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寒山区种植地膜马铃薯增收策略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增收策略;云南昭通
正文
一、引言
云南昭通市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复杂,部分区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在这片土地上,马铃薯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马铃薯不仅是山区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更是支撑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膜马铃薯种植技术逐渐在昭通市高寒山区得到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引入,有效改善了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在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1]。因此,深入研究提升高寒山区种植地膜马铃薯的增收策略,对突破当前发展困境、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种植现状
(一)种植规模
近年来,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具体而言,2015年的种植面积为10万亩,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5万亩,实现了50%的增长率。这一显著增长归功于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培训等措施,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扩大马铃薯种植的积极性。此外,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民们逐渐认识到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产量并增加收入,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种植马铃薯的热情。
(二)产量与效益
尽管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但其平均亩产量仍有显著的增长潜力。近年来,该作物的平均亩产量大约在1500至1800公斤之间浮动(见图1)。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及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户通过种植地膜马铃薯所获得的收入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以2018年为例,当年马铃薯市场价较低,每千克收购价格仅为1.2元人民币,在扣除种子、地膜以及肥料等必要支出约800元/亩之后,实际每亩净收益低于1000元。而到了2021年,虽然市场价格有所恢复,达到每千克2元,但由于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至1000元/亩,使得最终每亩净利润约为2600元,显示出明显的年度间收益差异[2]。
图1 地膜马铃薯收益年度变化
(三)种植技术应用
昭通市高寒山区广泛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来种植马铃薯,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若干技术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在实地考察时观察到,有部分农户在播种阶段未能做到完全密闭的地膜铺设,大约30%的耕作区域出现了地膜破损或者边缘没有充分压实的现象,这直接削弱了地膜应有的保温与保水功能,进而对马铃薯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影响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增收的因素分析
(一)品种选择问题
当前,昭通市高寒山区的地膜马铃薯栽培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米拉”等少数几种传统类型。尽管这些传统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但它们在产量、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米拉”这一品种的亩均产出量相对较低,并且容易受到晚疫病的影响。相比之下,一些新引进的品种如“青薯9号”、“宣薯2号”“云薯902”等展现出更高的生产潜力与更优的产品质量,“青薯9号”的理论最大亩产比“米拉”高出300至500公斤,并且对晚疫病具有更强的抵抗力。然而,由于农民对于这些新型号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对其种植风险有所顾虑,加上其种子成本较高,导致这些优良品种在当地的应用推广面临较大挑战,所占耕地面积较小[3]。
(二)种植技术不足
一些农户在播种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土壤湿度及气候条件来决定最佳的播种深度与时机。当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时,如果地膜未能紧密贴合地面或存在破损、裂缝,则会削弱其应有的保温、保湿、保肥以及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这种情况会导致马铃薯(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变得不稳定,延长了生长周期,从而影响到最终产量。此外,在施肥管理方面,许多农民倾向于依赖个人经验而非科学指导原则来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加上施肥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基肥和追肥之间比例失调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块茎迅速膨大期间,若追加肥料不够及时,将直接导致块茎发育欠佳,进而降低作物产量并损害产品质量。
(三)田间管理粗放
高寒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例如,晚疫病、早疫病等真菌性病害以及蚜虫和蛴螬等昆虫的危害较为常见。然而,一些农户对于监测和预报这些病虫害的意识相对较弱,往往难以在疾病或虫害初期识别出迹象。此外,马铃薯在其生长周期中对水分的需求较高,但是一些农民在灌溉与排水管理上缺乏科学指导。尤其是在干旱时期,由于灌溉设施不够完善,不能保证及时补充土壤中的水分,这会导致植株因缺水而生长迟缓,叶片出现黄化并卷曲的现象。
(四)市场销售渠道不畅
昭通市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业,其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模式,即由收购商直接上门采购。然而,这种模式限制了农户自主营销的能力与途径。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及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使得农民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只能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格。
四、提升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增收的策略
(一)优化品种选择
为了促进昭通市高寒山区农业的发展,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昭阳区打造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核心示范基地1.05万亩(新建2000亩、巩固8500亩),辐射带动周边2万亩。适宜该区域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系)主要有:合作88、青薯9号、云薯108、云薯902、云薯304、昭薯6号、师大6号、威芋7号、宣薯2号、丽薯6号、希森6号等品种。通过评估这些作物在产量、品质以及抵抗病害能力等方面的性能表现,最终选定最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予以推广。例如,“青薯9号”在过去三年(2020-2022)的试种期间展现了显著优势:其平均单产达到了2500公斤/亩,相较于传统栽培的“米拉”,增产约500公斤;
