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株洲渔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
关键词
株洲渔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生态养殖;对策
正文
引言
渔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食物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渔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株洲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丰富的水域资源,渔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研究株洲渔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挖掘当地渔业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对推动区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株洲市渔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以期为株洲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株洲市渔业发展现状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南部,地处罗霄山脉西侧,湘江中下游丘陵山区,市域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 湘江下游,水域637.27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7.8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19.6万亩,总养殖产量11.4万吨,年渔业产值达到22.4亿元。全市现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4家,水产苗种场12家,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农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方向。
1、株洲市渔业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
株洲市全境河流纵横交错,塘库时罗棋布,总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目前,可进行人工养殖的水面33万多亩,占总水面的53%,其中水库16.47万亩,池塘16.37万亩,其它0.24万亩。
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鱼类生长季节长,水体上下温度差小,溶氧量浮游生物含量丰富,有害物质量少,适宜鱼类生长。
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品种繁多,有鱼类121种,其中经济鱼类达35种,如:青、草、蟹、鳊、鲫、鳜鱼、鲈鱼、鲴类鱼、长吻鮠、白甲鱼等。贝类24种,如河蚬、三角帆蚌、中华园田螺等;虾类十几种,如青虾、长臂虾、细足长虾等;珍稀水生动物十几种,如乌龟、娃娃鱼、中华鳖等;高等水生植物有菱白、菱角、荸荠等等。
2、株洲市渔业经济发展迅速,结构逐步完善。
回顾我市水产近20年的发展变化,我市水产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24年我市渔业生产已养水面达27.88万亩,水产品总量11.4万吨,渔业总产值达22.4亿元,比20年前产量翻了两番,产值增长了8倍。
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养殖方式不断更新。由科学综合养殖管理代替粗效单一型养殖管理;由投放大规格鱼种代替小规格鱼种;由立体养殖代替单一品种养殖;推行了稻渔综合种养和水库大水面生态养殖;充分发挥山区优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流水养鱼、陆基工厂化养殖。养殖模式中发展了鱼虾、鱼鳖混养以及鱼一畜一果、鱼一畜一农之类的立体养殖。还逐步推行了苗种管理制度,保证了水产业的发展后劲。
名特种水产养殖近年来了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目前,由常规养殖发展到除养殖斑点叉尾鮰、加州鲈、长吻鮠等一批名优品种外,还开发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石蛙、鳗鱼等特种养殖品种,2024年我市特种养殖达2.3万亩,产量超过3万吨。
渔业产业结构一步调整。我市休闲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渔业产业化进程得到了推进。2024年我市渔业休闲垂钓已达到2000亩,产值8600多万元,如渌口的田源生态山庄、紫湖园,石峰区龙头铺等地,年产值都百万元上。
3、株洲市渔业管理不断加强,生产环境好转。
规范了渔业行政执法。为提高渔业业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加强了漁业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添置了大型渔政船、执法快艇、漁政车,规范了渔业行政执法行为。开展渔生态环境监测,成立了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了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工作。开展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严历打击了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了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的活动,查禁了无证食用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全面推进滩涂水域养殖证制度,对全市漁业生产和水域滩涂推行养殖证制度,实行持证生产。强化科学管理,开展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定,加强鱼病防控和水产苗种检疫。
二、 存在的问题
我市渔业经济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源潜力发挥得还不够,在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上还没有大的突破,产业趋同、品种趋同,都往一个市场挤,同“坐”一条“船”生产同上同下、大起大落的隐患,调模式调结构的任务很重。
二是苗种供应基础脆弱,名特优品种供应能力不足,品质优化难度大。
三是养殖基础设施老化,部分池塘年久失修,不适于现代渔业生产;渔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专业素养不高,新技术应用滞后。
四是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迟缓,受至于传统养殖观念束缚和经济条件制约。
五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养殖规模散小,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效应。部分渔业人员生态绿色健康理念不足,甚至存在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隐患。
六是投入严重不足。大产业、小格局、低投入,是制约我市渔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多年来,水产业在融资渠道上存在着面窄、量少的现象,大部分投入依靠“打察边球”。科学研究、种苗生产、环境监测、资源保护增殖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七是渔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缺资金、缺人员、网络不健全,新养殖技术推广不力,疫病防控、苗种检疫工作不到位,现代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
三、我市渔业发展对策
