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松褐天牛诱捕的生态控制措施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曹文武

祁东县归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 衡阳 421200

摘要

松褐天牛作为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对松林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在疫情高发区,松褐天牛的防治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生态控制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防治手段,通过诱捕器布设、天然敌人引入等方式,逐渐成为防控松褐天牛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结合祁东县的具体防治方案,分析生态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通过优化诱捕器设计与布局,合理安排诱捕期与诱芯更换周期,显著降低了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同时有效控制了松材线虫的扩散。防治过程中,生态控制措施展现出较强的长期效果,但仍需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防治效率。


关键词

松褐天牛、生态控制、诱捕器、松材线虫、防治效果

正文


引言

松材线虫病在全国多个地区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尤其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松褐天牛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虽然化学防治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生态控制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因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成为防治松褐天牛的重要补充措施。通过优化诱捕器设计与布局、科学管理诱捕期和诱芯更换周期,能够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并抑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在探讨祁东县松褐天牛防治中生态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与技术优化,评估生态控制手段对松材线虫病防控的长期作用,为松褐天牛防治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并为未来相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松褐天牛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控制措施在松褐天牛防治中的应用背景

南方松林区域,松褐天牛的扩散对松材线虫病的蔓延起到了催化作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化学防治逐渐被更加可持续的生态控制措施所替代。在具体实施中,诱捕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态控制手段,通过释放诱剂吸引松褐天牛至固定区域进行捕捉,从而减少其数量并抑制其扩散。诱捕器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避免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通过精确布设诱捕器,结合诱剂的周期性更换和昆虫收集的记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松褐天牛的有效监控与防治。

1.2 目前防治措施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与技术缺陷

诱捕器的布设密度和布局方式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松林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1】。诱芯的更换周期和选择问题也影响了防治效果。诱芯的吸引性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如果更换周期不当,可能会导致诱捕效率下降,甚至无法吸引松褐天牛。虽然诱捕器能够减少松褐天牛的数量,但无法有效防止其在林间迁徙,导致某些区域可能会出现虫口密度暂时性下降后再次反弹的情况。诱捕器的管理和维护需要专业的人员参与,尤其是在大规模应用时,管理的疏忽可能导致诱捕效果的下降。

 2. 生态控制技术方法在松褐天牛防治中的具体实施  

 2.1 诱捕器的设计与布局优化  

在当前防治工作中,APF-I型和BF-8型诱捕器已广泛应用。APF-I型诱捕器设计上采用了特定的外形结构,以增加天牛的接触面,并通过特定的诱芯散发出松褐天牛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化学物质,这些诱芯根据松褐天牛的习性选择,并且诱芯有效期通常为10天。诱捕器的布局通常依据松林的密度、天牛的分布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调整,力求覆盖所有可能的天牛活动区域。在布设诱捕器时,应确保诱捕器底部离地面1.5米左右,这一高度能够使其更好地模拟天牛的飞行高度,提高捕捉率。

在不同林区,应根据松林的具体情况调整诱捕器的密度。常规设置为每50-100亩放置一套诱捕器,这样的布局能够覆盖大面积的松林,但又不会因过密而影响诱捕效果。此外,诱捕器的布设位置也应选在采光好、通风良好的区域,这有助于增强诱芯的挥发效果,并提高天牛的捕捉几率。诱捕器布设的最佳时间是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前后,通常集中在每年的春季至夏季。诱捕器布设后的巡查也同样重要,要求每隔10天就检查一次,及时更换诱芯,并记录捕捉情况。

 2.2 诱捕期与诱芯更换策略的科学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诱捕器的安装时间应集中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这段时间是天牛数量最密集的时期,也是诱捕的最佳时机2】。通常,诱捕期从春季开始,到夏季结束。此期间,松褐天牛的活动性增强,成虫开始飞行并寻找合适的寄主,因此诱捕效果最佳。诱芯作为诱捕器的核心部分,其质量与更换频率直接决定了诱捕器的有效性。在常规操作中,APF-I型诱芯每隔10天需要更换一次,而BF-8型诱芯的更换周期通常为40天。更换的频率应根据诱捕效果进行调整,若监测数据表明捕获的松褐天牛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意味着诱芯的吸引力已大幅减弱,应及时更换以恢复其效能。

