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培育;重要性;实施路径
正文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素质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高素质农民不仅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能够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深入研究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高素质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主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信息化手段,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通过高素质农民的示范和带动,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例如,一些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引进和应用无土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环境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
高素质农民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他们还能够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例如,一些地区的农民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品,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繁荣。
(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 “三农” 问题的总抓手,而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治理中能够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采用绿色生产方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可以说,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例如,一些返乡创业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高素质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能够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他们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例如,一些种粮大户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为国家粮食储备和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培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涉及农业农村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存在职责不清、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培育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此外,培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培训设施设备也较为落后,难以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需求。
(二)培育模式单一
现有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农民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生产经营类型等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培育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农民在培训中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导致所学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三)培育内容不实用
部分地区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培育内容设置不够合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农民实际生产经营中急需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例如,一些培训课程侧重于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讲解,而对于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农业电商运营等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农民在培训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影响了培育效果。
(四)政策支持与保障不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标准较低,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培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培育机构资金短缺、发展动力不足;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配套还不够完善,制约了高素质农民的创业创新发展。
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培育体系
1.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建立健全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工作合力。例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制定培育计划、组织实施培训、认定管理高素质农民等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提供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学历教育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农民培训补贴政策、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等;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培育资金投入。
2. 强化培育机构建设
加大对农业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培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改善其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机构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深入农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培育机构的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培育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对培训效果好的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培训质量差的机构进行整改或淘汰。
(二)创新培育模式
1. 分层分类培育
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生产经营规模和类型等因素,将农民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别,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实用人才等,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农民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方案,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例如,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应重点加强农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应注重开展创业指导、电商运营、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农村实用人才,应侧重于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
2. 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平台。线上平台可以开发网络课程、移动学习 APP 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农业技术视频教程、专家讲座、在线答疑等,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线下平台则可以组织开展集中面授、现场教学、实践操作等培训活动,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方式互补,提高培育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开展农产品电商培训时,可以先通过线上平台让农民学习电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组织线下实践活动,让农民到电商企业或农村电商服务站进行实地操作和体验,提高农民的电商应用能力。
3. 学徒制培训
探索建立高素质农民学徒制培训模式,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学徒协议,开展 “师带徒” 式的培训。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师傅可以获得一定的培训补贴或奖励。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农民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快速成长,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农业企业可以选拔有潜力的农民作为学徒,安排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作为师傅,带领学徒参与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工作,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三)优化培育内容
1. 突出实用技术培训
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生产经营需求,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优化培育内容。例如,在粮食主产区,应加强高产优质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在特色农产品产区,应开展特色农产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等技术培训;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应注重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培训。同时,还应关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如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经营管理知识培训
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农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农民学习农业企业的组织架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开展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制定等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加强品牌意识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品牌理念,掌握品牌创建、维护和推广的方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培训,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3. 注重综合素质提升
高素质农民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培育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例如,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培训,让农民了解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文化素养教育,通过举办文化讲座、阅读活动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培养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农民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四)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应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培育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培育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民培训补贴等方面。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培育工作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2. 完善补贴政策
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课程,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参加长期、系统培训的农民给予较高的补贴,对于参加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完善对培育机构的补贴政策,根据培育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效果,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奖励,鼓励培育机构提高培训质量。
3. 强化土地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为高素质农民规模化经营提供土地保障。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在土地租金、流转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例如,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高素质农民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加强金融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展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等业务,满足高素质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农民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提高金融信贷政策的可及性。例如,设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高素质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对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减轻农民的利息负担。
5.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业务的高素质农民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费。例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提高农民的盈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五、结论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工程,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模式单一、培育内容不实用、政策支持与保障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优化培育内容、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质量与效果,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持续进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持续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峭,徐磊。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 农业经济问题,2021 (01):19-34.
[2]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30 (02):157-159
3] 郭智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J]. 农民科技培训,2012 (01):4-6.
[4] 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 [J]. 农业经济问题,2019 (03):14-20.
[5]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小农户发展 [J]. 中国合作经济,2019 (0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