(一)发展思路。结合我市渔业生产特点和全国渔业发展形势,我认为我市发展漁业生产与发展思路上应有突破: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大招商引资,主攻生态绿色养殖、品种结构改良和水产品加工,建立优势品种养殖产业带。加强对老旧池塘升级改造,提高池塘养殖水平和质量;盘活辖区中小水库资源,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发挥本地山区优质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流水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持续推进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推动三产融合;进一步加强渔业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建设和漁政管理,实现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十五五规划中,稳定全市养殖水面2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4万吨。加大水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使名优特种水产品种的养殖比例达到50%;全市苗种稳定在25亿尾以上;着重发展流水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稻田养鱼、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潜力水产项目,到十五五规划年末,争取我市渔业生产产值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
(三)发展方向。
1、渔业养殖规划上,可以将全市养殖水面划分为一个产业带、一个苗种供应体系、两个休闲渔业产业中心,三个优势养殖模块。一个产业带指在株洲辖区罗霄山脉山区地带利用其山区丰富的溪流水、山溶洞径流水发展冷水鱼为主体的流水养殖以及陆基工厂化养殖的现代渔业产业带。一个苗种供应体系,就是以“茶陵县中华倒刺鲃”和“醴陵市鲴类鱼”为龙头,结合现有的全市12家苗种孵化场建立一个水产苗种供应网络体系,稳定全市水产苗种供应能力在25亿尾以上。两个休闲渔业产业中心,就是形成以株洲市区为中心和以醴陵市区为中心的两个以休闲渔业为主体的漁业产业中心。三个优势养殖模块,指利用辖区内池塘发展池塘(含山塘)开展绿色健康精养;在大中型水库发展生态养殖;在我市东南部,茶陵、炎陵县等地发展稻蛙、稻虾、稻鱼等稻鱼综合种养。
2、继续走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道路,推进我市渔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建立健全全市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名特优水产品种的养殖比例过50%以上,开发斑点叉尾鮰、长吻鮠、鳜鱼等名特优品种,以及醴陵的鲴类鱼、茶陵的倒刺鲃等地方特色品种。产业化进程方面,政策上进一步扶持“唐人神”、“沙坡里”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以加快其发展。还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养殖龙头,中介组织和水产加工业。如醴陵、攸县等地的“火焙鱼”、“麻辣鱼”已有一定名气,关键要促其做大做强,形成地方品牌和产业,带动一主致富。
3、推行健康和生态养殖,提升我市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产品是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然、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水产品已经成为消费的趋势。我市渔业必须全面实行绿色健康养殖,鼓励开发绿色和有机水产品,推行健康和生态养殖战略,才能状大和发展。今后仿野生养殖、仿生态养殖、池塘(山塘)绿色健康养殖、山泉流水养殖、设施工厂化渔业、稻鱼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放养等为我市渔业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单纯的设施渔业向复合式景观渔业发展。我市渔业生产应把握这种趋势和方向。
4、休闲渔业是我市渔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我市属丘陵地带,水面比较分散,纯粹地发展漁业养殖与湖区相比,处于劣势。但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城市人口集中,发展休闲渔业优势明显,我们应注重因势利导,壮大其产业,使其成为我市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主向。休闲漁业在我国除垂钓业外,还涵盖了观赏鱼产业,观赏鱼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产业。如:长沙观赏鱼交易会上,最贵的一条金鱼买到60万元,一条金龙鱼买到上万元,一条银龙鱼买到几百元;广东茂名市开发的金钱龟,其寓意为“金钱归”,最贵的龟买到数十万元。
5、加速漁业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行我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属内陆工业城市,水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以湘江为例,由于沿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尚有流入,造成其严重受污染,影响鱼类生存;多年前的挖沙、淘金船作业,破坏了湘江河床面貌,也破坏了其鱼类产卵、索饵的场所;由株洲航电枢纽工程等一批水工工程项目建设,切断鱼类洄游通道;虽然开展了湘江渔业资源养护,但现阶段湘江渔业资源依然脆弱,恢复道路漫长。据调查,湘江目前较80年代初,其渔业资源下降80%。鲥鱼、胭脂鱼、鳗鲡、鳇鱼及江豚等名贵品种几乎绝迹,甚至常规的青草鲢鳙四大鱼,其产量也还在下降,因此,我市渔政工作是任重而道远,严格执行湘江保护制度,加大对渔业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科学开展自然水域的漁业增值保护和人工放流,全面开展对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6、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搭建好渔业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政策优势,在其基础之上引进专业人才,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全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开展水产新技术推广、鱼病防控、水产苗种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渔业资源监测、渔业政策法规宣传咨询、渔业信息发布等渔业服务工作,实行我市漁业产业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以保障我市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7、结论
综上所述,株洲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与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通过实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养殖布局,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休闲渔业发展水产加工业,加强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有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渔业生产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强部门协作与产学研合作,确保各项发展对策有效落实,推动株洲渔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渔业发展规划编制组。湖南省渔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2] 王武。渔业资源与环境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3] 李钟杰。中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 水生生物学报,2020, 44 (3): 723 - 730.
[4] 赵文武,等。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J]. 中国渔业经济,2021, 39 (4): 87 - 9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Z].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