图2 青薯9号试种期间的平均单产和增产情况
此外,“青薯9号”还表现出更强的晚疫病抵抗力,发病率降低了15%至20%,因此建议在当地逐步扩大其种植面积。与此同时,还将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与教育,计划组织不少于10场培训活动,预计覆盖超过1000名参与者。通过面对面授课结合实地考察的形式,帮助农民掌握新型马铃薯的优势特性及其科学种植方法,从而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4]。
(二)改进种植技术
依据昭通市高寒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特性,确定最佳播种时机及深度。通常情况下,当春季地温持续达到10℃时开始播种,建议将种子埋植于约10至12厘米深的土层中,土层深厚(40厘米以上),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壤pH值在5.5~6.5最为适宜,含盐量低于0.01%;前茬作物没有用过莠去津、氯磺隆、烟嘧磺隆等除草剂。冬前整地深耕20~50厘米,播种前进行土壤深翻、晒垡,耕翻深度30厘米,并将土块细碎、耙平。完成播种后,应迅速铺设地膜,并确保其紧贴地面,利用土壤加固边缘部分,防止出现破损或缝隙。此外,采用机械化手段进行播种及覆膜作业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品质。例如,在实施机械化种植技术之后,播种速度提升了3到5倍,同时地膜覆盖的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马铃薯幼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此外,还应当实施土壤质量评估,在昭通市高海拔山区选取500个地块进行土壤样本的收集与分析。依据土壤养分状况及马铃薯的营养需求特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施肥计划。通过增加有机肥料的应用量——每公顷施加2000至3000公斤经过充分腐熟处理的农家肥,以增强土壤肥力及其保水保肥性能。同时,需合理调配氮、磷、钾三种主要元素的比例,建议将其设定为1:0.5:1.2,并适时添加微量营养素。例如,在基础肥料阶段,每公顷施用2500公斤腐熟农家肥和50公斤复合型化肥;而在追肥环节,则根据马铃薯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如幼苗期和块茎发育期),分别追加适量的氮肥和钾肥。采用这种基于科学研究的施肥策略后,马铃薯品质显著提升,其淀粉含量增加了2到3个百分点[5]。
(三)加强田间管理
在昭通市高寒山区部署了10个监测站点,并配置了专业技术人员,以增强对马铃薯病虫害的监控与预警能力。采取了将农业管理、物理方法及生物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比如,通过轮作和深耕等农业实践来降低病虫害的基础发生率;利用黄色粘板以及频率振动式杀虫灯作为物理工具诱捕害虫,每公顷土地上分别安置20至30张黄板和1到2盏频振灯;此外,还通过释放天敌或施用生物农药来进行防控,如引入食螨对抗蚜虫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面向农户的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共组织了8场专题培训课程,累计教育了超过800名农民,有效提升了他们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术能力。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后,该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下降了30%到40%。
此外,应依据马铃薯各个生长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实施精确灌溉与排水措施。从播种到出苗期间,需确保土壤保持适度湿润状态,使土壤含水量维持在60%-70%之间;自幼苗期直至块茎开始膨胀时,则应增加浇水量,将土壤湿度调整至70%-80%的范围;当进入块茎成熟阶段后,应当适当减少供水量,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超过60%-65%。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田间排水设施的建设,以保证雨季时能够有效排除积水,避免造成不利影响。
(四)拓展销售渠道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当地生产的地膜马铃薯,此举旨在削减中间商环节,从而提升销售价格。在淘宝、拼多多等网络购物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在2022年度,借助这些线上渠道成功售出了50万公斤的地膜马铃薯,其售价相比传统的收购模式每公斤高出0.5至0.8元人民币。此外,参与各类农产品展览会也是推广策略之一,这有助于展示并宣传本地特色产品——地膜马铃薯,增强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有必要深入挖掘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的独特地理优势及其品质特征,并注册一个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品牌标志,比如“昭通高山马铃薯”。利用电视、互联网及报纸等多种媒介渠道开展广泛的品牌营销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与良好口碑。同时,发展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深加工产业链,如生产薯片、薯条以及淀粉制品等,不仅能够延长产业价值链,还能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结束语
提升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的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和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改进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和拓展销售渠道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膜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农业科研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加大对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种植的支持和投入,包括提供政策扶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还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增收策略,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推动昭通市高寒山区地膜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英.乡村振兴战略下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18):57-59.
[2]杨静.云岭增收新事[N].新华每日电讯,2023-06-24(004).
[3]方志荣,阿来阿呷,清源,颜朗,李佩华.不同生态种植区对春马铃薯产量、质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21,41(06):30-35+38.
[4]本刊编辑部,赵丹,胡晶晶,王颖,于平平.陕西同样是一作区,马铃薯为啥能卖出高价?[J].营销界,2021,(Z1):43-49.
[5]舒兴香,普兴林.东川“开花马铃薯”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0,(08):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