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在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中的技术剖析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定量检测;技术要点
正文
一、引言
湖南省道县是蔬菜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含复种)、总产100万吨,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备案基地32个,每年从粤港澳大湾区永州配送中心配送的蔬菜超过6万吨,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供港蔬菜对香港民生与食品安全意义重大,湖南省道县是重要供应地。有机磷农药虽广泛应用于蔬菜种植,但其残留会危害人体健康。气相色谱法是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常用技术,掌握其要点对保障供港蔬菜安全、稳定湘港贸易至关重要。
国外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发展早,在仪器性能优化、前处理技术革新上成果显著;国内虽有进展,但在检测效率和复杂基质处理能力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针对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系统性研究有待深入。
因此,本研究旨在剖析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技术要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明确各检测环节操作规范,以湖南检测案例验证技术有效性,为保障供港蔬菜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气相色谱法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基本原理
2.1 气相色谱技术概述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 GC)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在气 - 液或气 - 固两相中分配系数差异基础上的分离分析技术。其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样品通过进样系统被精准注入气化室,在瞬间完成气化过程,转变为蒸气状态。随后,由载气(通常选用氮气、氦气等惰性气体)作为动力载体,将气化后的样品带入色谱柱。色谱柱内部填充有固定相,由于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存在差异,这使得它们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度各不相同,进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分离后的各组分依次有序地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能够将物质浓度的变化精准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经过数据处理系统的记录和分析,最终转化为直观的色谱图。在色谱图中,我们可以依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即确定物质的种类;依据色谱峰的峰面积或峰高来进行定量分析,即确定物质的含量。
自 20 世纪 50 年代气相色谱法问世并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石油化工等众多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相色谱仪在自动化程度、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衍生出填充柱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样品和检测需求的多样化要求。
2.2 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原理基础
气相色谱法对有机磷农药的分离原理,归根结底是基于不同农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当样品进入色谱柱后,有机磷农药分子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分配系数较小的组分在流动相中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会率先流出色谱柱;而分配系数较大的组分则在固定相中保留的时间较长,较晚流出色谱柱,从而实现了各农药组分的有效分离。
对于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而言,在富氢焰燃烧的特定环境下,有机磷农药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含磷化合物碎片。这些碎片能够释放出具有特征波长(526nm)的光,而 FPD 内部设置的滤光片仅允许该特征波长的光通过。通过光电倍增管对光强度进行精确检测,由于光强度与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呈严格的正比关系,因此可以依据检测到的光强度实现对有机磷农药的定量分析。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则是利用其对含有电负性元素(如卤素、氧、硫等)的化合物具有高灵敏度这一特性。部分有机磷农药分子结构中恰好含有此类电负性基团,当这些农药分子进入 ECD 时,ECD 能够通过捕获电子的方式使其形成负离子,随后负离子与载气离子化后形成的正离子发生复合反应,产生电信号。最终依据该电信号的强度实现对相应有机磷农药的定量检测。
2.3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优势
相较于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在分离效率和选择性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光谱法主要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等特性进行分析,然而,对于成分复杂的蔬菜样品,其中不同物质的光谱信号极易相互干扰,这就导致在同时分离检测多种有机磷农药时面临极大困难。而气相色谱法凭借色谱柱卓越的分离作用,能够同时对多种有机磷农药进行高效分离和准确检测,并可以精确确定各农药的具体含量。
