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中的应用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张旭明

宁乡市回龙铺镇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410699

摘要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壤改良技术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壤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物理结构退化、化学性质恶化以及生物活性降低等。随后,文章详细探讨了土壤改良技术的三大类对策:物理改良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来增强其通气性和保水性;化学改良技术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提供必需营养元素来改善土壤肥力;生物改良技术则利用微生物和有机物料来提升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土壤退化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正文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土壤退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失衡、酸化或碱化加剧、土壤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土壤的生产力,还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当前土壤问题分析

(一)土壤物理结构退化问题

土壤物理结构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耕作制度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农户倾向于持续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打破了传统的轮作体系。这种单一种植模式导致土壤结构趋于简单化,土壤团粒结构逐渐被破坏。特别是在水稻-小麦连作区域,由于水旱轮替频繁,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较厚的犁底层。

2.机械化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大型机械设备反复碾压造成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春耕和收获季节,重型机械在较潮湿的土壤条件下作业,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容重增加。研究表明,一些地区耕层以下20-40厘米处形成了厚度达5-10厘米的致密层,其容重可达1.6g/cm³以上,远超作物根系生长的适宜范围。

3.有机物料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秸秆还田率持续降低。许多地区为了省时省力,选择直接焚烧秸秆,或将其用于其他经济用途。这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2%,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3-5%的水平。

(二)土壤化学性质恶化问题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养分供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壤酸化趋势加剧

过量施用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pH值持续下降。酸化土壤中,铝、锰等元素活性增强,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酸化还会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降低作物对磷、钾、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此外,土壤酸化还会促进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作物病害的发生几率。酸化土壤还容易引发土壤板结,进一步恶化土壤的物理结构,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气体的交换。因此,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2.养分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农田普遍存在氮素过量、磷钾不足的现象。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而磷钾元素的缺乏则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养分失衡还会影响土壤的微生物活动,进一步削弱土壤的肥力。由于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单一元素的过量或不足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合理施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农田养分失衡的问题,应采取科学的施肥策略,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调整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施用量,以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和土壤的持续改良。

3.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

工业废水、污泥违规排放等导致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工业集中区周边农田土壤中镉、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长期摄入重金属超标的农产品,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受损、肝肾功能异常等。此外,重金属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进一步降低土壤的肥力。因此,加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防止重金属进入农田土壤,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针对重金属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科学的治理策略,如加强工业废水、污泥的排放管理,严格控制重金属的排放量;同时,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探索有效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以减轻重金属对农田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三)土壤生物活性降低问题

土壤生物活性是衡量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其降低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1.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严重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研究表明,与20年前相比,农田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平均减少了45%,真菌数量减少了38%。特别是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根瘤菌、光合细菌等,数量锐减,影响了土壤的自然修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还使得土壤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弱,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同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还可能影响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一步削弱了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和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提升土壤生物活性、保障土壤健康的重要措施。

2.土壤酶活性下降

土壤酶是土壤生化过程的主要催化剂,其活性直接反映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目前,主要农区土壤中脲酶活性平均下降了42%,蔗糖酶活性下降了35%,磷酸酶活性下降了38%。这严重影响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土壤酶活性的降低还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使得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此外,土壤酶活性的下降还可能加剧土壤的酸化和养分失衡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土壤环境。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壤酶活性,是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3.土壤食物网破坏

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微生物,还导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蚯蚓、螨类等大型土壤动物数量显著减少,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同时,天敌昆虫的减少打破了病虫害的自然平衡,反而加剧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此外,土壤食物网的破坏还影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得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土壤中的小型生物如线虫、原生动物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的数量减少或种类变化,进一步削弱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保护和恢复土壤食物网,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对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导致土壤质量持续下降,需要采取系统的修复措施。建议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增加有机物料还田、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措施,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

二、土壤改良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中的应用

(一)物理改良技术

1.深耕深松技术的精准实施

深耕深松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具体操作需要考虑多个关键因素:首先是作物特性,浅根作物如小麦、水稻等,深松深度以30-40厘米为宜;而深根作物如玉米、果树等,则需要达到50-60厘米。其次是时机选择,最佳时期是在秋收后土壤含水量在60-70%田间持水量时进行,这时土壤抗性较小,作业效果最好。在机具选择上,要根据土壤质地选择合适的深松铲型,黏性土宜选用窄铲,砂性土宜选用宽铲,铲距一般控制在40-50厘米为宜。为避免二次压实,深松后要尽量减少机械碾压。

2.土壤结构改良的系统方法

改良土壤结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协同作用。秸秆还田是最基础的措施,还田量要因地制宜,南方地区可适当增加到500-600公斤/亩,北方地区以300-400公斤/亩为宜。秸秆还田前需充分粉碎,颗粒度控制在5厘米以下,并要均匀混入耕层土壤。土壤调理剂的使用要讲究方法,对于重粘土,可选用硅钙镁调理剂,用量为100-150公斤/亩;对于砂性土,可选用保水剂,用量为3-5公斤/亩。施用时要与耕作措施结合,确保与土壤充分混合。

3.保水保墒技术的优化应用

保水保墒措施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作物生育期特征来确定。地膜覆盖是最常用的措施之一,要选择厚度0.008-0.01毫米的地膜,覆盖时要注意适时适墒,确保膜与土壤紧密贴合。垄作栽培要因地制宜,干旱地区垄沟比可采用3:1,垄高以20-25厘米为宜;湿润地区可适当降低垄高至15-20厘米。在耕作方式上,提倡实施免耕少耕技术,特别是在北方旱作区,通过减少耕作次数来减少水分蒸发。

