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现状及养护管理优化策略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冯小洮

龙里县城市公用绿化服务中心 551200

摘要

城市中的湿地公园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等多重使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或缺的部分。为了保障生态效能的充分发挥,恰当的植物选择与精细的养护手段至关重要。本文以龙里县莲花湿地公园为例,对湿地公园植物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研究了水生、湿生与陆生植物的科学搭配方式。文章进一步提出植物配置的优化,可以加强水质净化的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经过优化的植被搭配不仅有助于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也能丰富视觉景观和游客观赏体验,从而为龙里县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导。


关键词

龙里县;莲花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养护管理

正文


1莲花湿地公园概况

1.1地理位置

莲花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占地面积约22.5公顷。紧邻厦蓉高速贵龙收费站出口,是龙里莲花生态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龙里县休闲健身、人文民俗、观光旅游等多种业态的旅游集散中心。

1.2植物配置及养护管理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莲花湿地公园植物种类有多种,比较常见的乔木有香樟、桂花、柳树、樱花、紫叶李、紫薇、红枫等,灌木球有红叶石楠球、红花檵木球、金森女贞球等,灌木有红叶石楠、十大功劳、南天竹、红花檵木等;花卉地被植物满天星、木春菊、草坪等,藤本植物紫藤、迎春等;莲花湿地公园的植物总体来说长势良好,植物搭配基本合理,使城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不过现阶段植物配置应用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莲花湿地公园部分区域树种较单一,部分树种生长势不足,导致部分区域景观效果不佳。植物配置没有做到乔木、灌木球、小灌木、花卉地被有机结合,部分地段乔木、灌木球种类单一,缺乏高低错落搭配,在空间上缺乏层次感,给人在视觉上枯燥单一的感受。

植物栽植时基础欠佳,养护管理需要加强。公园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抢抓施工进度,场地碎石、渣土清理不够彻底,回填的种植土质量,种植坑回填深度、苗木质量、苗木种植深度等质量要求监督不到位,导致植物长势不是很好。养护管理公司为了节约养护管理成本,养护人员配备的数量不足及养护技术水平不高,是制约养护成效的重要因素。养护人员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往往以除掉地面杂草,修剪整形灌木球及部分花卉植物为主,对乔木的养护管理存在疏忽现象。部分小灌木病虫害严重,如十大功劳、红叶石楠、月季的白粉病,养护人员没有及时进行防治,导致部分苗木生长不良。

2湿地公园绿化植物配置的方法

2.1 水生植物配置

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够对水体进行清洁,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同时稳固生态平衡。例如常见的荷花、再力花、唐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它们具备高效的水中营养盐吸收能力,能够有效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进而优化水质。在水生植物的选择上,需依据水体的深浅、流速以及水质的具体情况来挑选合适的种类。为了丰富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建议采取多种植物混合种植的方式,减少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

2.2 湿生植物配置

在变化多端的水体边缘地带,湿生植物凭借出色的适应能力茁壮成长。分布于湿地的潮湿边缘区域,不仅能够耐受周期性的干湿交替,还能在较长周期内维持群落的持续稳定。常见的湿生种类有美人蕉、鸢尾、千屈菜等。这些植物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维护水土、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优化景观效果。在进行植物布局时,要充分考虑湿生植物的株高和繁衍特性,防止过度繁衍而造成群落的不平衡。合理安排草本与灌木的结合,可以增强湿生植物群落的稳固性和生物多样性。

2.3 陆生植物配置

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以及干旱区域,陆生植被的种植主要着眼于提升视觉美观度和增加植物种类的丰富度。这类植物为公园带来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典型的种类包括紫薇、樱花、桂花、香樟等。陆生植物除了美化环境,还吸引了飞鸟和昆虫等生物在此栖息生存,从而为生态系统增添生机。在挑选陆生植物时,结合龙里县的气候特征,选择那些具备耐旱、抗风等优良属性的品种,靠近水边、水边的地方还应选择抗涝的植物品种,如杨柳、水竹等。在植被的配置上应常绿品种与落叶品种相结合,植物的高低错落、外观形状以及色彩的搭配,来增加公园景观的立体感和多样性。

3湿地公园绿化植物配置优化策略

3.1 强化水质净化功能的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的核心理念之一对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而植被的选择与布置在此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芦苇、菖蒲等,在净化水质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效能,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杂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而睡莲和荷花这类漂浮叶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能通过覆盖水面来抑制藻类的繁殖,从而进一步提升水质。通过对植物种类和布局的精心挑选与设计,湿地公园能够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维护水资源的清洁度。

3.2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植物配置

植被的丰富性构成了湿地生态环境稳固性的基石,科学地搭配植物种类,有助于增进湿地公园生物种类的多元性。在湿地公园中,植被的布局应当展现出层次性与物种多样性,各种高低不一、生态需求各异的植物应被合理安排在各个功能区块,确保各类生物找到适宜的栖息地。水生植被区域为水禽和昆虫提供了生存空间,陆生植物则为飞鸟供应了食物来源及栖息地。植物种类的多元化有助于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多种生物创造生活、繁衍及觅食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引入外地植物时,需对外来植物种类进行慎重选择,以防止成为本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对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物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及时进行铲除,确保生态平衡得以维持。

4湿地公园养护管理优化策略

4.1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对于推动绿地养护管理成效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备园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养护企业应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及开展养护工作,以提升绿地养护水平。通过开设专业培训课程,提高现有养护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实操能力。政府和企业应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激励机制,增强专业人才的行业归属感,从而形成一支稳定、高效的绿地养护专业化队伍,为公园养护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2强化养护管理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是提升绿地养护管理成效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招标时投标企业业绩等资料审核,并对中标企业服务效果进行监管,确保其按规定执行养护任务。同时应鼓励市民参与监督,设立投诉渠道,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园养护长效管理。

结语: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单元,湿地公园以独有的风貌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时在维持水质清洁和生物种类的繁衍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精心规划和执行的植被搭配及养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借助对水生、湿生及陆生植物的科学搭配,湿地公园能更好地实现水体净化和生物栖息地的营造,进而增强生态景观的多元性和吸引力。在养护管理方面,采纳可持续性措施,重视植物的茁壮成长与生态效能的均衡。随着湿地公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植被搭配和养护工作的持续改进,带来更丰富的生态保护经验、景观优化成果。

参考文献:

[1]韩迎欣,段炼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营造研究—— 以西安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为例[J].农业与技术, 2022(016):042.

[2]梁易天,柯华煜,肖永豪,.广州大观湿地公园中的鸟类食源植物研究[J].湿地科学, 2023, 21(2):323-330.

[3]水瑾艳,赵智贤.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J].城市建筑, 2023, 20(6):196-198.

作者简介

姓名: 冯小洮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4.12  籍贯:  四川顺庆  职务/职称:工程师   学历:  本科     研究方向: 园林绿化管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