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水稻产量与品质提升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梅新珍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 415300

摘要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综合考虑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旨在探讨该模式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影响。通过对比传统种植方式,分析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善、养分循环的优化以及病虫害管理的创新。研究发现,该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同时提升稻米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绿色种养循环;水稻产量;稻米品质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与水稻生产

(一)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概述

1.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定义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集成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优化种养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模式下,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支持,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被转化为养殖业的饲料或肥料,而养殖业产生的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则被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这种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还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2.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实践意义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实践意义在于其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首先,该模式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其次,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该模式还能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结构,降低因病虫害或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后,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因为有机肥料的使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更全面的营养,从而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二)水稻生产现状

1.水稻生产的传统模式

传统水稻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提高产量,但长期而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作物病虫害抗性的增加。此外,传统模式下水稻品质的提升往往被忽视,导致市场上高品质水稻供应不足。因此,传统水稻生产模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2.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当前,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环境可持续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环境方面,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如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在产品质量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市场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实现水稻生产的环境可持续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了水稻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和增强农业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水稻生产的环境友好和品质提升。

二、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提升

(一)养分管理与产量关系

1.养分循环的优化

养分循环的优化是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中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水稻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环境污染,而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强调有机肥料的使用,以促进土壤健康和养分的长期维持。有机肥料,如畜禽粪便和作物残体,不仅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增强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通过精准施用有机肥,可以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从而在不增加环境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水稻产量。

2.养分管理对产量的影响

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合理的养分管理能够确保水稻在关键生长期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最终导致产量的增加。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氮肥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分蘖数和穗粒数,从而增加产量。同时,磷肥和钾肥的合理配比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的养分管理,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养分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了水稻产量。

(二)病虫害管理与产量关系

1.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病虫害的有效管理对于保障水稻产量至关重要。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的病虫害管理,侧重于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非化学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例如,通过释放天敌昆虫、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和种植诱集作物等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水稻的损害。此外,通过轮作、间作和覆盖作物等生态农业技术,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这些绿色防控措施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水稻产量。

2.病虫害管理对产量的影响

病虫害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是直接且显著的。有效的病虫害管理可以减少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损失,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研究表明,绿色防控措施能够减少水稻病害和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导致产量的提升。此外,绿色防控还有助于提高水稻的品质,因为减少了化学农药残留,使得稻米更加安全、健康。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的水稻品质提升

(一)环境因素与品质关系

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水稻品质的提升与生长环境的改善紧密相关。该模式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从而为水稻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生长条件。土壤质量的改善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影响。健康的土壤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营养,促进水稻根系的发展,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进而提高稻米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此外,有机物质的循环利用,例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增强了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和植物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水稻的品质。

环境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土壤质量的改善不仅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还有助于根系的发展和植株抗病能力的增强,这对于稻米的营养品质和口感至关重要。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的水资源管理,如合理灌溉和排水,能够避免土壤盐渍化和水分胁迫,这对于维持水稻的正常代谢和提高稻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控制病虫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这不仅减少了稻米中的农药残留,也保护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如色泽和完整性。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还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水稻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该模式的实施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担,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不仅提升了水稻的品质,也为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种植技术与品质关系

种植技术的创新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对水稻品质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稻米的生产效率,还对稻米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确播种技术确保了稻苗在田间的均匀分布,这对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增加稻米的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确控制播种密度和深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优化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这对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营养价值至关重要。

合理密植技术的应用,通过调整植株间的间隔,使得每株水稻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营养,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稻米的产量,还通过改善植株间的微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这对于提高稻米的品质具有积极作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水分和养分的供应,避免了过量灌溉和施肥,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稻米的品质。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维持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平衡,避免了因水分和养分过量或不足导致的稻米品质下降。

种植技术的创新还对稻米的加工品质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通过减少稻米的破碎率和提高稻米的加工出米率,可以提高稻米的加工效率和经济价值。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稻米的品质,也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从学术角度来看,种植技术的创新为水稻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优化,对于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稻米的生产效率和品质,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精准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这些技术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

(一)模式创新性分析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农业模式的系统性改进和生态可持续性理念的融入。该模式突破了单一作物种植和单一养殖的局限,通过种养结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减少了对外来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还提高了土壤的自然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

1.种养结合的系统优化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通过种养结合,优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该模式下,作物残余物和畜禽粪便被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不仅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和生物特性,提高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这种循环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生态可持续性理念的实践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其对生态可持续性理念的实践。该模式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对环境的负担。此外,该模式还通过轮作、间作和覆盖作物等措施,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二)学术价值探讨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学术价值在于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该模式的研究不仅涉及农业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涉及到经济学和社会伦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研究特点。

1.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

在农业科学领域,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研究推动了对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深入理解。该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此外,该模式的研究还促进了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贡献

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该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模式的研究还有助于评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3.经济学和社会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在经济学和社会伦理学领域,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此外,该模式的研究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如农业生产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提供了讨论的基础。

结论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在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和价值。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还能够为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推广和优化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该模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精准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鄢勤,冯诗琪,张春容,邓荣平,张毅,卢佳佳,潘怡名,刘开燕.乐至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24,(05):52-54.

[2]杨文娟.水稻与河蟹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3,(08):150-152.

[3]王强盛,余坤龙,李婷婷,陈晓俊,朱凤.水稻-克氏原螯虾共生绿色种养的效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01):77-81.

[4]王志学,周玉辉.水稻与河蟹共生绿色种养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8,21(08):7-8.

[5]郑和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J].湖南农业,2017,(06):16.

[6]金再欣,吴正村,黄正旭,吴化平,金正初.水稻加沟坑养鱼与盘菜加绿肥绿色种养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5,(09):38-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