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产品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龚锋

湖南省隆回县农业农村局 4222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镉、铅、砷、汞等)和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等)已成为威胁水稻安全的两大关键因素。传统检测方法虽然精确度高,但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现场适用性差等缺点,无法满足快速筛查和监管的需求。本文详细介绍了四类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比色法、电化学检测技术、光谱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四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传感与分子识别技术。文章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案例及优缺点


关键词

水稻;重金属;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安全评价;应用技术

正文

 

、水稻农产品中常见污染物概述

重金属污染

水稻农产品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镉、铅、砷、汞和铬等元素,这些重金属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稻生态系统。镉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含镉磷肥施用和矿区开采活动,其具有较高的土壤-植物迁移系数,易在水稻中富集,尤其是在酸性土壤条件下更为明显;铅污染则多源自机动车尾气、冶炼废气和化学工业排放,主要分布于工业区和城市周边农田;砷污染在地下水开采地区和地质背景值较高区域较为突出,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汞污染则与火电厂排放、农药使用及小型冶炼厂密切相关。这些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镉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肾功能损伤;铅会干扰神经系统发育,尤其对儿童智力发展影响显著;长期接触无机砷可增加皮肤、肺和膀胱癌的风险;而汞则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甲基汞形式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胎儿发育构成威胁。

农药残留

水稻生产中普遍使用的农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磷类(如三唑磷、毒死蜱)、有机氯类(如六六六、DDT)、拟除虫菊酯类(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类(如丁硫克百威)以及新型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等。农药残留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农药使用量过大或施用频率过高;二是农药在稻株体内代谢转化不完全;三是农药理化性质(如稳定性、脂溶性)导致其在稻谷中长期存在。不同类型农药的毒理学特性各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起急性中毒;有机氯农药则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生物富集性,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蓄积,导致慢性毒性;拟除虫菊酯类对哺乳动物毒性相对较低,但长期接触仍可能引起内分泌干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对大米中常见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规定,以保障消费者安全。

二、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级应用

(一)比色法

1.原理与方法学

比色法是利用特定显色剂与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通过颜色变化或吸光度测定重金属含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Lambert-Beer定律,即在一定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与溶质浓度呈线性关系。常用显色剂包括双硫腙(测定镉、铅)、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测定铜、铅)、二苯基碳酰二肼(测定铬)等。比色法可分为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类。目视比色法利用标准比色卡或标准溶液进行比对,适合现场快速检测;分光光度法则通过分光光度计精确测量特定波长的吸光度,获得更精确的定量结果。由于重金属在水稻样品中含量低且基质复杂,比色法通常需要前处理步骤以消除干扰和富集目标物。

2.应用案例

比色法在水稻重金属快速检测中有广泛应用。如基于双硫腙显色的便携式镉检测试剂盒已在长江流域镉污染区水稻产地环境监测中应用,可在30分钟内完成样品检测,检出限达0.05 mg/kg,与国标方法相关性良好;以二氮菲为显色剂的铁含量检测试纸条在稻米营养成分评价中得到应用;结合智能手机的颜色识别App开发的砷快速检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半定量的结果读取,降低了人为误差;还有应用于大米中汞污染筛查的罗丹明B显色体系,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高通量样品分析。这些应用极大提高了产地环境和收获后水稻产品的安全监测效率。

3.优缺点分析

比色法具有操作简便、仪器需求低、成本经济、响应快速等显著优势,特别适合基层和现场快速筛查应用。部分便携式比色试剂盒甚至无需专业培训即可使用,非常适合推广至农户和小型加工企业。然而,比色法也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是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对ppb级别的重金属检测能力有限;其次是选择性不够理想,样品中共存物质容易造成干扰,影响结果准确性;再者是稳定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温度、光照和试剂保存条件都会影响结果可靠性;此外,目视比色受操作者主观判断影响,结果重现性较差;最后,多数比色法难以同时检测多种重金属,限制了检测效率。因此,比色法主要适用于初步筛查,阳性样品通常需要进一步采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确证分析。

(二)电化学检测技术

1.伏安法

伏安法是基于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测量电流与电压关系来检测重金属的方法。根据测量模式不同,主要包括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溶出伏安法等。其中溶出伏安法是检测水稻中重金属最常用的电化学技术,其工作原理分为预富集和溶出测定两步:首先在负电位下,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富集到工作电极表面;然后在扫描电位过程中,富集的金属被氧化溶出,产生的溶出电流与金属浓度成正比。溶出伏安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ng/L级的重金属,且可同时分析多种重金属。常用工作电极包括汞电极、金电极、铂电极、碳电极等,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检测性能。

2.电位法

电位法是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测定离子浓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Nernst方程,在一定条件下,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与溶液中目标离子活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用于水稻重金属检测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主要有固态膜电极、液膜电极和复合膜电极等。电位法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适合现场检测,但需注意干扰离子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新型的微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开发,使得最低检测限可达10^-7 mol/L,满足了水稻中重金属微量分析的需求。针对水稻样品的电位法检测,通常采用酸消解后直接测定或标准加入法校正基质效应。电位法已成功应用于铅、铜和镉等金属检测,为水稻产地安全评价提供了有效工具。

3.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集成了电极系统、信号处理和显示单元于一体,实现了重金属检测的微型化、便携化和智能化。目前应用于水稻重金属检测的便携式传感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印刷电极的一次性传感器,如丝网印刷碳电极修饰金纳米粒子用于砷检测,检出限可达2 μg/L;二是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实验室芯片,如集成了预富集、分离和检测功能的Lab-on-a-chip系统,可同时检测水稻中的镉、铅和铜;三是与智能手机连接的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通过蓝牙或数据线连接,利用手机App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些设备在水稻主产区污染监测中表现出色,如黑龙江某重金属污染区的应急监测中,便携式电化学检测仪在1小时内完成了50个水稻样本的镉含量筛查,为污染区划定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三)光谱分析法

