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杨莼莼1王志瑞2王洋1

河北农业大学文管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并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议题。河北省农村坑塘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问题复杂,治理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从规模、功能、土地类型、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等5个维度构建农村坑塘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同时对河北省六个地级市36个行政村开展田野调查,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得出影响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环境排名前五的因子分别为:居民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坑塘可灌溉耕地的面积、水域面积与村庄面积比值、管理人员定期巡查情况和坑塘分布密度。并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修复,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治理为主、适度开发,一塘一策、突出重点等四项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生态振兴;农村坑塘;熵权TOPSIS

正文

项目资助:河北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治理问题研究——基于六个地级市36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编号:KY2022077)


一、引言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政府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指引,结合发展实际,制定了《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本课题所聚焦的农村坑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提供自然景观等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农村坑塘的生态环境及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地级市36个行政村进行田野调查,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影响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问题的因子,最后提出整治提升方案,以期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研究对象概况

河北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介于-0.5℃至14.2℃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7月份。年无霜期120-240天,年均降水量3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截至2022年,河北省常住人口7420万人,年GDP4.24万亿元人民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72.79万亩,其中坑塘水面总面积203.00万亩,占比23.26%

为了尽可能地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来源的科学合理性,本文首先确定了河北省北部、南部、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六个地级市,再从每个地级市选取6个下属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如表1具体所示,本文的具体调查对象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保定市、唐山市、沧州市、邯郸市、承德市等六市36个行政村的农村坑塘。

 

1 调查对象明细

城市

行政村

张家口市

黄家堡村、七里河村、海流图村、籍箕滩村、上白夭村、巴图湾村

保定市

许村、留村、马蹄湾村、李庄村、北沟头村、西臧村

唐山市

孟四村、关帝庙村、马城廒村、李富庄村、党家庄村、杨团堡村

沧州市

大坊子村、汤庄村、陈边村、胜利村、大郭庄村、小黄村

邯郸市

西后坊表村、吴唐营村、潘波村、古城营村、郭家堡村、田寨村

承德市

安乐村、金字村、西地村、西关村、兴平村、中街村

 

三、评价指标与数据分析

(一)评价指标与熵权法赋权

1.指标构建

一方面,农村坑塘为农村综合发展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必要资源,具备显著的功能特征,另一方面农村坑塘与外部环境存在互动属性,即具有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特征[1]。基于此,构建如表2所示的农村坑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规模、功能、土地类型、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等5个维度,分布密度、面积系数、灌溉面积、供水人口、亲水设施匹配度、道路设施、定期巡查、群众满意度等8个极大型指标和居民地比例、耕地比例等2个极小型指标。

2.熵权法赋权

本文存在极小型指标,因此需采用逆向指标正向化法将其转化成极大型指标[2],并对所有指标进行去量纲和归一化处理[3]。计算公式如下:

1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

2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

3计算指标信息熵值和信息效用值公式

=

=

=/,K=1/ln(n)

4评价指标权重公式

=(1-)/

0

5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max{x11,x12,…,xm1},max{x12,x22,…,xm2},…max{x1n,x2n,…,xmn}=()

=min{x11,x12,…,xm1},max{x12,x22,…,xm2},…max{x1n,x2n,…,xmn}=()

6计算各指数值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

=

7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贴近程度

=,0<<1

将调研数据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后,得到表2所示的农村坑塘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赋权结果:

 

2 农村坑塘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与赋权

维度

指标

观测方式

权重(%

指标属性

规模

分布密度/(个·km-2

水域数量与村庄面积比值

7.871

极大型

面积系数

水域面积与村庄面积比值

9.02

极大型

功能

灌溉面积/hm2

灌溉系统覆盖耕地面积

11.448

极大型

供水人口/

作为水源供给人口数量

7.374

极大型

土地类型

居民地比例/%

居民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

31.955

极小型

耕地比例/%

耕地占总用地的比例

4.995

极小型

基础设施

亲水设施匹配度

埠头、亲水平台等便民设施数量

7.428

极大型

道路设施

道路辐射程度

5.541

极大型

日常管理

定期巡查/(次·-1

管理人员询问、台账等

7.912

极大型

群众满意度/%

问卷调查

6.457

极大型

熵权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分布密度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7.871%、面积系数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9.02%、灌溉面积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11.448%、供水人口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7.374%、亲水设施匹配度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7.428%、道路设施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5.541%、定期巡查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7.912%、群众满意度正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6.457%、居民地比例负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31.955%、耕地比例负向项指标处理的权重为4.995%

