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申婧婧,刘倍贝,宗晓琨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邮编:0542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理念不仅关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更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诸多重要会议上,比如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表述,特别是在2017年10月,随后,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对学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出具体要求。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亟待探讨的现实命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度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强化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与思政课育人目标也是高度契合。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二十大报告明确给出了答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战略部署。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思政课育人目标是高度契合的。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为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方向。

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思政课中,有许多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有412处描述有关“民族”内容,28处阐述“民族团结”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材中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有412处描述有关“民族”内容,8处阐释“民族团结”的内容。可见,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融于思政课教学中,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铸牢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2.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学校教育乃至思政课堂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重要途径。

从思政课的特点来说,思政课是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都必须开设的大学生必修课程,思政课教学有着较完整的组织体系、体系化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的课程设置、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覆盖的教学对象等,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主阵地。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1. 教学内容结合度有待加深

当前,虽然部分民族院校率先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但在课程化和规范化上还在探索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政课教学之融合也需不断探索创新。而普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还很薄弱,融入不充分、不系统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挖掘不够深入。在高职院校的四门思政课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特定的概念或章节做专门介绍,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课程各个章节中,容易由于知识点少,淹没在其他知识体系中而被教师客观上忽略,未做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或者由于教师的政治敏感度、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缺乏而被主观忽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难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二是融入不系统全面。思政课中没有直接、现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系,思政教师存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了解不系统。这就导致二者在融合时很难成体系。

2. 教师理论把握度有待加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系丰富且庞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有民族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背景的比较少,这就会导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出现讲授民族学理论不够系统、解决民族学热点问题不够专业、融入思政课力度和衔接不够等问题,无形中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3. 学生意识重视度有待提高

青年学生容易因为自身阶段特点、课程特点和社会现象等原因,对思政课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学习情绪不高。虽然每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首位目标。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唯分数为首”观念的影响,思政课成为学生眼中的“副科”、“选修课”,对思政课背的多,思考的少。

4. 教学手段灵活度有待完善

思政教师授课多注重理论讲授,单一的教学形式,缺乏学生参与互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而实践教学,特别是社会实践、实训等因为课时有限、学生数量多、安全考虑等,很难实现教学效果。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1. 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融合特色体系   

高职院校应在对四门思政课课程体系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元素,找准和设计好教学切入点,科学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和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整理编排,组成专题系列;在授课实践中不断挖掘历史上各类经典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挖掘本地和校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教学资源,挖掘行业内优秀的促进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挖掘到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案例体系,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新时代和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和职业态度。

2. 注重提升理论水平,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学习基础差、被动学习的特点,尤其对课堂文化传授,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但是作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喜欢交往、乐于探索新奇事物,拥有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操与政治热情高涨。

4.拓宽教育渠道,创新多元教学形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首先需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通过案例教学访谈式教学、主题演讲、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课堂活力,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宽渠道,创新多元的融入形式。比如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涵。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先天优势、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关键作用、充分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同频共振、同步进行,勇担“国之所需”的教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