1.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利用X射线照射样品激发内层电子,当外层电子跃迁回填时释放的特征荧光X射线进行元素分析的技术。每种元素发射的特征X射线能量(或波长)不同,通过测量特征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便携式XRF仪器已广泛应用于水稻重金属快速检测,特别是在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原料验收环节。其操作流程简单:稻米样品经简单干燥研磨后,可直接置于仪器测量窗口进行无损检测,检测时间通常为60-120秒。现代便携式XRF设备检出限可达1-5 mg/kg,基本满足国家标准关于水稻中铅、砷等重金属限量要求的检测需求。湖南某镉污染区建立的稻米重金属田间快检体系就采用便携式XRF作为核心设备,在收获期实现了对可疑区域水稻的快速筛查,大大降低了超标稻米混入食品链的风险。

2.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快速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基态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原理,是重金属分析的经典方法。传统AAS设备体积大、操作复杂,但近年来发展的快速AAS技术在水稻重金属检测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一方面是样品前处理的简化,如微波消解技术将传统消解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10-20分钟;另一方面是检测设备的便携化,如某公司研发的便携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重量仅15公斤,可实现现场检测。此外,自动进样和序批分析技术的引入,使得样品处理量大幅提升。江苏省粮食质检中心采用快速AAS技术建立的水稻重金属筛查平台,单日检测能力超过100个样品,为粮食收储提供了有力保障。虽然便携式AAS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不及实验室设备,但其检出限仍可达0.01-0.05 mg/kg,满足镉、铅等元素的安全限量检测需求。

3.近红外光谱(NIR)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利用物质分子振动倍频和合频吸收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传统上主要用于有机成分分析。随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NIR技术开始应用于水稻中重金属间接检测。其基本原理是重金属污染会影响水稻中有机物的代谢和分布,通过建立NIR光谱与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模型,实现无损、快速检测。NIR检测的最大优势是样品无需前处理,只需将完整或粉碎的稻米直接置于光谱仪测量窗口,10秒内即可完成扫描。模型建立是NIR应用的关键,常用算法包括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已有研究成功建立了镉、铅和砷等元素在大米中含量的NIR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²)0.85以上。福建省某大米加工企业引入的NIR在线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稻米的重金属风险,当预测值超过警戒线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并记录批次信息,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

1.酶抑制型生物传感器

酶抑制型生物传感器基于重金属离子对特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检测。常用的酶包括脲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这些酶对镉、铅、汞等重金属离子极为敏感。传感器构建通常采用固定化技术将酶固定在电极或光纤表面,当样品中存在重金属时,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电信号或光信号变化,该变化程度与重金属浓度相关。以尿素水解为例,脲酶水解尿素产生氨,改变溶液pH值或产生氨气,可通过pH电极或氨气敏感元件检测;当溶液中存在重金属时,脲酶活性下降,信号强度降低。针对水稻样品,酶抑制型生物传感器已实现镉、铅的快速检测,检出限可达0.5 μg/L,响应时间通常在5-10分钟。江苏某研究所开发的便携式脲酶传感器已用于镉污染区水稻收获前安全性评价,通过提取水稻茎叶汁液直接测定,为及早发现风险提供了有效手段。

2.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原理检测重金属的生物传感器。由于重金属离子本身分子量小,难以直接诱导免疫反应,通常采用金属-蛋白复合物作为抗原制备特异性抗体。免疫传感器的信号转导方式多样,包括电化学、光学和压电等。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为例,通过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产生电活性物质,实现对竞争结合程度的间接测定。光学免疫传感器则利用荧光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检测免疫反应。免疫传感器在水稻中的应用主要针对砷、汞等重金属,如基于汞-BSA复合物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量子点荧光标记,实现了检出限为0.2 μg/L的快速检测。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发的便携式免疫检测系统已用于收获季大米中重金属的现场筛查,其操作简便、结果稳定,为一线监管提供了有力工具。

3.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人工受体材料的方法,被誉为人工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过程包括选择目标离子(Cd²⁺)作为模板,与功能单体形成配合物,在交联剂存在下进行聚合,最后洗脱模板离子,留下具有特定空间构型和化学环境的识别位点。重金属分子印迹传感器通常采用离子印迹技术,与传统化学传感器相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近年来,表面印迹技术、纳米印迹材料和可视化印迹传感器的发展,使得检测灵敏度和便携性大幅提升。在水稻重金属检测中,基于印迹技术的砷、镉检测已取得显著进展。如黑龙江农业大学开发的镉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结合石墨烯提高导电性,检出限达0.1 μg/L,且在复杂稻米提取液中保持良好选择性。四川某企业研发的印迹材料修饰的比色传感器实现了砷的可视化检测,为基层监测提供了一看便知的简便方案。

结语

通过对比色法、电化学检测技术、光谱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类技术各有所长:比色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基层快速筛查;电化学检测技术灵敏度高、可检测多组分,便携式设备发展迅速;光谱分析法准确度高、无损检测优势明显;生物传感器技术特异性好、响应快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针对农药残留的免疫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也各具特色,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林,简海丰,赵雪松.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24):30-31.

[2]王欣,张登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标准物质使用量值溯源初探[J].新农民,2024,(10):52-55.

[3]任春凤.蔬菜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研究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193-194.

[4]徐成辰,孙钰洁,刁春友,王志伟,吴晗.大米和稻谷三品检测标准的对比研究和建议[J].现代农药,2019,18(05):4-6+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