其中指标权重最大值为居民地比例负向项指标处理(31.955%),最小值为耕地比例负向项指标处理(4.995%)。说明在评价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环境问题时,居民地比例的参考性更强,水域数量与村庄面积比值、灌溉系统覆盖耕地面积、管理人员询问台账等其他指标也存在较大影响。治理农村坑塘生态环境问题应着重关注以上几个方面,并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二)计算结果与评价

D+D-值,此两值分别代表评价对象与最优或最劣解(即A+A-)的距离(欧式距离),此两值的实际意义是,评价对象与最优或最劣解的距离,值越大说明距离越远,研究对象D+值越大,说明与最优解距离越远;D-值越大,说明与最劣解距离越远。最理解的研究对象是D+值越小同时D-值越大。综合度得分C值,C=D-/(D++D-),计算公式上,分子为D-值,分母为D+D-之和;D-值相对越大,则说明该研究对象距离最劣解越远,则研究对象越好;C值越大说明研究对象越好。

将调查对象按照城市分类,并利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后,得到的分数为:保定市0.49364857,排名第一;唐山市0.42608476,排名第二;张家口市0.41632737,排名第三;承德市0.41080866,排名第四;邯郸市0.37279215,排名第五;沧州市0.35506187,排名第六。即在调查对象中,保定市农村坑塘生态环境及治理效果最好,表明可以借鉴参考保定市农村坑塘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树立标杆效应;沧州市农村坑塘生态环境及治理效果最差,表明应着重寻找城市差距,尽快补齐沧州市农村坑塘生态治理短板、夯实基础、强化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生态优先,自然修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优先,自然修复”是指以生态良好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坑塘生态系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根据坑塘自身状况,采取根源上控制污染源,建立坑塘排水系统,定期清理坑塘垃圾与淤泥,进行绿色陂岸整治,修复坑塘生态链等措施,将坑塘自我恢复能力及人为参与双结合进行坑塘生态治理。在满足坑塘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治理修复坑塘生态系统,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充分发挥坑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农村坑塘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坑塘建设应符合乡村整体建设规划,结合本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适应长远发展的治理方案。进行坑塘生态治理应保证坑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提供自然景观、水体净化等方面的辅助功能。统筹考虑农村坑塘生态治理相关区域整治计划,坚持各项措施紧密相连,统筹坑塘前期建设和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成本。合理运用坑塘闲置资源,将坑塘水域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联系起来,实现坑塘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与全面性。例如巨鹿县对全县河渠坑塘治理进行全域统筹规划、一体化推进实施,强化坑塘的生态涵养功能[4]

(三)治理为主,适度开发

坑塘作为村庄的空间载体,承载着村落的独特文化记忆。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恢复它的使用功能,更要传承其人文历史。在改造农村闲置坑塘过程中,合理布局当地坑塘景观建设,注入村落文化特色,将生态恢复技术与当地发展理念相结合,实现坑塘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5]。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适度开发坑塘经济效益。如雄县坚定“绿水青山”理念,在实现雨污分流、铺设污水管道等措施下,大力推进当地坑塘污水治理。在散落坑塘治理完成的基础上,利用其现有的生态建设,打造了一条集生态保育、科普娱乐、公众参与的景观生态廊道。此举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雄县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四)一塘一策,突出重点

由于农村坑塘水资源禀赋有所差异,功能需求不同,治理农村坑塘生态环境要结合当地乡情与民情治并且秉持“一塘一策”的原则,进行科学谋划,采取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治理措施。各乡镇应挖掘坑塘治理示范,发挥坑塘典型示范作用。农村坑塘治理应,坚持“低成本、美环境、壮集体、富村民”的原则,聘请坑塘植株种植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村坑塘进行个性化打造,根据其现状、用途、等因素形成合理方案,同时对整治后的坑塘、河渠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如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按照“一坑一策”“一塘一品”的思路,将农村坑塘生态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发展“坑塘经济”,认真落实坑塘治理计划,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子远,陈一帆.水岸协同视角下农村坑塘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3(01):31-37.

[2]Scientific Platform Serving for Statistics Professional 2021. SPSSPRO. (Version 1.0.11)[Online Application Softwa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psspro.com.

[3]Shih H S, Shyur H J, Lee E S. An extension of TOPSIS for group decision making[J]. Mathematical & Computer Modelling, 2007, 45(7):801-813.

[4]王纪坤,王永刚,王迎新,魏艳民.发挥坑塘在新农村水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地下水,2009(01)

[5]高瑞宏,宁泰.村庄闲置坑塘利用改造设计方法探究以马堡村生态净化池改造为例,2020,01-0169-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