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与突破策略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李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272116

摘要

采用大豆的复合种植方法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但农民缺乏技术认知,土地碎片化,农机装备不相适应等问题限制着该项技术的普及。要打破这些限制,必须加强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对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改善种植结构;促进农机装备的研发和配套,促进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策略能够有效地推动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继而促进农业生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认知

正文


引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增强农业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是农业种植的创新模式之一,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该项技术推广面临农民对技术认知不到位,土地碎片化程度高,农机装备不相适应的限制。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突破策略,以供参考。

1. 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大豆作为一种典型固氮作物具有自然促进土壤肥力提高的功能,特别是复合种植体系下大豆可以有效地改善耕地结构和提高作物轮作生态效益。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在实现作物之间空间优化利用的同时,也对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有利于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另外,科学分配大豆在玉米,小麦,高粱中的栽培比例也可以促进单位耕地经济产出的增加,这对于减轻粮食安全压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更关键在于这一技术体系在特定地区显示了较好的气候适应性与可复制性,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实际指导意义。

2. 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2.1 农户技术认知不足,缺乏科学种植知识

大豆复合种植对于种植模式,耕作节奏及作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农民对于这类技术的了解还仅仅停留于表面,对于其中的原理和长远效益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在多数农业主产区特别是传统经验种植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农户群体中,仍然普遍依赖于以往的单作种植,对于复合种植过程中涉及到的播种密度,行距配置和作物协同管理这些细节控制效果不佳。尽管某些地区已经组织了试验性的示范,但由于技术描述过于抽象和缺乏生动的实例,这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技术共鸣。实际生产中,当产量波动,病虫害加重或者管理成本提高时,农民往往把问题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原因而不是操作误差的原因,使他们的信心受挫。

2.2 土地碎片化严重,复合种植空间受限

实行复合种植要求有比较连片,集中且耕地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为依托,但是目前我国耕地利用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零散化和分户化、权属不统一等特征客观上给大豆复合种植布局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特别是我国中东部的农业密集区中,农民经营的地块往往分布不成片,且各地块之间的土壤类型,水源条件千差万别,给统一规划与标准化操作带来了困难。而且复合种植通常依赖于作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共生,耕地一旦不一致,很难确保技术方案得到有效实施[2]。更为复杂的是有些地方土地确权程序不够明确,出现地块权属模糊或者多户交叉经营等问题,致使农民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顾虑重重而不愿意积极尝试新模式。

2.3 农机装备不适配,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大豆复合种植的推广普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缺乏机械化配套。一方面现有农业机械多是按照传统单一作物的栽培需要而设计的,具有播种,除草,施肥,收获等功能,难以适应多种作物错种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大豆和玉米,小麦之间进行同田复合种植,各作物之间的行距,种植深度和株高等参数均有明显差别,一般的机械很难考虑,易导致作物损伤和操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专用型复合种植机械目前还处于市场匮乏的状态,其技术成熟度较低,推广使用受到制约。一些企业虽然有意开发定制化的农机设备,但是囿于市场规模狭小,订单零散,存在投入回报不对头的问题,造成了研发动力的缺失。

3. 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突破策略

3.1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技术认知与接受度

为了促进大豆复合种植落地基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破除知识壁垒,使农户真正了解该技术原理,操作关键及长期收益。培训内容一定要贴近实际,不能拘泥于抽象层面或过分模板化,要根据农民理解习惯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利用田间地头和试验田进行实操演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和图解等多媒体方式对技术要点进行具象化和形象化演示。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可采取“农民教育”模式,挑选技术掌握较好的当地农民为示范户或者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从而形成“带动式”培训机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可以与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共同定期到农村进行主题技术服务,既讲授方法又答疑解惑、加强互动[3]。为增加接受度,培训时间和农时也需要注意配合,以免培训活动和农忙季节发生冲突。同时可以鼓励各地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并给予精通技术的农民以技术认证和物资奖励,以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

3.2 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种植结构

促进土地流转,是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说,复合种植对于土地集中程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唯有以土地连片化和规模化经营为前提,才能够形成统一规划,标准化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等。地方政府可从村集体层面促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并通过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农民把分散的耕地有序流转到有发展复合种植意愿的经营主体手中,或者以土地入股,托管的形式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要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避免流转中出现纠纷或者利益损失。此外,鼓励多样化的经营实体,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参与流转,利用它们的组织化和制度化优势来提高种植的效益。与此同时,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步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灌溉系统、排水设施和田间道路等,以便为规模化经营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土地集中之后进行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同样特别关键,可以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相容性等因素进行复合种植方案设计,以免因机械复制而造成减产或者难以治理。

3.3 推动农机装备研发与配套,提高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

研究开发要面向复合种植工艺流程,重点针对播种,田管和收获关键环节开展多功能一体化装备研究,尤其要解决农作物之间不同种植结构问题,需要攻克与多种农作物相适应的精准操作技术。科研机构与农机制造企业要加强合作,借助政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快技术攻关的步伐,结合田间试验,持续优化产品设计。产品投放市场之前,我们应该组织多地进行试点,通过采集反馈来对功能模块进行调整。同时政府可以将复合种植专用农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以降低农民的购买门槛。另外,农机培训要跟进,促进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以免“买来就没用”现象普遍化。对不能自购机器的小规模经营户可以推进农机共享平台建设和预约式服务以增加机械使用率。农机服务组织也要跟上推广进程,做到“机械加服务”双管齐下。

结束语: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对促进农业可持续性有明显效果。通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机装备的研发和配套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克服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推动该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熊志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措施研究:以本庄镇为例[J].种子科技,2024,42(24):46-48+98.

[2]穆素芬.建水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前景[J].种子科技,2024,42(21):92-94.

[3]郝月振.周口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