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部滨海渔村规划与民居更新设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 设计问题
东部渔村民居更新改造,旨在解决房屋老化和临时建筑问题,提升居住便利性,保留村民记忆和渔村特色。
1.1 设计要求
本次设计分为片区更新改造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两个部分,旨在依托生态、高效的片区更新理念,对单体建筑进行深入设计。要求进行片区更新、建筑策划、总图布局、生态分析、用地分析、交通分析。
1.2 前期规划
1.2.1 区位分析
L岛位于连云港,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渔村位于西北角,气候宜人,居民集中在西L岛。
1.2.2 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显示多种交通方式连接场地与主城区,带来便利交通和人口流动。周边用地调整为物流仓储和公共交通场站,因此场地内部需增加停车场,并以开放的入口空间连接外部场地。
2 背景与需求
2.1 当地背景
因为青壮年的外出打工,渔村同大部分村子一样,老幼居多,缺乏青壮年的情况下同时照顾好老幼群体是非常困难的。
2.2 历史研究
2.2.1 老幼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迁,老幼互动机会减少。台湾学者研究指出,“代间方案”能够有效增加老幼互动,实现“双赢”。
台湾相关研究表明,代间互动能够增进幼儿对老人的了解和尊重,老人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并重新认识幼儿。家长和教师也对代间活动持积极评价,认为其能够拉近老幼距离,促进彼此了解。
美国和英国的实践也证实了“老幼共托”的积极影响。实践表明,孩子能够改善失智者症状,增强世代交流,与幼儿互动能够改善长辈的身体状态,活跃心情和行动力。日本的相关实践也表明,老幼共托能够延缓老人疾病发生,促进幼儿情商发展。
“老幼共托”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老幼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和尊重,并对老幼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老育幼模式。
2.2.2 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
传统村落更新理论主要包括有机更新、整体更新和点式改造。研究视角包括人居环境和地域文化,关注建筑类型、生活方式、风貌特征和布局肌理。空间更新策略涉及内部空间的立面整治和外部空间的活力提升。有机更新理论强调按生长规律改善空间,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绿色经济,集体记忆理论关注记忆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机更新策略包括功能置换、空房利用、产业规划和公共空间更新,遵循六大原则:统一性、自主性、综合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灵活性。
3 相关案例研究
3.1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村落更新
九女峰东西门村改造面临新功能与旧场地、新要求与旧施工、新建筑与旧传统的矛盾。设计保留毛石墙风貌,根据场地情况新建石屋、修改体量或顺应旧肌理进行改造。
3.2 上坪古村——原建筑改造更新为公共建筑
改造11栋废弃生产用房为公共空间,包括村口公共空间、水吧、图书馆、书吧和酒吧。设计保留原有建筑特征,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网红打卡点和特色空间,同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保证乡村运营。
3.3 日本大阪HIBINOSEKKEI——用地紧张的幼儿园
对荒废的幼儿园进行改造,场地较小。场地有限,孩子们缺乏锻炼——创造流动的空间引发运动。建筑通过坡道与活动场地相连。此外,还有一个楼梯可快速到楼下,从而循环。客户表示极大地增加了孩子的活动。
4 本设计的特殊性
4.1 外部空间
4.1.1 场地地形
渔村周边发展渔业和旅游,场地内部坡度较小,高差12米,可用于丰富建筑空间。
4.1.2 存在的问题
渔村现有民宿缺乏传统风貌,景观环境杂乱,流线不完善,渔港平台空间需进一步规整。设计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渔村旅游度假体验。
4.2 内部空间(原建筑条件)
场地建筑依山势而建,密度随海岸线和公路分布变化。建筑风貌分为传统建筑、扩建建筑和新建建筑三种,设计将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更新方案并进行示例设计。
该渔村的建筑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行政办公用地 (推测为村委会)。建筑质量总体尚可,但部分空置建筑年久失修。建筑高度以低层为主,局部区域存在多层和高层建筑。建筑朝向顺应海岸线、山体等高线以及主要公路,布局灵活多样。大部分建筑仍在使用,少数被弃置,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旅游接待系统。从建筑风貌来看,部分建筑保留了传统风格 (红色),但多数为现代新建筑 (其他颜色)。
5 设计与设计分析、设计验证
5.1 规划方案
5.1.1 场地规划
场地依山傍水,南侧靠近渔港、菜市场和传统建筑聚集区,适合进行民居更新和打造风情民俗街,形成环状流线,方便居民生活和游客体验。
东部滨海渔村拥有独特的优势,为民居更新改造提供良好基础。村内保留着观赏性强的传统建筑,有利于打造特色步行街。10万平方米的宅基地和400多户居民,为更新改造提供充足空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渔业技艺和民俗风情,可发展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渔村魅力。
5.2 建筑设计
5.2.1 建筑及小品更新示例
设计对新建建筑和垃圾场进行改建或重建,打造村委会、托幼中心、宴会食堂和休憩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建筑进行风貌整治,修缮街巷设施,拆除改建临时构筑物,提升空间品质和景观环境。
5.2.2 建筑单体分析
(1)村口集聚空间设计
改造后的村口以开放性为设计核心,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木质通廊与村委会办公室形成对比,迎接来客。阶梯演讲台提供村民集会交流的空间,可用于各类活动。
村口选址于东南侧,靠近主要街道和人流,交通便利。为适应周边用地规划变化,场地南侧设置停车场,与公共交通场站共同构成开阔的入口空间。
原有板楼改建为村委会办公室、文创展销通廊和阶梯演讲台,形成半开放空间,与南侧停车场共同构筑起一个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村口新形象。
(2)老托幼托设计
旨在通过空间融合策略,将海滨山地建筑改造为一个促进代际互动的共享社区。传统的幼托和老托建筑往往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封闭,缺乏交流互动的机会。因此,本设计着重打破这种隔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共享的环境,让老年人和幼儿能够自然地互动交流。
拆除原有建筑的阻隔,整合幼托和老托空间,打造公共阅览室、多功能厅和户外广场等共享区域。这些空间将为老年人和幼儿提供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所,例如手工制作、阅读、游戏等,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连廊连接两栋建筑,克服场地高差,形成贯通的流线,方便老年人和幼儿的活动。同时,优化内部流线,使空间更加便捷和流畅。老托内部将采用无障碍设计,消除高差,方便老年人行动。幼托内部流线则围绕儿童日常生活展开,方便家长接送和老师管理。
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则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丰富的活动选择。利用场地的高差,打造多层次的景观环境。例如,为儿童设置滑梯、攀爬架等趣味设施,为老年人设置休息区、健身器材等。
地域文化传承也是设计的重要元素。保留原建筑的体块和渔村传统民居的特征,延续当地居民的记忆和情感,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采用温暖的木质材料和明亮的色彩,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
通过以上设计策略,希望将老幼托建筑改造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促进老年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代际融合的目标。这个空间将不仅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更将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和谐友好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新.国外乡村建设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若干启示[J].乡村科技,2019(30):8-10.
[2] 张鸿雁.乡村旅游中的民宿现状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月),2019(08):38-39.
[3] 张娣. 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 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2):156-160.
[5] 王琨.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 项振海. 传统城镇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保护与利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8.
[7] WANG, Ling-Yi. Promoting Child-Elder Co-learning in Aged Society: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Jiaoyu Yanjiu Yueka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315: 10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