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中植物的选择配置探析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赵肃然

渑池县自然资源局,河南 渑池 472400

摘要

近些年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持续推进,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全国范围内诸多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绿化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乡村面貌的快速改善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绿化的美观性、绿化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实用性比较差等弊端,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乡村绿化工作,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鉴于此,本文就乡村绿化植物选择原则与应用形式进行简要论述,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绿化;建设原则;植物选择

正文

前言

在美丽乡村建设期间,乡村绿化工作开展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环节,可以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将乡村绿化建设工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项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针对目前乡村绿化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乡村绿化的发展平衡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的绿化总量相对较低,因此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有效提升乡村生态建设水平。对此,需要在乡村绿化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绿化原则,合理运用乡村绿化植物,做好选择植物配置工作,从而提升乡村绿化建设水平。

1乡村绿化植物配置的意义

在农村地区开展绿化植物的种植,主要作用是对农村环境进行改造和美化,起到一定的温湿度调节的作用。不同的植物起到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灌木主要是丰富树冠层次的;乔木主要是以观赏和遮阴为主;而树篱主要作用是围合、过渡和联接,通过对植物造型和色彩的搭配,将不同景色联系起来,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对于乡村绿化植物配置,应当合理组织景观,搭配草本植物、地被植物、竹类、灌木、乔木等植物,将不同类型植物的色彩、姿态以及线条美充分展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区域的文化、环境、地理等信息,使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将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地形地貌的优势展现出来,将“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下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乡村绿化植物选择配置。

2乡村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2.1体现乡村特色、自然生态的原则

在乡村绿化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将植物造景作为主要手段,并结合乡村现状合理制定建设方案。相关建设人员需要对原生植被以及地域特色植物进行合理保留,梳理绿化问题,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构思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绿化方案,并对与乡村特色相符合的植物品种进行采用,确保其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低维护成本。

2.2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由于乡村类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乡村地理环境,将其具体分类为山区型、半山区型以及平原型等相关类型。结合乡村的实际发展现状,绿化工作需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对村庄四周以及房前屋后等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需要对绿化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选择,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且还能够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

2.3尊重地方民俗、风俗习惯的原则

在乡村绿化的具体建设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当地民族和风俗习惯等进行充分了解,并结合村民的实际生活习惯,合理开展绿化工作,确保能够与当地民族习惯、优良文化传统等相适应,按照因地制宜和科学布局的原则,使当地传统特色得到有效保留。

2.4适地适树原则

在选择乡村绿化植物的时候,应尊重地域特色,以人为本,根据地区群众意愿开展绿化植物的栽种,做到富起来、绿起来与美起来的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必须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综合考虑绿化植物的经济性、生态性、存活率,最好是本地生长的一些乔木类树种,可以搭配栽种一些自衍花灌木和花卉,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种植。在保证绿化植物成活率基础之上,尽量降低栽种和后续养护成本,以促使乡村绿化的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还需结合乡村居民的休憩健身需求、娱乐喜好等建设村庄小公园,为村民茶余饭后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2.5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乡村绿化工作的开展必须做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保护好区域原有植被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栽种植物,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彻底整治传统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使得乡村河流更加清澈、空气更加清新、植被更加葱郁,打造乡村小型生态园。实际绿化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乡村产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使产业结构更加完善,栽种板栗、苹果 、无花果、葡萄、核桃、梨等经济林,或者柳树、水杉、杨树等速生树种,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为农民群众增加收益,展现独特的乡村魅力与品质,打造特色乡村品牌。

2.6坚持容易养管、低成本维护原则

乡村绿化植物的选择还应坚持容易养护管理和低成本维护原则,避免虽然美化了乡村环境,但却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与负担,必须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杜绝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切不可一味盲目引进外来树种,或者种植后期需要不断修剪的植被,不能简单模仿建设城市公园,避免缺乏维修养护使其变为荒地,杜绝大面积种植草坪,大范围硬化,建设亭台、喷泉及雕塑,这些景观对于乡村来说均不太实用,还会加重村民的经济负担,打击大家的绿化积极性。

3乡村绿化植物具有的特点

3.1适应性

在选择乡村绿化植物时,需要确保植物具有较强适应性,可以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等条件相适应,从而保证植物的健壮生长,即做到适地适树、适树适地。与此同时,相关绿化植物还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旱、抗病虫以及抗水涝等特征,这样即使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可正常生长和繁殖。

3.2经济实用性

在对乡村绿化植物进行选择时,需要充分确保植物具有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挑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发挥美化、绿化等效果,而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3.3文化性

乡村绿化植物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的乡村,其植物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并可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体现着不同的乡村文化。因此,乡村植物也具有相应的文化性,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促进作用。

4乡村绿化植物选择配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对于乡村绿化植物的选择及配置还缺乏统筹规划,相应的指导理念和路线也不合理,导致实际的绿化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4.1 植物单一

乡村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区域,在开展乡村绿化植物配置工作时,要对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比如,在比较宽敞的场地要留出大面积的水泥地面,这样不但可以供村民日常中的娱乐,还能够在农忙的时候晒晒粮食等作用。在搭配植物的时候,部分地区未考虑到配置的植物种类单一,无法形成层次性、合理性的植物群落,这与生物多样性原则相违背,而且也无法将乡村植物的艺术欣赏景观的价值展现出来。

