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考古中环境因素对遗址保存状态的影响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吴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博物馆 024005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野外考古领域中,环境因素对遗址保存状态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人为环境中人类活动的类型和强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遗址,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遗址的保存状态的,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为考古遗址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更为合理和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野外考古;环境因素;遗址保存

正文


一、引言

野外考古遗址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承载着过去社会的诸多宝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技术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然而,这些遗址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导致其保存状态发生着持续且复杂的变化。因此,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对遗址保存状态的影响,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遗址保护策略、更好地挖掘和理解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自然环境因素对遗址保存状态的影响

(一)气候因素

温度的波动是影响遗址保存的关键气候因素之一。在四季分明的地区,遗址长期经受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例如,在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夏季高温又能攀升至三十多摄氏度。这种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会使遗址中的岩石、建筑材料等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对于土遗址而言,反复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土体结构疏松,出现裂缝,加速遗址的破坏。一些用砖石建造的古代建筑遗址,由于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材料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致使砖石脱落,影响遗址的完整性。

降水是影响遗址保存状态的另一个重要气候要素。大量降水会直接冲刷遗址表面,带走表层的细小颗粒和文物遗迹。例如,在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一些露天的古墓葬遗址,其封土经过长期雨水冲刷,高度不断降低,墓葬结构逐渐暴露。此外,高湿度环境也不利于遗址保存。当遗址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金属文物容易发生锈蚀,有机质文物如木质、竹质遗物会因吸收水分而膨胀、变形甚至腐烂。像在一些潮湿的洞穴遗址中,发现的古代竹简常常因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而变得脆弱不堪,难以完整提取和保存。

(二)地形地貌因素

遗址所处地势高低对其保存状态有显著影响。地势较低的遗址,容易遭受洪水侵袭。当洪水来临时,强大的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和杂物,不仅会直接冲毁遗址的地面建筑和遗迹,还可能在遗址上堆积大量泥沙,掩埋地下遗迹,改变遗址原有的地层结构。相反,地势较高的遗址,虽然不易受洪水威胁,但可能面临风力侵蚀的问题。在一些风口位置的高地势遗址,长期受到强风的吹拂,遗址表面的沙石等颗粒物质被不断吹蚀,导致遗址表面逐渐磨损,文物遗迹的细节特征消失。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遗址保存也有不同作用。例如,位于山地的遗址,由于山体的自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导致遗址被掩埋或破坏。在一些山区,地震活动引发的山体滑坡,会将古代聚落遗址瞬间摧毁并深埋。而在平原地区,遗址相对较为稳定,但可能会因人类的农业活动、工程建设等受到影响。滨海地区的遗址,则会受到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威胁,如一些古代港口遗址,随着海平面上升,部分遗址已被海水淹没。

(三)土壤条件因素

土壤酸碱度对遗址中的文物保存影响很大。酸性土壤环境下,金属文物容易发生腐蚀。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铁制文物会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导致文物逐渐被腐蚀破坏。而对于陶瓷类文物,酸性土壤可能会侵蚀其表面的釉质,使其光泽度下降,甚至出现釉面脱落现象。相反,碱性土壤环境对有机质文物保存不利。在碱性土壤中,木质、骨制等有机质文物会发生水解反应,导致文物结构被破坏,强度降低。

土壤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对遗址保存也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对于遗址中的木质建筑、古代织物等有机质文物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在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分解菌,会分解木质文物中的纤维素,使其逐渐腐朽。同时,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改变土壤的微环境,进一步影响遗址中其他文物的保存状态。

三、人为环境因素对遗址保存状态的影响

(一)农业活动

农业耕种活动对遗址保存有直接影响。在遗址分布区域进行大规模耕种,频繁的翻耕土地会破坏遗址的地层结构,使地下文物暴露甚至受损。例如,在一些古代聚落遗址所在区域,农民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耕地作业时,可能会将深埋地下的古代建筑基础、窖藏等文物破坏。此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会对遗址造成损害。过度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遗址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加速文物的腐蚀和破坏。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间接影响遗址保存。农药和化肥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土壤中,与遗址中的文物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一些化肥中的硝酸盐等成分,会对金属文物产生腐蚀作用,而农药中的有机成分可能会对有机质文物造成损害,影响遗址中文物的长期保存。

(二)工程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多。道路修建、桥梁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工程活动,如果在遗址分布区域进行,很容易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破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的挖掘、填埋等作业,会直接破坏遗址的地面建筑、地下遗迹以及文物。例如,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范围广、深度大,可能会穿越古代遗址区域,对遗址的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矿产开采活动对遗址保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露天采矿会直接破坏地表的遗址,而地下采矿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影响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稳定性,进而破坏遗址。例如,在一些煤矿开采区,由于长期的地下开采,地面出现大面积塌陷,导致位于塌陷区的古代墓葬遗址、聚落遗址等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大量损毁。

四、结论

野外考古遗址的保存状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通过热胀冷缩、冲刷侵蚀、化学腐蚀等多种方式,持续作用于遗址,使其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温度的波动会导致遗址材料的膨胀和收缩,而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作用则可能逐渐磨损遗址的表面。此外,土壤的酸碱度和含水量等条件也可能对遗址的保存产生化学上的影响。而人为环境中的农业活动、工程建设等行为,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遗址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例如,耕作活动可能会破坏遗址的结构,而建筑施工则可能无意中挖掘到遗址,导致其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考古遗址,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机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对遗址周边气候环境的监测与调控、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改良土壤条件以及规范人类活动等,以确保遗址能够长久保存,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考古遗址保护的意识,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工作,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来辅助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淑全.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探究及应用[J].收藏,2023,(12):79-81.

[2]孙维福.从泥河湾走出的农民考古技工[N].农民日报,2023-07-31(008). DOI:10.28603/n.cnki.nnmrb.2023.003646.

[3]瑞德维拉扎.古城奇遇马松教授的最后一次野外考古[J].世界博览,2022,(06):94-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