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研究——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摘要
关键词
青年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正文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背景
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其背景是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会议旨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指定政策方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仅是对过去改革成果的总结与巩固,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新部署和新动员。通过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视野和时代潮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旨在倡导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一)动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提出将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合作提供强大的“前行火力”,使现代化的这辆历史之车继续向前。
(二)理念之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旨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其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高度契合。作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生的不同理念,其实践成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现实样本和一张实践“证明书”。全会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通过,就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递出一张来自中国的“方案名片”。
三、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
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生力军。青年的发展既是推动着全人类发展,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成果的体现。
(一)文化交流的“中间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中之重。“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在如何开放纾发展之困上,青年因其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设的“中间人”。
(二)科技创新的“冲锋者”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三位一体”推进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利用创新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
(三)全球治理的“亲历者”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15—24岁青年共12亿人,其中87%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继续发展,全球治理或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而青年人作为世界未来的主体,必然是其问题产生和解决过程的“亲历者”。全球治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参与全球治理是青年群体不可推脱之责。
(四)和平与发展的“质量官”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经济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壮大的进程。”[]和平与发展需要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和平意识,反对战争和暴力。“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既要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三、青年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青年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的环境下,青年群体面临着文化冲击和文化认同的难题。对此,要着重对青年人进行文化自信的教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根基不动摇。
(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冲突
世界各国的地域边界限制削弱,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形态差异仍然存在。如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存在的偏见,会对青年之间的交流萌生阻碍。而在此形势下,青年要加强自身对不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尊重,倡导平等对话和交流,对其进行引导,听党话跟党走,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主动权、话语权。
(三)参与渠道有限与能力不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青年具有国际交流、全球治理、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部分青年对全球治理的参与渠道有限、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经验,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国际环境中的风险与竞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不断,网络发展迅速下信息面临监听与泄露,这对青年的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网络风险意识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青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懈努力。
四、青年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担当使命的实践路径
激励青年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青年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增强国际视野
青年落实全会精神,拥抱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界限,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二)立足实践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青年群体要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进行深刻理解掌握,不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保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信念和热情,这样才能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时,勇于担当、奋发有为。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主体,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国际性公益事业融入青春力量,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新的理念和思想,要发挥这一优势,探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五、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青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明晰自身使命角色担当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青年一代应积极响应号召、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主动投身于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同时,我国要不断加强党的青年政治工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的青年参与全球发展浪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中勇担时代重任,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具体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书写人生青春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