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更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设施更新
正文
引言: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升农田建设标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生产之核心,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作物产量与农田质量均受其运行状况的直接影响。众多农田水利设施因长期缺乏维护与更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现代农业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改造,深入发掘水利设施的作用,在推进农田高质量建设的关键阶段,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的持续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设施老化问题
在某一处产粮大县,约60%的灌溉渠道存在裂缝与坍塌情形,引发大量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渗漏散失。该县一处大型灌区来举例,其主灌溉渠道的建造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采用的是惯用的混凝土衬砌法,遭受长期水流冲刷、冻融循环以及周边土壤沉降的影响后,渠道衬砌涌现出大量裂缝,可形成2 - 5厘米宽的裂缝,据估算该灌区鉴于渠道发生渗漏现象,每年渠道渗漏造成的灌溉水量损失达500万立方米,堪比一座中型水库所蓄的水量。某些地区提灌站的设备已陈旧不堪,水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磨损,能源消耗颇高且抽水效率欠佳,某乡镇里存在的一座提灌站,基于水泵叶轮出现了腐蚀,实际的抽水流量仅是设计流量的40%。无法达成周边农田灌溉期望,使用年限达20年以上的是该提灌站水泵,因叶轮表面长期与含泥沙的水相接触,布满腐蚀形成的坑洼,抽水能力急剧大幅下降,而且能耗与正常情况相比高出30%。因水利设施老化而产生水资源浪费,还造成农民灌溉成本上升,极大地约束了农业生产效益水平。农民为让农田获得有效灌溉,不得不把抽水时间延长,进而造成电费开支大幅增长,据调查在一些设施老化现象严重的区域,每年农民在灌溉上多支出的费用平均为500 - 1000元。
为处理这一难题,要加大对老旧水利设施修复的力度。应设立由政府管理的专项资金,用于对渠道衬砌进行修复以及提灌站设备实施更新,某省财政每年专门划拨5亿元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修复中,3亿元在这些资金里被投入灌溉渠道修复与防渗处理,2亿元用于提灌站设备实施更新换代。启用专业施工梯队,对灌溉渠道做一次全面排查,采用新型防渗材料对裂缝进行修复和对坍塌部位加固,诸如HDPE防渗膜的新型防渗材料,展现出优异的防渗性、抗腐蚀性与耐久性。在具体施工实施中,首先对渠道裂缝做清理处理,紧接着实施HDPE防渗膜的铺设,跟着用混凝土做覆盖保护处理。基于提灌站的情形,及时将磨损严重的水泵、电机等设备进行替换。实现抽水效率的增长,可选用哪种高效节能的水泵,较传统水泵 其效率实现了10% - 20%的提高,同时搭配一套智能控制系统,依照农田需水量自动调整抽水的流量。
二、灌溉技术落后问题
在一些蔬菜栽种区域,大水漫灌导致了水资源浪费及土壤板结、病虫害滋生等问题。例如,某大型蔬菜基地采用大水漫灌,使得土壤长期过湿,透气性差,易板结,同时高湿度环境利于病虫害繁殖。相比之下,使用滴灌或喷灌的科学灌溉方法能使蔬菜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40%。尽管滴灌和喷灌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但在实际推广中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农民对新技术认知不足及安装成本担忧,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不足30%。许多农户不了解滴灌、喷灌的技术原理及其优势,担心这些技术不适合本地农田需求。此外,每亩地约1000至1500元的安装成本对低收入农户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并解决其经济顾虑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制定节水补贴政策,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某地区的经验表明,针对采用滴灌与喷灌技术的农户,政府每亩给予500元补贴,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组织节水灌溉技术讲座和现场示范讲解,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理解。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解析节水灌溉技术的操作技巧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实例展示滴灌、喷灌技术如何精准控制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除了技术和设施上的进步外,要实现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技术与设施的进步,还需解决农民思想保守的问题。许多农民习惯传统耕作和灌溉方式,对新技术心存疑虑,担心成本高、回报不确定,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对现代农业科技长远利益的认识,更倾向于依赖个人经验而非科学管理。这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并影响整体生产效率。为此,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培训班和现场示范帮助农民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价值,并设立专项补贴政策降低尝试新技术的风险。唯有如此,才能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大规模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三、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
某山区范围的农田,因灌溉水源处于山脚的位置,山腰处分布着这片农田,输水管道延伸了数公里,水到农田的时候水压十分微弱,难以达成灌溉的有效实施。因地形表现出复杂模样,落实输水管道铺设困难极大,建设成本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管道运行过程中,因地形变化管道易出现损坏,同时农田里水利设施呈现分布不均态势。某些区域出现灌溉过度现象,有部分地区的灌溉水量欠缺,在一处大型农场,受灌溉设施布局存在缺陷问题干扰,约30%的农田出现灌溉量不足情形,造成农作物生长方面的影响,设计该农场灌溉系统这一阶段,对不同区域农田的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种类及需水特性考虑欠妥。引发部分区域灌溉水量超标,引起水资源的无效浪费,有部分区域因灌溉未能达标,农作物生长的状态被抑制住,产量急剧减少。
农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前,邀约水利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对农田地形以及水源条件等予以详细勘查,依靠前沿的测量装置,诸如无人机测绘与三维激光扫描等,得到精准可靠的地形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途径,对多种布局方案实施模拟分析,抉择出最优灌溉水源选址与设施的分布方案。采用GIS技术方法,能以直观方式呈现不同水源选址与设施布局情形下的灌溉效果,为决策考量给出科学的支撑依据,恰当安排输水管道走向设置,实现输水距离的缩减,减小能量损耗的规模,按照地形和农田的分布情形,运用明渠跟暗管相组合的输水方式,实现建设成本和能量损耗的降低。基于农田土壤类型以及农作物需水特性,依照农田土壤及作物需水科学配置灌溉设施,实现各区域灌溉均衡目标,例如砂质土壤所构成的农田而言,由于在保水能力上弱,应合理增添灌溉次数与水量;种植需大量水农作物的区域而言,合理增添喷头或滴头数目。在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期间,以规划为依据严格实施施工,实现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的效果。
结语:
农田水利设施更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未来期许更先进水利设施及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布局做到更科学有效的设计与合理恰当的统筹,做到更专业高效的管护实施。渴望各方齐心协同拼搏,持续促进水利设施更新换代,为农业赋予科技动力,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体,助力农业踏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为乡村振兴赋予磅礴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 [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3):78 - 79.
[2] 张华。节水灌溉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25 (10):82 - 84.
[3] 王强。农田水利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8):156 - 158.
作者简介:雷达,男,198912,汉,湖南长沙,职称中级,本科学历,
主要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