物理改良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要特别注意不同措施之间的配套性,如深松后及时进行秸秆还田和调理剂施用,既能提高改良效果,又能延长改良效果的持续时间。同时,要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及时调整改良措施,确保改良效果。通过科学系统的物理改良,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还能为后续的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二)化学改良技术

1.酸碱度调节技术

针对酸化土壤的改良,石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生石灰、熟石灰和白云石粉等材料各有特点:生石灰见效快但刺激性强,熟石灰温和但用量需增加,白云石粉中含镁元素可同时补充土壤镁素。施用量需根据土壤pH值实测结果确定,一般pH值低于5.5的土壤,每亩施用量在200-300公斤;pH值在5.5-6.5之间的,施用量可适当减少到100-200公斤。施用时要采用分层施入法,将改良材料均匀撒施后及时翻耕,确保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对于碱性土壤,硫磺和石膏的用量要根据碱化程度确定,一般每亩用量在150-250公斤,同时要做好排盐沟的规划和建设。

2.养分平衡调控措施

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养分平衡的科学途径。首先要建立定期检测制度,每年春耕前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等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产量,计算出施肥需求量。在氮磷钾配比上,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来确定,一般粮食作物氮磷钾比例以1:0.5:1为基准,经济作物则要适当提高磷钾比例。基肥和追肥的配比也要科学确定,一般基肥占总量的60-70%。在中微量元素补充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施用方式:锌、硼等元素宜采用叶面喷施,施用浓度要控制在0.2-0.3%;铁、锰等元素可采用土壤施用,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使用。

3.重金属污染治理

污染土壤的化学改良要采用"钝化为主、修复为辅"的策略。钝化剂的选择要针对具体污染物:对于镉污染,可选用磷酸钙、硅酸钙等材料;对于铅污染,磷酸氢钾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对于砷污染,铁氧化物类材料效果较好。钝化剂的施用量要根据污染程度确定,一般轻度污染土壤每亩用量在50-100公斤,中度污染可增加到100-150公斤。施用时要采用条施或穴施方式,减少与清洁土壤的混合,同时要做好土壤pH值的监测,及时调整改良方案。

4.化学改良的质量控制

改良材料的选择是确保效果的关键。要选择有资质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注意查验产品检验报告。改良材料到货后要及时取样检测,确保其理化指标符合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量,做好施用记录。同时要建立改良效果监测制度,定期检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施化学改良的同时,要注意与水肥管理措施的配套,提高改良效果。通过科学规范的化学改良,逐步改善土壤性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化学环境。

(三)生物改良技术

1.微生物制剂的科学应用

微生物制剂的选择和使用是生物改良的核心内容。菌种选择要立足本地实际,针对不同土壤问题选择相应的功能菌群:酸性土壤可选用硅酸盐菌,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硅酸盐的分解;磷素固定严重的土壤适合选用解磷菌,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氮素缺乏的土壤则可选用固氮菌。施用时要特别注意环境条件:温度最好在15-30℃之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田间持水量,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施用。施用方式可采用种子包衣、穴施或撒施,其中种子包衣效果最好,能确保菌剂与作物根系紧密接触。用量方面,浓度较高的菌剂每亩用量可控制在2公斤左右,浓度较低的要适当增加到3-4公斤。

2.绿肥作物的合理种植

绿肥种植要做好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豆科绿肥由于具有固氮作用,是首选品种。不同区域可选择不同的绿肥作物:南方地区适合种植紫云英、蚕豆等,北方地区可选择苜蓿、草木樨等。种植密度要适中,过密易倒伏影响生物量积累,过稀则覆盖度不够。播种期要把握好,确保绿肥在翻压前能积累足够的生物量。一般冬闲期绿肥在立冬前播种,夏闲期绿肥在春分后播种。翻压时间的选择非常关键,应在开花期至初果期进行,这时C/N比适中,有利于快速分解。翻压后要及时耕翻,促进绿肥与土壤充分混合。

3.生物炭应用的关键技术

生物炭的制备和使用要注意几个关键环节。原料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如水稻秸秆、玉米秸秆、果树修剪枝等。炭化过程要控制好温度,温度过低会影响生物炭的性能,过高则会降低其表面活性。一般建议控制在450-550℃之间。施用量要根据土壤质地和目标效果确定:砂性土壤可适当增加用量至80-100公斤/亩,粘性土壤则控制在50-70公斤/亩。施用方式推荐采用条施或穴施,与种植区域紧密结合。为充分发挥生物炭的功效,可采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的模式,利用生物炭的多孔结构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生物改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注意不同改良措施之间的配合,如微生物制剂与有机肥配合使用,绿肥翻压与生物炭施用结合等。同时要加强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监测,包括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等指标,及时评估改良效果,适时调整改良方案。通过科学系统的生物改良,逐步提升土壤生态功能,实现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结束语

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土壤改良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更多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求的改良产品和技术。同时,应加强土壤改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土壤保护意识和改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土壤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美求.农田土壤改良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探究[J].农家参谋,2024,(26):14-15+63.

[2]许莲波.农作物施肥减肥增效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4,(02):84-85.

[3]益新卓玛.微生物肥料在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8):22-23.

[4]张昕怡,王延志.微生物肥料在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1,12(14):61-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