与酶抑制法相比,气相色谱法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更胜一筹,突出表现在能够实现精准的定量分析。酶抑制法是通过利用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来间接检测农药残留,但其检测结果极易受到样品基质、酶活性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往往只能给出定性或半定量的结果,难以精确测定农药残留的具体含量。而气相色谱法则通过科学建立标准溶液校准曲线,能够对样品中有机磷农药进行准确的定量测定,并且还可以对未知的农药残留进行有效的定性鉴定,这使得气相色谱法在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的技术要点
3.1 仪器设备的选择与调试
3.1.1 气相色谱仪的选型
在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中,经过综合考量和实践验证,我们最终选用安捷伦 7890A 气相色谱仪。该仪器凭借其高灵敏度、出色的稳定性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特点,成为满足检测需求的理想选择。其优异的分离性能能够确保对复杂样品中多种有机磷农药进行有效分离;高灵敏度则保证了即使是低浓度的农药残留也能被准确检测到;而其模块化设计不仅便于仪器的日常升级维护,还能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灵活配置相关部件。
在选型过程中,我们全面综合考虑了仪器的多个关键性能指标。检测范围决定了仪器能够检测的农药种类和浓度区间,安捷伦 7890A 气相色谱仪具备广泛的检测范围,能够涵盖常见的多种有机磷农药;分离能力直接影响到不同农药组分的分离效果,该仪器先进的色谱柱技术和分离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分离;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关系到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其自动化进样功能不仅提高了检测工作的连续性,还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此外,仪器的维护成本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合理的维护成本能够确保检测工作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3.1.2 检测器的适配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因其对含磷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成为检测常规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的首选检测器。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检测对象为常见的、不含有特殊电负性基团的有机磷农药时,FPD 检测器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效检测出低浓度的有机磷农药残留。
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则专门针对含有电负性基团的有机磷农药设计,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当检测目标为如含有卤素等电负性较强基团的有机磷农药时,ECD 检测器能够凭借其高灵敏度准确检测出此类农药的残留情况。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我们会根据目标有机磷农药的具体结构特点,精准选择合适的检测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3 仪器参数的优化设定
使用 ECD 检测器时:柱温的精确控制是实现有机磷农药有效分离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初始温度设定为 80℃并保持 1min,这一阶段能够使样品中的部分低沸点有机磷农药开始气化并进入色谱柱进行初步分离。随后,以 20℃/min 的速率快速升温至 190℃,此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分离中等沸点的有机磷农药。在 190℃保持 0min 后,再以 10℃/min 的速率缓慢升温至 280℃并保持 10min,这样的升温程序能够确保高沸点的有机磷农药也能得到充分分离。载气流速设定为 3mL/min,氮气流速为 60mL/min,这一组合能够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同时,维持合适的分析时间。进样口温度设置为 220℃,能够确保样品迅速气化,以最佳状态进入色谱柱。检测器温度设定为 320℃,在这个温度条件下,ECD 检测器对含电负性基团的有机磷农药具有良好的灵敏度,能够准确检测到相应的电信号。
使用 FPD 检测器时:柱温设定为 70℃(保持 1min) ,此初始温度能够使样品中的有机磷农药开始逐步气化。接着以 20℃/min 速率升至 190℃ ,这一升温过程能够加快有机磷农药在色谱柱中的分离速度。再以 10℃/min 速率升至 270℃(保持 6min) ,有助于实现不同沸点有机磷农药的精细分离。载气流速为 10mL/min,氢气流速 75mL/min,空气流速 100mL/min,这样的气体流速组合能够为 FPD 检测器提供稳定的燃烧环境,确保含磷化合物碎片能够充分激发产生特征波长的光。进样口温度同样为 220℃,保证样品迅速气化,检测器温度 320℃,有利于 FPD 检测器对含磷化合物的检测。进样量统一设定为 1.0μL,这一进样量既能保证在色谱柱中形成良好的峰形,又能确保检测的准确性,有效避免进样量过大导致色谱峰超载拖尾,或进样量过小影响检测灵敏度的问题。
3.2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3.2.1 供港蔬菜样品的科学采集
样品采集环节严格遵循代表性原则,这是确保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供港蔬菜整体质量安全状况的关键前提。在蔬菜种植基地,我们会在不同区域、不同生长阶段进行随机多点采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条件、光照强度、灌溉情况等因素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生长阶段蔬菜对农药的吸收和代谢情况也有所不同。每个样品的采集量不少于 3kg,这一充足的采集量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样品用于后续的检测、复检以及可能的补充实验,避免因样品量不足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无法进行必要的验证。
