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思考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正文
引言:
林业能够促进人口和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就需要提高对森林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树木生长时间相对较长,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各种病害的影响,导致其生产效率受限。当前政府已经开始提高对于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关注度,利用各种措施进行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如果没有制定出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解决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而且还可能会加重其带来的影响,因此优化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为当前讨论的重点。
1森林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1.1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是导致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干旱、温度变化等气候因素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改变,从而引起病虫害的发生。研究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半荒漠大陆性气候,具有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和温差大的特点,这种气候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壤条件的变化同样对森林有害生物产生重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和水分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林木的健康状况和病虫害的发生。研究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势平坦且多风沙地貌,水资源相对匮乏,在荒漠气候的影响下,水质虽然优良但总量有限,土壤以流动风沙土为主,结构松散,保水能力差,水分蒸发快,植物在干旱环境下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受到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1.2树种结构
在相同树种间,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一旦某棵树木受到病虫害侵袭,将很快蔓延至整个林区,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树种结构单一的林分缺少其他树种的竞争和制约,病虫害更容易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并在该环境下大量繁殖,导致病虫害的破坏力增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1.3防治体系
目前很多林区已经初步建立起森林有害生物监测网络,通过设立固定监测点、临时监测点以及利用遥感技术等,基本实现了对森林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当监测到病虫害发生或扩散趋势时能够发布预警信息。针对森林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预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4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明显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一定变化,部分森林被砍伐或转变为农田、居住区等,对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影响,一些病虫害的天敌减少或消失,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上升。当前,国际贸易、物流往来和旅行活动增多,部分外来有害生物可能通过这些渠道被引入,并且在新环境中迅速繁殖,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
2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策略分析
2.1应对生态环境变化
研究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降水少,应优先选择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如沙棘、胡杨等,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造林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选择适宜的季节开展造林活动,一般春季和秋季是较为适宜的造林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土壤开始解冻,湿度适中,有利于苗木生根和生长;秋季气候凉爽,土壤湿润,蒸发量较小,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苗木生长。针对土壤结构松散、保水能力差的造林地,可通过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推广滴灌、渗灌等灌溉技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以上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改善不良生态环境变化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影响,提高林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优化树种结构
推广混交种植技术,通过种植不同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森林结构,有助于林区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发展,提高林区的整体抗病虫能力。根据林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等,合理控制不同树种的种植比例,优化布局分布,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互不影响,同时又能发挥各自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提高林区抗病虫害的能力。
2.3加强监测预警
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除了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外,还可利用高清摄像头、传感器、遥感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等对林区进行24h不间断监测,及时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同时利用专业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情况。通过物联网设备结合云端应用软件搭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试验区域内24h不间断无人值守虫情监测,并稳定记录相关数据,且该系统可整合害虫发生的历史数据,以相应的虫害数据为依据判断虫害是否暴发。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扩散或加重的趋势,立即通过病虫害信息共享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范围、为害程度以及建议的防治措施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4规范林业经营活动
加强对林业经营活动的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间伐、混交等,提高森林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严格限制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等行为,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持续加强非法占用林地行为的排查管理,坚决打击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预警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外来物种的分布、扩散速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测,引导林农合理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和误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林木的伤害。
3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
3.1评价方法
调取了2023年3—10月某公园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数据,进一步验证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3.2防治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某公园有针对性地实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处理方法以后,在所在监测区域,仅2023年3—6月,分别发生了0.02与0.01km2的树梢部位轻度病虫害;其余区域均未出现大面积病虫害。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处理方法在某公园的应用是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园内的植物健康。在大部分监测区域未出现大面积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对某公园内的森林有害生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的初期症状,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表1 2023年3—10月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数据统计结果
结束语:
总体来讲,森林有害生物问题作为影响林木顺利实现健康生长的主要因素,一旦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以及处理,那么不仅会对林木整体的健康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也会对整片森林的良好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注度。深入分析引发病虫害的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处理对策,同时也应该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预防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保障所有树木都能够健康生长,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树木整体的成活率。最终保障整片森林都能实现健康生长,将其作用以及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顺利实现优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以及优化生态环境,给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避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促使社会经济以及森林产业实现良好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优化策略及措施[J].霍旺.新农业,2022(14)
[2]刍议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优化策略及相关措施[J].邵文山.种子科技,2021(22)
[3]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优化策略及措施[J].白寿措.农家参谋,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