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贺强

湘乡市月山镇人民政府 411431

摘要

优质水稻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阐述了优质水稻栽培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技术推广建议。研究表明,构建以良种为基础、以科学栽培为核心、以绿色防控为保障的综合技术体系,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路径,对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优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正文


1 引言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优质稻米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当前水稻生产仍存在品种老化退化、栽培技术应用不规范、病虫害发生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优质水稻的有效供给。本文在分析当前水稻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2 当前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2.1 品种问题

当前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品种老化退化现象,部分地区品种布局不合理,导致区域特色不明显。一些高产品种品质不高,优质品种产量较低,优质与高产难以兼顾。同时,部分地区品种更新换代较慢,新品种推广应用不足,品种结构单一导致抗性衰退,病虫害发生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2.2 栽培技术问题

水稻栽培技术应用存在区域差异大、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栽培方式,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育秧环节中,壮秧培育技术落实不到位,秧苗素质不高影响后期生长;田间管理中,水肥管理粗放,氮肥过量施用导致植株徒长、倒伏和病虫害加重;收获环节中,适期收获标准执行不严,影响稻米品质,降低了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2.3 病虫害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和栽培制度调整,水稻病虫害发生呈现新特点:一是发生种类多样化,传统优势病虫害如稻飞虱、稻瘟病仍普遍发生,同时新发病虫害危害加重;二是发生强度波动大,与气候异常密切相关;三是抗药性增强,常规农药防效下降;四是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手段,影响稻米品质安全,制约了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

3 优质水稻栽培关键技术

3.1 品种选择技术

优质水稻品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时、适种原则。适地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宜品种,如南方地区适宜种植籼稻,北方和高海拔地区适宜种植粳稻;适时是根据种植制度选择不同生育期品种,如双季稻区选择生育期适中的中熟品种,单季稻区可选择中晚熟品种;适种是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用途品种,如商品粮生产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加工专用选择专用品种。品种选择应综合考虑产量潜力、品质特性、抗性表现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追求单一指标。

3.2 科学育秧技术

科学育秧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种子处理应经过精选、晒种和消毒三个环节,确保种子纯度和健康;育秧方式以旱育秧为主,注重基质配制,保证疏松透气、肥力适中;秧期管理应遵循前期控水、中期保湿、后期炼苗的原则,培育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优质壮秧。科学育秧技术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为田间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3 田间栽培管理技术

田间栽培管理是水稻生产的核心环节,包括适期移栽和科学水肥管理。移栽应掌握适宜秧龄(25-30天)、合理密度(常规稻每亩2-3万穴,杂交稻每亩1.5-2万穴)和适宜深度(2-3厘米);水分管理遵循分蘖期浅水勤灌,拔节孕穗期湿润灌溉,抽穗开花期浅水保持,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的原则;肥料管理采用以氮为主,磷钾配合,有机无机结合的方法,做到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分期施用,满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

4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4.1 主要病害防治

水稻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防治措施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续种植同一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平衡氮磷钾施用,增施钾肥和硅肥,增强植株抗性;三是改善栽培措施,适当控制肥水,调整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四是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在病害初发期及时用药,提高防效;五是农艺措施,如深耕灭茬,晒田等,减少菌源,阻断病害传播途径。

4.2 主要虫害防治

水稻主要害虫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防治关键在于早防早治:一是选用抗虫品种;二是农业防治,如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虫源;三是物理防治,设置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成虫;四是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瓢虫,释放赤眼蜂等生物天敌;五是化学防治,在害虫低龄期用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提高防效。害虫防治应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稻米品质安全。

5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5.1 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

优质水稻品种是高产优质的基础,应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区域性优质水稻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对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质品种进行筛选与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和引进抗病虫、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逐步淘汰老化退化品种。同时,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现场观摩、技术讲解等形式,提高农民对优质品种的认识和接受度。

5.2 栽培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

针对当前栽培技术应用不规范的问题,应完善栽培技术标准,制定区域性、品种化栽培技术规程。根据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品种特点,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规范,明确育秧、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规范性,降低生产的盲目性,保障水稻优质高产。

5.3 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二是培养技术骨干,构建以农技人员为核心、种粮大户为骨干的技术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技术服务,解决农民在水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4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是保障稻米品质安全的关键。应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加强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研究与应用,如高效低毒农药的筛选、精准用药技术的推广等,实现水稻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和农药减量化。

5.5 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提升

发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应加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重点解决育秧移栽、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问题;同时,推进信息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如建立水稻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发展智能化生产管理平台等,提高水稻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为优质水稻稳产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6 结论

优质水稻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全过程实施科学管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问题,制约了优质水稻的稳产高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良种为基础、以科学栽培为核心、以绿色防控为保障的技术体系,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必将推动我国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峰.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 种子科技, 2025, 43 (05): 145-147.

[2]李琴, 吴林红. 水稻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 南方农机, 2025, 56 (04): 42-44+51.

[3]廖永红.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25, 43 (03): 86-88+97.

[4]王秀琴.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 (11): 49-51.

[5]杨周明.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 (10): 141-1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