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刘庆鑫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加速,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更为突出。耕地作为粮食安全的基础,其保护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综合分析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当前执行情况及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优化耕地保护。文章通过回顾政策演变历程,评估现有政策的效果,并结合国内成功案例,提出了政策创新与实施策略。目的是为了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保障,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这一研究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也为相关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政策演变, 粮食安全

正文


一、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耕地保护尤其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问题。有效的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因此,探讨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嵌入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并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成为了当前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章旨在系统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以及耕地保护的实际效果与挑战,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通过梳理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现状,结合国内的案例研究,研究将提出针对当前挑战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

2.1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义与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政策指导和法规框架下,通过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一国或区域的土地使用类型、布局结构和发展顺序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调控和设计的活动。这种规划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

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合理配置各种土地使用类型,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国家安全:合理规划国土空间,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资源的控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规划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设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有助于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和宜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2.2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础

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调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生态管理来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区域生态安全。这一理念基于几个关键的生态和环境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这一理论强调不同景观元素之间的空间分布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指导如何通过调整土地使用和景观配置来优化生态功能。岛屿生物地理学:该理论讨论了生物种群在孤立环境中的生存和扩散模式,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系统稳定性理论:侧重于系统对扰动的响应和恢复能力,支持通过增强生态系统的连接性和复原力来提高整体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洪控水等,指导规划实践中优先保护和恢复那些能够提供关键生态服务的区域[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形成有效的生态防护体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功能,从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降低环境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这要求规划不仅要关注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物理过程,还需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三、 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与实施

3.1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历史演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应对国内外变化的策略调整。从建国初期至今,政策逐步从简单的耕地保有量控制转向综合性的土地管理与质量提升。

1950-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关注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给农民,实行集体耕种。政策重点是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保障粮食安全。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承包地有了长期使用权。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耕地保护意识开始增强,但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199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实施耕地保护红线政策,规定全国耕地总量不得低于18亿亩的底线。这标志着耕地保护政策开始系统化,耕地保有量和质量受到等重视。2000年代:政府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如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要求开发用地必须有相应的耕地补充,以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同时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耕地质量。2010年代至今:耕地保护政策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率,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政府采取措施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演变,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逐渐形成了以法律保护、质量提升、技术支持和公众参与为特征的多元化保护机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这一过程不仅凸显了政策适应性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在全球化和国内外挑战面前,持续调整和优化政策是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2]

3.2当前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效果

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经历了从简单的耕地数量保护到复杂的耕地质量与效益提升的转变。随着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增加,政策逐步强调综合治理和长期战略规划。尽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法规支持,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挑战仍显著,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包括耕地保护红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占补平衡等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不仅保持耕地总量,同时提高其质量和生产力。然而,地方政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时,有时由于短视的经济目标,可能会忽视这些长期的耕地保护政策,导致耕地被非法转用为建设用地。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尤为常见。尽管政策强调提升耕地质量,但实际上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系统的管理策略,使得很多耕地改良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并提升其生态与经济价值,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和加强。政府应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各级政府严格遵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需要增加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项目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在贫困和生态脆弱地区,应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同时提升公众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应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耕地保护的支持和参与。进一步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方法,以科技创新推动耕地保护效率的提升和耕地质量的持续改进[3]

这样的全面推进策略将为中国的耕地保护带来更为明显的成效,不仅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社会及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承诺,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网络。

四、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

4.1生态网络与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网络与绿色基础设施是现代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关键概念,旨在通过构建连续的生态走廊和绿色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强。这些概念支持了一种全新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强调自然与人造环境的和谐共存,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网络主要指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相互连接的生态走廊,如河流、林带、野生动物通道等,这些网络使不同的生态区域能够彼此连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和迁徙的路径,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生态网络的设计和构建通常基于对特定地区生态格局和物种分布的科学研究,通过增加连通性和可达性,优化景观结构,减少生境碎片化,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抵抗力。绿色基础设施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自然的生态系统,如公园、湿地、绿带、城市花园等,还包括利用生态原理和技术增强城市环境质量的各种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通过提供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和水质、调节城市微气候、减缓洪水风险、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直接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福祉。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科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确保其功能的多样性和效益的最大化。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它们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帮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生态韧性,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效的生态网络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实施,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4]

4.2生态敏感区与生态红线的划定

生态敏感区与生态红线的划定是现代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策略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防止环境退化,并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这些策略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规划,识别和保护生态价值高、环境敏感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

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或自然变化干扰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或特有生态功能的特点。生态敏感区可能包括水源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重要的湿地、地质敏感区域如滑坡和地震频发区、以及其他易受污染或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保护这些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至关重要。生态红线是一种更为严格的政策工具,用于划定那些具有特殊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生态红线区域的设定通常基于生态敏感性、稀有性、不可替代性等标准,旨在限制这些区域内的开发活动,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生态红线区内,禁止或严格限制工业、建设、采矿等破坏性活动,同时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划定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红线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一过程依赖于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准确识别和划定这些关键区域[5]

通过实施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红线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护重要的自然区域,预防和减少环境退化,同时支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还能为未来世代保留宝贵的自然资产。

五、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的协同作用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关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而耕地保护则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的国土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5.1生态安全格局为耕地保护提供支撑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耕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通过构建生态廊道、保护水源涵养林和湿地、设置生态缓冲带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田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学物质对耕地的潜在污染。生态廊道的建立确保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保护了耕地质量。水源涵养林和湿地等能够净化水质,提供清洁水源,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的安全,同时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有助于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在耕地边缘设置生态缓冲带,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周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污染,同时起到隔离保护作用,保护农田免受侵蚀。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促进了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

 

5.2耕地保护促进生态安全格局的完善

耕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环节,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如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同时,耕地保护还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

 

 

 

5.3生态安全格局与耕地保护的综合管理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需要综合管理,具体包括多规合一和生态补偿机制。多规合一意味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纳入统一规划,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规划冲突,确保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耕地保护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则是为了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耕地保护的积极性而设立的。这种机制通过给予参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耕地保护的农户适当补偿,比如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保护活动中。

六、 结语

文章的研究全面探讨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了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背景下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虽然政策制定明确且目标具体,但实施过程中仍受到地方发展需求与保护措施执行力度不足的影响。为实现更高效的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法规执行,增加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并促进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和方法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研究,将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施釉超,金晓斌,韩博,. 面向资源认知变化的耕地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29 (08): 237-250.

[2]袁源,王亚华,徐萍. “非粮化治理视角下的耕地用途管制:应对逻辑与体系构建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 (04): 942-959.

[3]汪立,熊雯颖,曾智洋,. 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形成路径与规避体系研究 [J].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 (02): 41-49.

[4]龚健,高静,陈光,.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理论与方法 [J].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 (02): 1-10.

[5]胡海波,陆枭麟,丁琳,. 协同治理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江苏为例 [J]. 城市规划, 2024, 48 (02): 31-37.

[6]杜辉,杨景晖. 空间治理央地权力配置的逻辑展开与法治进路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 (01): 86-95+141.

[7]李汶卓. 空间视角下农业生态安全法治保障研究[D]. 河北大学, 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