是一个误区,调节情绪的最佳策略不是制定一个完美计划,强迫自己马上完成,而是从能做的事情入手,积极行动起来,找回‘掌控感’”。此外,沟通交流、学会及时求助也是关键。主动与人交流,尤其是多和同学及家人沟通,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与同学聊天,发现一些问题是共性的,个人压力就会大大减少,向父母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也是很好的渠道。

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紧张是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人际交往顺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社会关系,还能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在校园这一大背景下,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兴趣迥异,如果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紧张,甚至不懂得如何有效进行人际交往,那么学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社交小技巧,启发初中生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深入的人际交往,并且要积极地参与健康向上的活动,进而在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改变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与看法,赢得他人的尊重。

2.3促进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从情感与情绪方面展开疏导 ,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发育比较激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感情的认知比较迷茫,在面对亲情、友情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会导致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感情这一影响因素过分的关注。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早恋的情况、失恋的情况、性压抑的情况等。教师务必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初中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与看法,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有效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需要结合现实环境展开引导,通过案例的分析以及学生情绪的引导让学生对个人的看法和认知作出判断,进而分析对与错,了解是与非。

2.4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很多初中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学业压力比较大,这是当今我国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随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而降低,会导致学生走上厌学的道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等习惯还是挺必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生活自信,带动学生的发展与建设。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且学生的信心也会不断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系统的、连贯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时,学生可以学会利用自主解决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助于学生开放自己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树立积极心态,实现自我超越。

总结: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环境展开引导,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开展系统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看法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同时初中生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树立信心,提高心理素质,不断完善、丰富自己,发挥自身价值,获取他人的认同,为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互有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四方面要紧密配合,还要根据学生本身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干预,疏导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情感与语言学习[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31

[2] 魏力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19,34:17

[3] 林海亮,杨光海,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11-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