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村庄到社区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市柳沙社区发展为例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庞悦

北部湾大学 535011

摘要

本文以南宁市柳沙社区三兴花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传统自然村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失去乡土居住到社区的过程和意义。三兴花园小区的建立,可以说是失去乡土的村民在社会变迁、文化转型情况下自我调适的一次实践。


关键词

变迁;社区;文化实践

正文


乡村被认为是孕育都市的摇篮,是城市生长的产床。在《什么是村落》一文中谈到“村庄就是一个关于地域归属的界定”[1]。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称之为“老家”的地方,就是我们对村落的第一印象和地域归属。作为一个传统地方的村落,其可代表一个有“根”的村落,表现为在时间上有长期性、继承性;在空间上有延展性。在本文案例中,该村落由于城市发展需要,离开了原来有“根”的乡土统一居住在新规划的社区中,传统的村落在城市化的“风中”飘摇前进。

本课题聚焦的田野地点是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柳沙社区那里分布着那坝、蔡屋、滕屋三个自然村,俗称“那坝蔡”,正式的名字是三兴村。由于南宁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开始,柳沙江北、江南片的土地被逐步征用。三兴村的村民在政府的指导和柳沙企业的引领下,逐渐走上都市化道路,村民陆续搬离原居住的村子,搬迁到三兴花园小区即现南宁市柳沙路16号柳沙半岛核心区(原柳沙二分场地块)。原有的乡村旧貌渐渐消失,新规划的居住小区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水平得到了改善。传统的自然村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但仍夹杂村落文化传统的“城中村”。

)村子概况

解放前,柳沙邕江边自西向东分布着那坝、蔡屋、滕屋三个村子俗称那坝蔡又名三兴村。三兴村由那坝坡、蔡屋坡,滕屋坡三个自然坡组成,由三个坡发展成为三个自然村:那坝(一分场)、蔡屋(二分场)、滕屋(三分场)。19616月——19633月,三兴村作为南宁市国营埌边蔬菜农场的一个分场,即三兴分场,这三个自然村又分别被分为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三个分场归南宁市柳沙企业管辖。一分场那坝村以苏姓为主,二分蔡屋以黄、梁、刘、莫、雷五个杂姓为主,三分场滕屋则主要是滕姓为主。三个村的村民均为汉族,是南宁市本地人,会说平话、白话、普通话,日常交流一般用平话。

)空间结构

近年来,柳沙在村落空间构成上,出现了剧烈的空间非农化趋势。大量的土地、农田被开辟新的房地产,用作商场地。以前的荔枝园变成现如今的荔园山庄,那坝村原址是如今的区党校,由于南宁市城市规划的需要,三兴村的土地被征用,那坝、蔡屋、滕屋三个村子的村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共同聚居在三兴花园小区。三兴花园小区,主要安置柳沙江北片2004531日前已核定的被安置人员。小区共安置618户被拆迁户,安置人口1753人,有物业办公楼1栋,中心广场1个,小花园2个,健身广场1个,机动车泊位735个,农贸市场1个。三兴花园小区的建成落户使得传统的自然村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的城市住宅小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

)生计转型

在城中村形成过程中经济变化最频繁,从农业经济向各类都市产业转型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在这一系列转型过程中,这些柳沙原住民的生计活动也发生相应转变。昔日,柳沙园艺场把整个柳沙居民统一起来,农民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身份,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以及新的身份——柳沙企业职工,不用担心因某一年收成不好而影响家庭年收入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柳沙人都在柳沙集团这个大企业中分到一份工作。近年来,因公司改制,企业规模缩小,大批工人下岗,三个村庄的土地被征收,居民们搬迁到三兴花园小区居住,每户分得一栋房,按人头划分,每人分得22个平方的地皮,人多则分到房子的占地面积越大。房间多住不完,居民都会腾出一到两层租出去。一些下岗的农场工人/农民由于年纪大,体力下降,文化水平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便留在家中靠管理租客、收取房租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四)村庙重建

“一些聚落对地方传统或者当地化的界定,集中在对小范围地域庙宇的缓慢重建上。”三个村子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村与村之间交错杂居,村落界限不分明,但是村民都相互认识,打照面也会相互打招呼,虽说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居民也会称对方为邻村人,乡土的根守不住,但是村子的历史还在。那么分散的村民通过何种方式团结和组织起来呢?传统的村落需要传统的“东西”来维持,比如说村庙信仰。今天的柳沙社区,虽然空间构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曾经的三兴村(那坝、蔡屋、滕屋)仍然是三兴花园居民重要的地域认同标志,从村落农业社会时期延续至今的信仰和祭祀的存在可视为三兴村认同延续的重要象征。与三兴村对应的三间重要的古庙游天府、文昌庙、北府庙,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建重修古庙逐渐被提上了居民生活的日程。村民们共同捐资建造并管护,寺庙庇佑着相应村落的人们,是柳沙社区地域性信仰生活的神圣空间。村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复兴,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仍然有着深层的心理需求。城市化瓦解了传统农业下的、基于共同生产生活模式的集体感,促使反而村民产生了增强集体凝聚力、向传统“回溯”的心理需求。重建村庙,基于村民庙信仰的初心,是乡民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建的庙宇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社区整合

今天的柳沙社区是一个城市性与乡土性混杂的传统主义社区[2]。共同的地域纽带和非农的身份使三兴花园具有城市性,宗族、血缘、地缘的联系,民间信仰传统的延续又使其具有传统主义的色彩。其特色在于实现了乡土性与市场性、制度性要素的社会整合,保证了社会文化边界与空间边界、经济边界在都市化进程中的重合,构建了一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主义社区类型。如何在新的社区中生活和守住“乡土”,乡民一直在不断的适应和实践

结语

发展中国家往往用十几年的时间,试图去完成发达国家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快速发展。在这短暂而又迅疾的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有一段碰撞交流的磨合期。通过了解三兴村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了适应南宁都市化发展,三兴村的村民也在积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从乡村的到社区,村民生活的地域、人群、生活方式和生计模式都向着都市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某些传统的东西被保留和“再造”,比如村庙的重建,“乡土”观念根植于曾经属于乡村的民众心中,出于“守土”的本性,村庙重建就宛如他们紧紧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村庙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反映乡民的集体意识,是村落的缩影村庙的重建失地农民在急风骤雨式的城市化过程中,进行自我调适与保护的重要文化实践。新涌现的一批地方精英成为了社区中新的行政组织,村庄以别样的方式被重新组织和整合。这些位于城市边缘的现代村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亚文化。人们在新世纪里就是要在所谓传统与现代的钟摆之间,通过不断地理解、尝试、实践与自我调适,寻找一个最令人满意的刻度与答案。

参考文献:

[1] 王斯福.什么是村落[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4卷第一期2007.03.

[2]《柳沙足迹——柳沙企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画册》

[3][美]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M],国云丹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

 

作者简介:庞悦(1995.08- ),女,广西钦州,硕士研究生,初级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