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环境消毒与防疫效果关联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环境消毒;防疫效果;消毒方法
正文
一、引言
在畜牧养殖业中,生猪养殖占据重要地位。规模化养殖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一旦染病,猪群生长受阻,成本增加,严重时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和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疫病防控成为核心任务,其中环境消毒是关键手段。研究消毒与防疫效果的关系,对优化防疫策略、保障生猪健康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生猪疫病防控现状剖析
当前,生猪疫病种类繁多,如非洲猪瘟、猪瘟、口蹄疫等,部分传播快、致死率高。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对生猪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养殖企业和农户损失严重。
随着全球贸易和生猪调运增加,疫病传播范围扩大,新疫病不断出现,病原体变异也加大了防控难度。环境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体的重要措施,地位愈发突出。有效消毒能减少病原体滋生,为猪群创造安全环境,降低疫病风险,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消毒与防疫的内在联系
(一)消毒对病原体的抑制与杀灭
不同消毒方式对病原体作用机制不同。物理消毒法中,火焰消毒利用高温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核酸破坏,常用于猪舍地面、墙壁等不易燃部位消毒,对芽孢杆菌等抵抗力强的病原体效果显著。高温蒸煮消毒适用于养殖设备、工具等,能有效杀灭附着的各类病原体。
化学消毒法中,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在水中释放次氯酸,穿透病原体细胞壁,破坏其生理功能。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通过活性氧氧化病原体,破坏其生物大分子结构。这些消毒剂可破坏病毒包膜或核酸链使其失活,对寄生虫也能通过作用于体表或内部结构实现抑制或杀灭。
(二)阻断传播途径
消毒在猪舍、设备、人员流动等环节对切断疫病传播路径至关重要。在猪舍环境中,定期对地面、墙壁、天花板等进行消毒,能清除病原体滋生场所。如日常管理中,清扫地面后用适宜消毒剂喷洒,可杀灭猪只活动产生的病原体,防止其在舍内扩散。
养殖设备如料槽、水槽定期清洗消毒,能避免病原体通过饲料和饮水传播。运输车辆进出猪场时全面消毒,可防止病原体带入和传出。养殖场工作人员进入猪舍前更换工作服、鞋并消毒,接待外来人员时严格消毒和隔离,全方位阻断疫病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四、生猪环境消毒的方法与要点
(一)物理消毒法
热消毒法
火焰消毒:火焰消毒操作简便,使用火焰喷枪对猪舍地面、墙壁等不易燃部位灼烧,能快速杀灭病原体,尤其对芽孢等抵抗力强的病原体效果好。但操作存在火灾隐患,对操作人员安全要求高,不耐高温物品无法使用。
高温蒸煮消毒:主要用于养殖设备等小型耐高温物品,在 100℃左右蒸煮 15 - 30 分钟可消毒。该方法消毒彻底、无污染,但适用范围有限,设备成本较高。
机械消毒法
清扫:清扫是基础的机械消毒方法,用人工或机械工具清理猪舍内粪便、杂物等,直接去除大量病原体及其载体。清扫时要注意清理角落,清理出的废物需无害化处理。
通风:安装通风设备使猪舍空气对流,可降低病原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通风效果受设备性能、猪舍结构和外界气候影响,需根据猪场实际设置通风参数。
光消毒法
紫外线照射:在猪舍安装紫外线灯,每 10 - 15 平方米安装一支 30 瓦的,灯距地面 1.5 - 2 米,照射 30 - 60 分钟。紫外线能破坏病原体核酸结构,但穿透力弱,只对物体表面消毒,且受环境湿度影响。
(二)化学消毒法
1.含氯消毒剂
特性:杀菌谱广、能力强、速度快。次氯酸钠无色或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漂白粉为白色粉末,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
使用浓度:猪舍地面、墙壁消毒用500-1000毫克/升次氯酸钠溶液;设备消毒用1000-2000毫克/升;饮用水消毒用3-5毫克/升。
注意事项:有腐蚀性,消毒后需冲洗;避免与酸性物质混合,以防产生氯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