4.2 缺乏特色

目前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对于绿化植物的搭配只是在部分区域随意种上一些绿色植物,这些植物没有合理进行配置,景观单调,没有将乡村的特点和当地的文化融入进去,无法展现出乡村绿化的鲜明特色。这种缺乏艺术性,缺乏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

4.3 未结合周边环境

在开展城市绿化时,选择的植物主要是灌木和草本植物,虽然有比较丰富多彩的特性,但与乡村绿化的发展不太相符,需要结合乡村特色开展植物配置。但很多管理者未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只是照搬照抄这一模式,没有与乡村的人文建筑环境有效融合起来,这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相违背。

5乡村绿化中植物选择配置方式

5.1 按照不同类型进行植物配置

第一,按功能配置植物。在建设农村公园景观的时候,配置的植物需要将植物的功能充分展现出来,使村民得到身心健康的生存环境。比如,在对植物群落进行建设时,为了体现出保健的效果,可以种植榆树林、银杏林、松柏林等。为了消除村民的疲劳,可以种植桂花丛林、丁香树丛、栀子花丛等。为了对空间层次进行科学划分,可以种植冬青、黄杨等植物。

第二,按照时间对植物进行配置。对于植物配置来说,需要将观赏特性展现出来,需要对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充分考虑到在一年四季中植物的色彩变化情况,利用科学搭配创造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比如,组成春季景观的丁香、桃花、迎春花等;组成秋季景观的银杏、红枫、桂花等;冬季景观植物主要有南天竹、忍冬等。

第三,按照空间对植物进行配置。在开展植物绿化的过程中,要遵循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理念,对于公路旁可以采用花草、灌木、乔木等组合方式,打造立体化绿化效果。可以在空间上可以使用较大树木,实现隔离噪声、遮挡烈日的作用,实现植物的片植、群植、对植、孤植等不同的配置方式,使村民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情。

第四,按照形态对植物进行配置。在建设农村绿化中,需要对原有的改造建设模式和理念进行转变,积极进行创新,将乡村建筑群的呆板感和单调感得以消除。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和特性,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利用高低层次和结构的强烈变化,使自然变化的曲线美得到体现。

第五,按照组合对植物进行配置。比如,可以结合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也可以结合藤蔓植物与乔木、灌木植物。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考虑到它们的生长习性,确保搭配的树种上能够满足绿化景观效果的同时,还要满足生物学特性,给村民带来不一样的景观感受。

5.2按照不同区域进行植物配置

第一,道路绿化。对于乡村道路来说,主要是在林间、山间、田间分布,背景主要有树木、山林、农作物。在配置乡村道路植物的时候,主要凸显出实用和间接的效果,可以使基本功能需求得到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将乡村特色展现出来。在选择树种的时候,比较合适的有乔木,如落叶杉、水杉、青桐、榆树、柳树、朴树等等。在配置乔木下的绿化带时,可以选择常绿树种和彩色叶树,适当搭配开花草本植物。选择地被类植物的时候,尽可能在当地选择,比较常见的有紫花地丁、二月兰、紫茉莉等,可以采取粗放管理方式。

第二,院落绿化。在落实乡村绿化中,对于住宅院落的绿化,最为重要的是凸显出实用、简单的效果,一般采用的绿化材料为蔬菜、果树等。可以将无花果、山楂、柿树、樱桃、蓝莓、杏树等种植在院落内,也可以种植芍药、牡丹、桂花等观花类树木。如果院落比较大,院墙通透,也可以种植一些蔷薇、葡萄、金银花等植物,对于院落植物的种植,要对冬季采光不受较大影响。

第三,周边绿化。该绿化主要是针对水库、堤坝两侧、沟渠两岸、河流两岸、房前屋后、村子周围进行的绿化项目。一般情况下,对于田间地头的绿化主要的背景为大块的农作物,也可以在一些地方种植观花乔木、色叶树等,使村子的整体色彩更加丰富,而且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水岸两边来说,可以种植一些雪柳、垂柳、枫杨等这些不怕水涝的植物,打造一种桃红柳绿的感觉。

5.3 植物的具体配置方法

想要丰富乡村绿化的种类,在搭配植物的时候除了要对景观上的配置效果考虑之外,还需要对植物搭配的科学性多加关注。比如,通过种植常绿乔木形成一定的庇荫环境,再搭配其他植物的时候,就要选择喜阴的植物。在配置植物时,也要考虑到朝向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东南面应种植生长不高果树或小乔木,夏天可以遮阴,冬天不会遮挡阳光。此外,要考虑到植物相克的关系,在配置植物的时候要起到一定的促进生长效果,比如,海棠和桧柏不宜一起种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重视,农村环境也必将得到有效改善。而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绿化建设,具体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考虑,合理进行规划与设计,同时还需要对村民的实际生活需求进行充分分析,严格按照乡村绿化建设的相关原则,对绿化植物进行正确选择和搭配,从而使乡村绿化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乡村绿化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促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丹亚.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之绿化——以平湖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绿化建设为例[J].浙江园林,2021(02):73-74.

[2]葛立华.经济林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21,44(11):89-90.

[3]黄思祺,施卫省.“美丽乡村”垂直绿化中攀缘植物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0,17(03):107-108+113.

[4]陈旦蕊.美丽乡村庭院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15):134-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