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促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关键词
动物疫病;疾病防治;畜牧产业
正文
引言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增加,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各地因饲养方式、饲养条件和防疫措施等不同,使得动物疫病发生的频率和种类不断增多,对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健全完善动物防疫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一、动物疫病防控的现状与问题
1.1 现有疾病防治措施的局限性
现有的疾病防治措施,其主要以治疗为主,是在动物出现临床症状后再进行治疗,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其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但目前我国的养殖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这就导致一些病原体的存活时间越来越短,给动物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我国畜牧养殖种类繁多,并且不同地区的养殖条件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治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我们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治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些都是传统的疾病防治措施所面临的问题。
1.2 动物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动物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疫病造成的疫情也日益增多,并且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散,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动物产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动物疫病造成的疫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畜牧产品的质量。
三是对养殖人员和养殖设施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动物疫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给养殖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了养殖户对畜牧业的信心,从而使养殖户减少养殖规模,不利于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2.1 保障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要想保障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长效机制时,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在制定长效机制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完善时,要积极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饲养观念和理念,增强群众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还应该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防疫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 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效果和效率
动物疫病防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对动物疫病进行防控时,要从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因此,在对动物疫病进行防控时,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另外,在建立长效机制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这样可以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另外,在对动物疫病进行防控时,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和普及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意识到动物疫病的危害性以及传染性等问题,进而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效果和效率。
三、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的原则和基本框架
3.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防疫工作中,要把生物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动物疫病预防工作。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基层防疫机构和队伍的专业水平,强化动物防疫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经费投入、技术力量等,确保人员配备到位、设备条件到位、技术力量到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有病早治、防重于治,以有效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
3.2 多元参与、合作共治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动物疫病的防控,构建合作共治的防控格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动物疫病防治领域。探索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动物疫病防治新机制。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上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健全防疫追溯体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可追溯;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疫苗、劣疫苗等违法行为。
四、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4.1 完善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
根据不同疫病的流行情况,结合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地理环境等,制定科学的监测计划,及时监测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实现疫病防控的科学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疫病防控预警机制,设置专门的动物疫病监测部门,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在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通过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可以实现对疫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4.2 健全动物疫病应急响应机制
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应急响应机制,落实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要定期组织开展动物防疫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能力。同时,要对应急预案进行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将其纳入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控制疫情发展趋势。同时,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疫情进行控制和处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立健全动物疫病应急响应机制,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
结论
畜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农民增收、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政策依据。在新形势下,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已势在必行。要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养殖户要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做好畜禽疫病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疫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芳。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
[2]何志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综述[J]。中国兽医杂志,20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