在采集叶菜类蔬菜时,我们会从植株的不同部位,如叶片的不同位置、叶柄等进行采集,以避免因只采集同一部位而导致样品缺乏代表性。对于茄果类蔬菜,则会选取不同成熟度的果实进行采样,因为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对农药的残留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我们会详细记录采样时间、地点、品种、种植户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的追溯和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旦检测出问题,可以迅速定位到具体的种植区域和种植户,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若遇到大型蔬菜种植基地,为了更全面、均匀地采集样品,我们会采用网格化划分的方式,将基地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区域,在每个网格内随机确定采样点,这样能够保证样品最大限度地覆盖基地不同的土壤条件、光照情况等区域,确保采集到的样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2.2 前处理过程
依据 NY/T 761 - 2008 第一部分方法二,对采集到的蔬菜样品进行系统且严格的前处理。首先,按 GB/T 8855 抽取蔬菜样品,取可食部分,经缩分后,将其切碎,充分混匀后放入食品加工器粉碎,制成待测样,放入分装容器中,于 -20℃~ -16℃条件下保存备用。接着,准确称取 25.0g 试样放入匀浆机中,加入 50.0mL 乙腈,在匀浆机中高速匀浆 2min 后用滤纸过滤,滤液收集到装有 5g - 7g 氯化钠的 100mL 具塞量筒中,收集滤液 40mL - 50mL,盖上塞子,剧烈震荡 1min,在室温下静置 30min,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
然后,从具塞量筒中吸取 10.00mL 乙腈溶液,放入 150mL 烧杯中,将烧杯放在 80℃水浴锅上加热,杯内缓缓通入氮气或空气流,蒸发近干,加入 2.0mL 丙酮,盖上铝箔备用。将上述备用液完全转移至 15mL 刻度离心管中,再用约 3mL 丙酮分三次冲洗烧杯,并转移至离心管,最后定容至 5.0mL,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分别移入两个 2mL 自动进样器样品瓶中。如定容后的样品溶液过于混浊,应用 0.2μm 滤膜过滤后,即可作为待检测样品溶液,供气相色谱仪分析使用。在整个前处理过程中,温度、时间、溶剂用量等因素均会对农药残留回收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会严格把控操作条件,并通过加标回收试验对前处理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确保回收率维持在 70% - 120% 之间。若回收率不达标,则深入分析原因,对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净化条件等参数进行及时调整,直至回收率满足要求。
3.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校准曲线的绘制
3.3.1 有机磷农药标准品的选择与准备
选择纯度≥99% 的有机磷农药标准品是确保检测准确性的基础,我们精心挑选包括敌敌畏、乐果、毒死蜱、甲胺磷等在内的常用有机磷农药标准品。这些标准品均从正规、可靠的渠道进行采购,以保证其质量和纯度的可靠性。采购回来后,将标准品储存在低温、干燥、避光的环境中,这是因为有机磷农药标准品在高温、潮湿或光照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降解或变质,从而影响其纯度和稳定性。
3.3.2 标准溶液的精确配制方法
采用逐级稀释法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溶液浓度的准确性和精度。首先,将标准品用丙酮等合适的溶剂配制成浓度为 1000μg/mL 的高浓度储备液。在储备液配制过程中,准确称量标准品是关键环节,我们使用高精度天平(精度为 0.0001g)进行称量,确保称量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同时,整个操作过程在通风橱中进行,这是因为有机磷农药标准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在通风橱中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吸入有毒蒸气,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四、案例分析:湖南省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实践
湖南省某供港蔬菜基地检测项目涵盖 10 种常见有机磷农药。收获期采集叶菜类 30 份、茄果类 20 份样品,冷藏运输至实验室。
样品经前处理后,依农药特性选检测器并设置参数检测,每 10 个样品插入空白和加标回收样品质控。
检测结果显示,多数样品无残留,1 份叶菜类样品检出少量毒死蜱,低于国家标准,加标回收试验符合要求,表明方法可靠,同时提示需加强农户培训监管、优化前处理。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验证了气相色谱法检测供港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明确仪器选型、参数设置、样品采集处理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通过湖南实践案例证明该方法能准确检出残留,多数样品符合标准,但仍有部分存在少量残留,提示需加强监管。该方法虽具分离效率高、定量准确等优势,但面临前处理复杂、基质干扰及仪器成本高等挑战。未来需推进自动化前处理技术应用,研发高性能检测设备,强化人员培训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切实保障供港蔬菜质量安全。
六、参考文献
1.范雅丽. 常见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概述[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8): 167-168.
2.莫薇, 林虹, 莫炳辉.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的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J]. 大众科技, 2014(6): 32-34.
3.张慧丽, 王建华, 李馨, 等.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甲拌磷和克百威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J]. 化学分析计量, 2016(5): 1-4.
4.容秀湾, 李慧玲, 杨帆. 气相色谱法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R]. 河池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内部技术报告, 2019.
5.周建科, 郭腾飞, 王志, 等.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7(3): 289-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