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特性:强氧化性,杀菌谱广。过氧化氢无色透明,性质稳定;过氧乙酸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易爆。
使用浓度:过氧化氢空气消毒用3%-5%溶液,物体表面消毒用6%-8%;过氧乙酸地面消毒用0.2%-0.5%,空气熏蒸用1克/立方米。
注意事项:有强腐蚀性,避免接触皮肤眼睛;过氧乙酸易燃易爆,需现用现配,远离火源。
(三)生物消毒法
生物消毒法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和代谢产物杀灭病原体,常用于处理猪粪便和污水。好氧发酵通过添加菌剂分解有机物,产生50-70℃高温杀灭病原体和虫卵;厌氧发酵在无氧条件下产生沼气,也有消毒效果。该方法环保、成本低,处理后的粪便可作肥料,但受环境温湿度影响,消毒时间较长。
五、环境消毒对防疫效果的实证研究
(一)不同消毒频率的防疫效果对比
在某猪场实验中,选取三个条件相似的猪舍,设高(每日)、中(每两天)、低(每三天)消毒频率组。三个月后,疫病发生率分别为5%、10%和15%。结果表明,消毒频率越高,疫病发生率越低。高频消毒及时清除病原体,降低传播风险;低频消毒间隔长,病原体繁殖和传播时间增加,导致疫病发生率升高。
(二)多种消毒方法组合的效果评估
某猪场结合物理(清扫、通风、火焰消毒)、化学(含氯消毒剂喷洒)和生物(粪便发酵)消毒法。日常每天清扫通风,每周火焰消毒,定期喷洒消毒剂,粪便发酵处理。与单一消毒法相比,该猪场发病率降低,猪群健康改善,生长加快,效益提升。多种方法组合发挥各自优势,从多环节抑制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如清扫通风去除载体,火焰和化学消毒直接杀灭病原体,生物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六、防疫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一)消毒剂选择不当
不同病原体对消毒剂敏感性不同,若选择不当会导致防疫效果不佳。如一些病毒对含氯消毒剂敏感,对季铵盐类抵抗力强。应对策略是选择前检测猪舍病原体种类,依据结果选消毒剂,并定期更换,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二)消毒操作不规范
消毒操作中,消毒剂浓度配置不准确、时间不足、范围不全面等会影响效果。部分工作人员为方便或节省成本,随意降低浓度,致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应对策略是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使其掌握规范流程。配置消毒剂严格按说明书浓度,确保消毒时间充足,全面覆盖猪舍及设备表面。
(三)环境因素
环境温湿度、通风条件影响消毒效果。高温高湿下,消毒剂稳定性受影响,有效成分分解或挥发加快;通风不良的猪舍,病原体易积聚。应对策略是根据季节和天气调整消毒方案,高温高湿季节增加消毒剂浓度或频率,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检查维护通风设备,必要时增加辅助设备,改善通风条件。
七、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生猪环境消毒与防疫效果紧密相连。有效的环境消毒通过抑制和杀灭病原体、阻断传播途径,降低猪群疫病发生率,保障生猪健康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物理、化学、生物消毒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合理组合能提升防疫效果。然而,目前生猪环境消毒存在消毒剂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环境因素干扰等问题,需针对性解决。
展望未来,科技进步将带来新型消毒剂和技术。研发高效、安全、环保的消毒剂将成为重点,智能化消毒设备和系统有望推广,精准控制消毒参数,提高效果和效率。同时,加强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其疫病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持续优化消毒措施,为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朱宏果.消毒在生猪疫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思考[J].兽医导刊,2021,(08):115-115.
[2].向胜超,向艳超.湘西山区生态放养生猪消毒灭源的实践及重要性[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09):13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