在实际操作中,诱芯的更换不仅仅是简单的替换过程,管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诱捕器的捕捉情况,并记录每次更换时的捕捉数量和诱捕效果,从而为后续的调整提供依据。为确保诱芯的质量,应选择经过检验合格、具有长期有效性的产品,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温湿度条件适当调整诱芯的使用方法。诱捕期内,管理人员应对诱捕器进行定期巡查,及时清理捕捉的昆虫,防止捕捉过多的松褐天牛导致诱捕器内过于拥挤,影响其捕捉效率。在大规模防治区域内,每个诱捕器都应用GPS精确定位,以便在后期进行数据回溯和效果分析。

 3. 生态控制措施对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的影响  

 3.1 松褐天牛防治中的诱捕效果分析  

根据防治方案的设计,松褐天牛的诱捕器设置密度、诱芯更换周期以及诱捕期的安排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虫口密度。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诱捕器对松褐天牛进行捕捉,可以有效减少成虫的数量,减少其对松树的进一步危害。诱捕器通过散发特定的化学诱剂,吸引松褐天牛飞入诱捕器进行自愿“捕获”,这在自然条件下模拟了松褐天牛的生物行为,迫使其聚集在诱捕器内,最终降低成虫数量,进而影响虫口密度的变化。

实际监测数据显示,诱捕器成功捕获了大量的松褐天牛个体。在防治区域内,定期更换诱芯并清理捕获的松褐天牛,确保捕捉的天牛没有因时间过长而干扰后期的诱捕效果。诱捕效果的好坏不仅与诱芯的质量和更换周期相关,还与诱捕器布设位置的选择密切相关。布设诱捕器时,通常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区域,能有效增强诱芯的挥发效果,提高诱捕率。根据多年实际数据积累,通过设置合理数量的诱捕器,可以使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在短期内显著降低,特别是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和繁殖高峰期,诱捕效果尤为明显。

 3.2 诱捕器数量与防治效果的关系研究  

诱捕器数量与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受到诱捕器布局、松林分布、虫口密度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3】。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诱捕器的数量,可以对虫口密度产生显著影响。根据防治方案要求,在每个防治区域内,诱捕器的配置通常按50-100亩布设一套,这一设置密度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诱捕效果。在试点区域,通过对比设置不同数量诱捕器的防治效果,发现诱捕器的数量和防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

随着诱捕器数量的增加,虫口密度在初期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当诱捕器数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增加诱捕器数量的效果逐渐减弱。根据相关数据,当防治区域的诱捕器数量超过设定标准时,虽然每个诱捕器的捕捉效果仍在持续,但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诱捕器之间的捕捉效果开始出现饱和,虫口密度的下降趋于平缓。因此,在大规模防治中,如何科学配置诱捕器的数量,找到数量与效果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成为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采用适量的诱捕器配置,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还能有效减少松褐天牛的扩散速度,从而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4. 生态控制措施与松材线虫病传播的防控效果  

 4.1 松材线虫传播链的生态控制路径  

生态控制路径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对这一传播链的科学干预,遏制天牛的传播,从源头上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生态控制措施包括诱捕技术、天然敌人引入以及适宜环境的改变等。首先,诱捕技术的应用通过设定诱捕器,捕捉松褐天牛个体,阻止其继续传播松材线虫。诱捕器采用具有特定化学成分的诱芯,能够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吸引其聚集并诱入捕捉装置。随着诱捕器布设区域的扩大,诱捕效果显著提高,大部分天牛个体被捕捉而未能携带松材线虫到达新的松林,从而切断了线虫的传播通道。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调整,增强森林健康,减少树木的应激反应,也可以降低松材线虫的侵袭。通过适时的清除枯死松树,减少天牛栖息地,减少天牛数量,间接减缓线虫的传播速度。研究表明,在诱捕器布设后的几个周期内,松材线虫的传播路径得到了有效遏制,尤其是在天牛的活跃季节,通过诱捕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扩散。而通过对不同区域松林的观察,发现诱捕器密度高的区域,松材线虫病的蔓延速度明显减缓,传播链条被有效中断。

