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尹彦开 胡彪 胡永伟

中共邢台市南和区委党校 0544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直接领导力量,是落实党的政策的执行者,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组织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

(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地区的领导核心力量,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践行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果和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同频共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二)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耦合联系紧密、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目标任务。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和重要保障。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激活健全组织、建强队伍、开展活动、完善制度和落实保障“五大要素”,切实抓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各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合力,让“组织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三)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发挥着“一线指挥部”和“前线先锋队”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协调资源、统筹推进、凝聚力量的作用,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群众中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聚焦政治引领、服务群众、组织凝聚和社会治理等职责使命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把握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一)抓班子筑堡垒,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抓好班子建设这个根本,抓住支部书记这个“牛鼻子”,夯实工作基石。通过持续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头羊”工程,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选优配强一批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群众公认,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当家人。注重班子成员在年龄、学历、专长、性格等方面搭配合理,优势互补,有力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致富带动力。坚持严管厚爱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细化“小微权力”清单,从严监督管理;开展争星创A行动,将星级与支部书记待遇挂钩,有效激发工作活力。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专题培训,推动综合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群众,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政治监督作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搭平台办实事,强化服务群众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扮演好群众“贴心人”的角色,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支持拥护。优化农村综合服务站功能,健全服务制度,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深化承诺践诺活动,使群众反映的难点焦点问题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抗洪救灾等重点工作中,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增强,口碑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三)强队伍促发展,强化组织凝聚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也要建好“先锋队”,团结带领群众走新路、谋新业、换新生,逐步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坚持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优化党员结构,将发展产业的能人、脱贫致富的典型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农村党员队伍中。聚焦集体经济增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一乡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中展现党员担当,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组织凝聚功能。

(四)建机制提效能,强化社会治理功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是党战斗力提升的基础力量,是否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直接影响“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在党组织领导下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各司其职、认真履职的工作局面,切实保障村务依法依规开展。切实用好“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群众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带动和引领群众道德素质持续提升,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乡村。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影响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两委”班子整体凝聚力、引领力和组织能力不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动力不足。部分村党组织成员政治意识、政治修养及大局观念不够强,“等、靠、要”思想较普遍,满足于完成上级组织要求的规定动作。实际作用发挥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广大群众期盼有一定差距。部分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没有明晰思路,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方面认识不足、动力不足、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

(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村政策持续利好,村干部待遇明显提升,岗位吸引力、竞争力不断提升。但由于优秀年轻人外流、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一方面选拔能人难。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党员大多在城市就业定居,回农村发展意愿不,村“两委”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大,一旦村“两委”班子出现缺配,岗位匹配的“理想人员”很难立即配备,只能“矬子里拔将军”另一方面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部分村级党组织缺乏长远规划,对后备力量培育不重视,后备人才库中的人员发挥作用不明显。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求学务工,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的形势依然严峻,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三)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村党组织受限于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方式方法,在动员、组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进程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处于“缺位状态”。一方面,对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什么、需要做什么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理解的不深、把握不准,在政策宣传、动员群众时底气不足、措施不力,不善于用群众语言宣传动员,导致群众政策不理解、不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制定具体措施、实施具体项目,习惯于听从上级安排,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全盘规划、推进工作落实的能力不足。事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主动性欠缺,事中组织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事后对群众满意度关注度不够,导致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缺位。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承担起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彰显大担当、展现大作为。

(一)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严格农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门备案管理制度,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动态调整和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杜绝“村霸”等负面清单人员进入村级干部队伍。用好考核“指挥棒”,强化结果运用,在基层干部选人用人、个人待遇、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严把党员入口关,注重从青年农民、致富能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严防“家族党”“亲朋党”等问题,提升党员质量,优化党员结构。持续强化基层作风整顿,深入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着力营造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打造基层党组织排头兵”。持续深化农村“领头羊”工程,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动态调整机制,让村党组织书记“上得来”“下得去”“用得好”。建好用好农村干部后备人才库,积极培养村级组织“后备人才”,通过“以干带训”方式拉进后备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在为民服务中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提高农村“两委”干部待遇,积极推荐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考录公务员、对正常离任的支部书记等村干部落实生活补助,提升岗位吸引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强化村“两委”干部能力培养,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培训计划,采取“外出+内训”相结合方式,将先进经验做法学到手、用得上,提升专题培训实效,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能力。探索推广“导师帮带制”,打造“强带弱、老带新”新模式,千方百计打造一支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坚强村级骨干队伍。

(三)汇聚乡村振兴“智力引擎”。畅通引才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聘请熟悉乡村工作的人才组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顾问团,抓好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的落实,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招引工作机制。落实完善基层一线人才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加大乡村人才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精准对接上级人才项目,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不断提高乡村人才荣誉感和社会地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健全培养机制,一方面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干部等以适当方式关心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乡土人才行动计划,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土秀才”“田专家”“农状元”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拳脚、各尽所长,推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良好局面。

(四)提振产业振兴发展“驱动力”。坚持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以缩小地域差距为总体目标,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劳务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用好驻村工作队和“党建加强班”,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党建引领+村社共建”“流转土地+抱团发展+精准服务”等模式,优化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拓宽发展路径。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切实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农村“特”“优”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