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植被恢复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高效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植被选择;土壤改良
正文
引言
随着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张。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边植被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南方气候湿润、降雨充沛,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如何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实现植被的高效恢复,对维护南方地区生态平衡尤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适用于南方输变电工程的高效植被恢复技术,为工程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植被恢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在南方输变电工程中,植被恢复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大,土壤多呈酸性。基于这些特点,应优先筛选适应南方环境的植被种类。草本植物在南方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狗牙根是一种优良的选择,其具有极强的蔓延能力和耐践踏性,能迅速覆盖地面,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可种植百喜草,它耐旱、耐贫瘠,对酸性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且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此外,佛甲草也是南方屋顶及一些特殊区域绿化的常用草本植物,其耐旱性突出,能在较为干旱的环境下生长,且繁殖容易,可通过扦插迅速形成植被覆盖。
合理的乔灌草搭配能够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在乔木方面,可选择香樟、杜英等南方常见树种。香樟适应性强,生长速度适中,树冠浓密,能起到良好的遮阴与生态调节作用;杜英对土壤要求不高,且在冬季部分叶片变红,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灌木可选用夹竹桃、木芙蓉等。夹竹桃抗污染能力强,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且花期长;木芙蓉花大色艳,观赏价值高,同时对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好。将这些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既能提高植被覆盖率,又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某南方输变电工程的塔基周边,采用香樟作为上层乔木,夹竹桃作为中层灌木,狗牙根作为下层草本植物进行搭配种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南方湿润气候下,容器苗种植技术能显著提升苗木成活率。容器苗培育时根系受保护,移植损伤小、适应快。种植前,需清理种植区域,清除杂物与大土块,疏松土壤。草本植物种植方式多样,撒播可将种子与细沙混合以保证均匀度;条播要精准控制行距和播种深度。乔灌木种植,需依苗木大小挖合适种植坑,坑深和直径略大于根系,种植时确保根系舒展,填土压实并浇足定根水。 此外,结合草皮护坡、生态袋等生态修复措施能增强植被恢复效果。在南方输变电工程边坡,草皮护坡可快速覆盖坡面,阻挡雨水冲刷;生态袋填充适配土壤和肥料后种植植物,抗冲刷性强,能稳定植物生长环境。某输变电工程山坡地段应用后,植被覆盖率一年内提高35% ,生态效益良好。
二、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协同推进
南方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且在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肥力常遭到破坏,这对植被恢复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采取综合性的土壤改良措施与植被恢复协同推进至关重要。南方土壤普遍偏酸性,对于酸性较强的土壤,可施加石灰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更适宜植物生长。添加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绿肥等,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菌剂的使用也能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和释放,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在某南方输变电工程的施工区域,通过在种植前对土壤施加石灰、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后续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南方的红壤地区,由于土壤粘性重、透气性差,极大地限制了植被的生长。深翻和平整土地成为改善土壤状况的有效手段,深翻深度通常控制在30 - 50厘米,这样能够打破犁底层,让空气和水分得以更好地渗透,为植物根系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同时,采用客土改良法,往红壤中掺入适量砂质土,可有效改变土壤质地,使其更适宜植物扎根。例如在某输变电工程处于红壤区域的项目里,通过综合运用深翻土地、掺入砂质土以及施加有机肥料等举措,土壤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植被也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的协同推进需考虑长期生态效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转化,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生长能力。在某南方输变电工程的植被恢复项目中,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发现经过改良的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植物生长更加旺盛,植被恢复效果更加持久,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植被恢复效果评估与优化
对南方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是优化植被恢复技术的关键环节。评估指标应结合南方地区特点进行设定,除植被覆盖率、植被种类多样性、土壤质量等常规指标外,还应考虑南方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生长速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例如,在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植被生长速度较快,但也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因此,监测植被的生长速度以及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对于评估植被恢复效果和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准确评估南方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成效,需采用定期监测方式。通过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利用多种先进手段获取植被和土壤数据。其中,无人机航拍优势显著,凭借其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区域,清晰呈现植被覆盖全貌。而地面实地调查同样关键,工作人员可近距离细致观察植被种类、生长状况,还能精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如酸碱度、肥力等。在某南方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进程中,建立起科学评估体系,按每季度一次无人机航拍、每月一次地面实地调查的频率,及时、全面掌握植被恢复动态。
若发现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可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因种植密度过低,可适当补植;若因病虫害影响,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土壤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可进一步调整土壤改良方案。在某输变电工程中,发现部分区域土壤肥力仍不足,通过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和调整微生物菌剂的种类,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生长状况也随之好转。通过不断优化植被恢复技术方案,使南方输变电工程的植被恢复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为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
高效植被恢复技术在南方输变电工程中,通过适配当地环境的植被选择、科学的乔灌草搭配、有效的土壤改良及全面的效果评估,切实推动了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未来,应持续深化该技术在南方复杂多样生态条件下的应用研究,优化各项措施,加强技术推广,进一步提升植被恢复成效,为南方输变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南方地区生态建设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效植被恢复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2,46(5):78 - 82.
[2]李明.输变电工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120 - 124.
[3]王强.植被恢复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23,42(2):150 - 154.
作者简介:叶子欣,女(1986.10-),汉族,河北邯郸,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水土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