 4.2 松褐天牛防治对松材线虫病蔓延的抑制作用  

通过对松褐天牛的有效防治,不仅能够减少其对松树的直接危害,还能够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起到抑制作用4】。生态控制措施中,诱捕技术在控制松褐天牛种群和防止其携带松材线虫的扩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诱捕器的配置,结合诱芯的定期更换,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天牛,并降低其在松林中的数量。通过监测捕捉到的天牛个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其数量在诱捕区内逐步下降。与此同时,在诱捕区内,松材线虫的传播速度也明显得到控制。

实施过程中,诱捕器的布设根据不同的区域松林特性进行了科学布局。在高密度松林区域,诱捕器的数量和分布密度增加,进一步加强了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松褐天牛个体的繁殖和活动范围。与此同时,定期收集和检查诱捕到的松褐天牛,并进行松材线虫的检测,是确保防控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措施,有效监测到诱捕区域内松材线虫的携带情况,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从源头上控制了松材线虫的传播。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诱捕,松褐天牛的数量显著下降,松材线虫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实际监测数据,防治区域内的松材线虫蔓延速度明显低于未实施诱捕的对照区域。可以看出,松褐天牛防治措施的实施,在防止松材线虫扩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 松褐天牛防治中生态控制措施的长效机制与提升空间  

 5.1 现有生态控制措施的长效管理机制评估  

这些措施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确保其长效性,需要构建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现有的管理机制通过定期的监测与巡查,配合诱捕器的布设和诱芯的更换,确保了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且对松材线虫的传播也起到了抑制作用。在具体操作中,防治工作每年按照春秋季节两次普查进行,结合诱捕器的布设与生物监测,确保区域内松林的健康状况得到持续评估。

诱捕器的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年份天气条件对昆虫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可能导致捕捉效果波动。天然敌人的引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松褐天牛种群,但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且敌人种群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也需要进一步评估。因此,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现有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力度,结合区域性松林的生态特性,制定更加灵活的调整方案。

 5.2 提高生态控制措施效果的技术创新与优化建议  

在诱捕技术方面,可进一步优化诱捕器的设计,采用更加精准的化学诱剂,以提高诱捕效率5】。根据现有的诱捕器使用情况,建议对APF-I型和BF-8型诱捕器进行定期技术升级,增强其对松褐天牛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提高诱捕的稳定性。此外,诱捕器的布设密度和位置需要进行优化,在不同松林类型和地理环境下,灵活调整诱捕器的布局,确保更大范围内的天牛捕捉率。

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天敌物种并开展试验,筛选出适应性强且对松褐天牛具较强抑制作用的物种,逐步构建更为高效的生物防治体系。此外,基于大数据和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松林的生态环境和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利用无人机等技术进行松林巡查,能够实现更广泛的监测覆盖,及时发现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迹象,并快速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

松褐天牛防治工作的生态控制措施已在多个松林区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在诱捕器布设、诱芯更换等环节,显示出较强的技术优势和防治效果。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进而减缓了松材线虫的扩散速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性难题,如诱捕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天然敌人引入效果不稳定等。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诱捕技术、加强生物防治的稳定性,并结合现代监测技术,提高防治工作的精确度和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曹平,唐艳龙,等.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作用研究[J/OL].中国生物防治学报,1-8[2024-12-27].

[2]刘程林,应玥,王瑞珍,等.绿僵菌系统发育及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菌株筛选[J/OL].林业科学,1-20[2024-12-27].

[3]刘磊,赵立娟,刘佳奇,等.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松褐天牛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J].林业科学,2024,60(11):139-148.

[4]吴秀俊.汉中市汉台区人工林中松褐天牛的监测与防治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20):130-132.

[5]王丽娜,陈燕,唐艳龙,等.利用松褐天牛蛹繁育花绒寄甲[J/OL].环境昆虫学报,1-10[2024-12-27].

作者简介:曹文武,男(1980.08-),汉族,湖南衡阳,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林长制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