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耕地质量监测现状探讨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顾爱祥

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江苏省盐城市 224051

摘要

耕地质量保护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盐城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耕地质量监测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盐城市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耕地质量保护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现状;对策

正文



一、引言

耕地质量监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及《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关键职责。它是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状况的关键途径,对于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升肥料使用效率、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推行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节约用地政策的背景下,盐城市积极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成功建立了1个国家级三区四情监测点、9个部级监测点、43个省级监测点和86个市级监测点。此外,各县(市、区)也建立了129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从而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市、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二、盐城市自然与农业生产情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盐城市位于长江北部,黄海之滨,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接南通市,西南与泰州市接壤,西与扬州市、淮安市相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全市陆域面积1.77万平方公里,包括5个区、1个市和5个县。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2077.6小时,年降水量1024.0mm,年均气温16.3℃。全市总人口80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37.0%,人口密度为478/km²。人口规模在江苏省排名第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二)农业发展

盐城长三角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拥有多个国家级荣誉。2023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15.2亿元,多个农产品产量居江苏省首位。现代农业建设迅速,农业科技贡献率69.9%,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3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3651亿元。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实施。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土地流转面积稳定,高素质农民超60.23万人。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4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三)耕地资源

依据土壤发育过程的不同特点,盐城市农业生产可划分为三个主要农区。首先是里下河农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的地区。这里的土壤源自静水沉积母质,质地较为黏重,但肥力较高。其次是渠北农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地区。该区土壤由黄泛和黄淮冲积母质发育,质地多样,砂质与黏土交错,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沿海地带的土壤盐碱含量较高,整体较为贫瘠。最后是沿海农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新海堤以西的地区。该区土壤主要由海相沉积母质发育,除了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等大河附近的土壤为粘壤质外,其余大部分为壤土。这些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效磷明显不足,但含钾量相对丰富。

三、盐城市耕地质量监测分析

(一)土壤肥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关键指标,其含量的增加通常意味着土壤肥力的提升。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市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了26.27g/kg,这一数值属于2级(较高)水平。与2007年相比,这一指标上升了7.49g/kg,增幅达到39.88%;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更是增长了12.56g/kg,增幅高达91.56%,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的76.43%。这些数据揭示了盐城市土壤肥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这种积极变化趋势与人们担忧的土壤质量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指导下,土壤肥力并未出现衰减。

(二)不同农区土壤理化性状存在差异

里下河农区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pH值则低于全市平均,这使得其土壤肥力在三大农区中位居首位。沿海农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当或略高,但有效磷含量低于全市平均,因此其土壤肥力在三大农区中处于中等水平。相比之下,渠北农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尽管其pH值高于全市平均,这导致其土壤肥力在三大农区中排名最后。土壤的pH值与其他四项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这与土壤自身的酸碱缓冲能力以及外部的酸碱影响因素有关。沿海农区和渠北农区主要分布着潮土和盐土,通常具有较强的酸性缓冲能力,而里下河农区主要由水稻土构成,其酸性缓冲能力相对较弱。

(三)土壤物理性状和 pH 呈现退化趋势

全市耕地土壤的平均容重、耕层厚度、以及pH值分别为1.29g/cm³11.5cm7.57。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当前的土壤容重上升了0.03g/cm³,而耕层厚度和pH值分别下降了3.1cm0.36。这表明全市土壤耕作层正在变浅,土壤趋向酸化,导致养分更易流失,土壤的缓冲性能减弱,养分库容减少,保蓄能力下降,这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不利影响。然而,耕地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所提升,与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耕层变浅和土壤酸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完善盐城市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

耕地质量监测是保护耕地质量的关键。根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省市县需建立监测点,但因经费不足,市县监测点虽数量达标,硬件和管理标准不足,无法准确反映耕地质量变化。建议市县增加监测投入,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土壤监测体系,提升监测点标准,确保其在政府决策和指导农民施肥中的作用。针对监测点稳定性,建议加强规划,稳定土地利用,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确保使用权,强化合同管理。同时,应加强监测成果应用,针对问题开展调查,采取技术措施消除隐患,提升监测效能。鼓励在特定区域设立监测点,积累资料和开展研究。

(二)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盐城市在农业生产领域采取多项举措,助力绿色高效发展。一是建立化肥 “双减” 示范区,运用 “四新” 应用集成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精准调控肥料使用,减少氮肥用量、优化磷钾肥配比,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

二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将其拓展至经济作物领域,构建完善施肥技术体系,发布推荐方案,引导合理施肥。此外,积极推广 “五云” 服务模式与 “四统一” 服务,推动配方肥应用。三是大力推广如水稻侧深施肥、小麦种肥同播等高效施用技术,深入研究肥水一体化技术,并探索适配当地的农田节水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

(三)开展耕地地力提升行动

盐城市积极应对耕地质量提升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全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中低产田,加大投入加速改造,增强抗灾能力。一方面,增加农田有机肥投入,推广新技术提升粪便利用率以替代化肥,同时提高秸秆还田补贴,推动综合利用;加强新增耕地培肥,优化土壤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优化耕作方式,深施基肥,引入先进机械减少化肥流失,提升利用率。并且推广轻型栽培制度,定期深翻土壤,改善其物理性状,既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性,又可减轻病虫害。多种举措并行,旨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筑牢盐城市粮食安全防线,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盐城市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通过加强耕地污染防治、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强保护意识等多方面的对策措施,有望进一步改善盐城市的耕地质量状况,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平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措施,持续推动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红. 江苏盐城沿海地区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J]. 农业工程技术, 2018, 38 (26): 29-31.

[2]陈文玲, 严贤春, 孔伟. 盐城市耕地资源供需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研究[J]. 大众科技, 2014, 16 (03): 203-206.

[3]秦光蔚, 陈爱晶, 蔡月梅, 张璇. 加强盐城市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Z2): 66-68+86.

[4]钟兰艳, 李静, 陈洪全. 盐城市耕地资源利用研究[J]. 林区教学, 2011, (03): 50-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