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精准提升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李新军

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422500

摘要

本研究围绕林业精准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析了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指出,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林业资源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目前我国在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技术应用深度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等挑战,本研究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应用、优化产业结构等实施策略。研究认为,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源监测体系、智能管理网络以及完善的政策框架,可有效推动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林业精准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正文


1 引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林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期。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明确要求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这一目标进一步凸显了林业在碳汇功能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智慧林业发展,为林业精准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在资源利用、经营管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技术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生态系统保护也面临新的考验。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亟需探索精准化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精准提升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管理优化和政策协同,可以有效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林业现代化建设迎来新的机遇。精准林业已成为国际林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加拿大、芬兰等林业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

本研究旨在分析林业精准提升的关键要素,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通过系统研究林业精准提升的内涵、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和实施路径,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支撑。

2 林业精准提升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2.1 精准提升的内涵

林业精准提升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林业资源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从理论基础来看,它整合了精准农业、数字林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科学性和效率,涵盖资源调查、造林育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多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具体而言,精准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精准监测,运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二是经营精准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经营方案,实现定量化、标准化管理;三是服务精准供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林分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技术服务和政策支持;四是效益精准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准确衡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林业精准提升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技术应用方面,国家林业卫星遥感系统实现了对全国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精度达到30米分辨率;全国已建成2000多个森林资源监测地面样地,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在智慧林业建设方面,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已建成省级智慧林业平台,实现了资源管理、生态监测、防灾减灾等功能的集成。

然而,我国林业精准提升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技术应用不够深入,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数据采集以传统人工方式为主,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其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业务协同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体管理效能的提升;再次,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既懂林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层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后,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精准管理的实施效果和推广进程。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精准提升工作的深入开展。

3 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林业资源利用存在明显的粗放经营现象,科学化、集约化水平不足。在林地利用方面,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单位面积产出较低,资源利用方式缺乏科学规划;在林木采伐环节,作业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在加工利用过程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应用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同时,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产业集中度较低,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森林资源质量下降,需要探索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3.2 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暴雨等,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气温升高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深,增加了防控难度和成本;环境污染对森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多重因素叠加,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成为严重问题,部分珍稀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种群数量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降低。自然灾害的频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不断增加,生态系统恢复周期延长,修复的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大幅提高。面对这些挑战,亟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4 精准提升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4.1 资源监测技术

构建多层次的林业资源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在宏观层面,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资源普查,通过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分析,实现对森林覆盖率、生物量、植被指数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在中观层面,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重点区域调查,配备高清摄像设备和多源传感器,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三维点云数据,实现林分结构精准测量。在微观层面,部署地面监测站网络,采集树木生长情况、土壤环境、气象参数等详细数据,建立长期定位观测体系。

建立林业资源大数据平台,整合遥感、地面监测、历史记录等多源数据,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存储、高效管理和深度分析。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识别系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研究资源变化规律,构建预测模型,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2 精准管理技术

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监控网络,实现对林业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管与智能控制。在重点区域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土壤监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等多类型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实现环境因子的精准监测与分析。建立多级预警系统,设定预警阈值,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灾隐患、病虫害威胁、野生动物破坏等各类风险。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经营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性。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专家知识库和历史数据,为造林、抚育、采伐等作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科学指导方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林木生长、市场需求、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5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5.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强化法律法规保障。修订完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制定精准提升专项政策,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横向和纵向补偿制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准确核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创新投融资政策,拓宽发展资金来源。设立林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林业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发展绿色信贷、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5.2 推进技术创新应用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卫星遥感监测、智能化作业装备、生态系统预警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发展秩序。制定精准林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统一监测、作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和质量要求。建立科学的技术评价体系,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和持续改进。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建立覆盖省市县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基层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5.3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林业资源全产业链综合利用,减少采伐和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培育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培育优质林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促进林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教育、文化体验等新型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林业精准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政策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本研究从精准提升的理论内涵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深入探讨了关键技术方法和实施策略,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精准提升对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林业精准提升将在以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实现林业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二是生态系统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通过精准监测、科学评估和智能管理,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基于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协同推进机制。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智能监测、精准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统一规范,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智慧林业建设,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区域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促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梅. 如何提高营林技术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种子世界, 2025, (02): 171-173.

[2]禹海琴.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北方林业病虫害的特点与生态防治策略探析[J]. 种子世界, 2025, (02): 207-209.

[3]赵志维. 基层林业部门推动智慧林业发展的问题挖掘及策略创新[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 (01): 84-87.

[4]黄旭. 加强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 中国商界, 2024, (12): 140-141.

[5]吕跃东, 朱万才, 张妍妍. 植物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对策[J]. 环境保护科学, 1-6.

[6]刘春和, 马子澳. 低耗水高固碳 林业科技助力首都生态林质量精准提升[J]. 绿化与生活, 2023, (08): 15-17.

[7]李明诗, 王玉亮, 李明阳.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背景下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 (01): 48-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