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农作物;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正文
1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1.1优质品种选择和播种前处理
在农作物高产栽培中,要注重品种的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工作。种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在播种之前,农民要按自己的需求来挑选种子。在农作物品种的选用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种植条件、经验等因素,选用适宜当地的农作物。比如,在某个区域,由于作物生长周期短,或者农产品要提早上市,通常可以选用生长周期短、早熟的品种;在耕地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选用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的农作物;在某些地区,病虫害时有发生,可以选用具有较高抗病能力的品种。在确定了种子的种类后,要严格控制种子的品质,把发霉、变形、破损的种子剔除掉,选用色泽鲜艳、饱满的种子。要确保种子的发芽,必须按照播种的要求进行晾晒、浸泡、混合。在太阳下放置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或者特别的溶液来浸泡,这样可以加速它的生长。
1.2轮作整地
轮作技术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不同作物,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进行轮作。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农作物的特点,使耕地相结合,从而达到了保持土壤肥力和降低病虫害的目的。同样的作物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断地生长,不但会耗尽土壤的养分,而且还会使土壤中的病虫害不断滋生。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大,导致收成和品质下降,进而导致经济损失。通过对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地防止因连作而引起的高发病率。由于不同种类的作物,在栽培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能有效地抑制和消除田间杂草。轮作能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并能充分利用土地。根据作物特性,决定了不同的轮作时间。播种前要进行整地,这样能有效地增加种子的萌发。
1.3种植时间
在作物的生长时期,特别要注意控制播种的时机。中国地域广阔,水文、气候等方面的差别很大。在选择播种时机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差别。要掌握作物的生长周期,确保良好的光照、空气、温度、水分和养分,就必须对不同的地区气候、环境、作物的种类和生长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多雨、热、光资源丰富、常年不结霜。从气候状况来看,每年十月初、中旬是冬小麦生长的最好时机。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东部、中部、北部地区的冬小麦在10月1-10月份,西部地区在10月3—12日在南部地区。西南地区主要栽培于10月5日至15日。冬小麦是一种特别的作物,无论是早播还是迟播,都会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冬小麦播种过早,气温依然偏高,冬季来临时,小麦的生长速度过快,导致叶片细长、下垂。在冬季温度迅速降低时,小麦很难抵抗严寒,不利于过冬;若小麦播种过迟,则冬期过短,气候寒冷,积温不足,则发芽和出苗率会相对降低。即使小麦幼苗发育良好,其后期的生长势头也不佳,难以在漫长的冬天中安全地过冬。因此,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作物的播种时机。
1.4农作物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和湿度,进行灌溉、排水和施肥。比如,在降雨多的季节,为了防止农田积水,必须进行农田排水;在地势较低的地段,应挖掘排水沟渠,并设排水管道,以保证雨水的及时排出。在肥料管理方面,以小麦为例,可以将化肥与无机肥料结合起来。冬天可以使用渣土、草肥、猪粪、草木灰等。另外,还可以增加N、P、K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麦根茎的发育,增强小麦的耐寒性。为了防止杂草对作物的吸收,为了保证农田的环境,农民必须进行除草。除草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选用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等措施,或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在选用除草剂时,应根据不同的杂草类型,选用合适的除草品种,以保证其有效控制,以利于作物的生长。
2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健全病虫害防治系统
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是一个涉及很多问题的复杂技术。要想得到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害虫控制系统。首先,要对当地的农作物和气候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其中包括病虫害类型、发生规律、危害及影响。其次,针对病虫害的特征,提出了防治措施,明确了在发生前应采取的措施。农业生产单位要制订农业病虫害防治规划。在发生突发的病虫害时,要及时通知农民,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病虫害扩散,降低经济损失。
2.2物理防治技术
由于中国越来越注重农业生产和环保,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少,而物理防治技术也逐步向全国推广。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在野外设置捕鼠器、粘网等捕鼠器进行捕杀,并进行集中处置;大部分的有害生物都是趋光性的,它们能通过特定的光来捕获和杀灭昆虫;覆盖栽培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该方法能有效地控制田间的土壤状况,并从根本上消除了病虫害。同时,可以在病虫发生初期对这一地区进行封闭,防止病虫害蔓延。
2.3化学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危害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应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化学控制是控制害虫最常见的方法。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市场上的杀菌剂和农药也日益增多。若在施用时不能正确地控制用量,则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选择化学控制技术的时候,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合适的药剂,合理的使用方法,保证药剂的安全、有效。从预防的观点来说,在播种之前,可以对种子和苗床进行杀菌,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传染。在控制上,我们可以用奥利克,用500倍的溶液稀释,再用2~3m浇灌病株和周边地区,或用少量水浇灌。
2.4生物防治技术
在作物病虫害的控制中,生物控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生物调控技术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微生物与生物间的交互作用。采用细菌、昆虫、鸟类等综合防治措施,既能有效地防治害虫,又能保护生态。在传统的害虫防治中,更多地依赖于药物控制。过量施用杀虫剂不仅会对土壤、水体产生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尽管生物控制效果不及化学控制,但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成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2.5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但其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农场主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分析。通过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较高抗病能力的作物进行定向种植,并选择合适的品种,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3结语
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保证产量稳定,必须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是切实可行的。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病虫害控制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淮.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20(13):28.
[2]王李萍.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家参谋,2020(08):50.
[3]丰家立.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02):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