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及车行视角下的农村大地景观营造方向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农村、航域、车行,大地景观,营造方向,策略
正文
1农村大地景观在当前阶段的发展情况
全国各地正按照现代化农村的发展要求,如火如荼的推进乡村振兴。就现阶段来说,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重点基本聚焦在稳产保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在“没有产业基础、但要保证耕地红线”的要求下,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带动支点,还有所欠缺。大部分乡村产业发展是依托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销售而成势,或是依托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打造,在二者的基础上再来延伸培育农商文旅体融合功能,形成全新的农村业态。但这对于没有良好种植基础和资源禀赋的乡村来说很难实现,所以还需着力去挖掘农村的其他价值,比如交通区位下的大地景观资源。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或者是大地景观专项基本提出,在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片区地形地貌、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产业特色,以“显山、露水、亮田”为原则,在全域景观体系的基础上,引导乡村风貌建设,打造重要景观节点、视线廊道。但是目前的乡村规划建设在大地景观塑造这一环节还有待提升,对于景观价值区域的挖掘、经济功能的转化还不足。一方面,很多规划建设要么是全域铺开式的整村打造,要么是景观节点的重新塑造,导致资金投入高、实施难度大。另一方面,即便不考虑粮食产量的保证、不考虑经济成本,整村和节点打造也会受到植物作物在季相的影响下的影响,导致呈现度不足、得不偿失。
本文认为,大地景观的塑造应该有的放矢,对于有交通区位优势的乡村,应该去挖掘自己带有区位价值的景观点,这类景观点拥有较大的人群流量,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应该成为乡村景观打造甚至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航空及车行视角下的农村大地景观营造切入点
通常来说,航域和高快速路是农村大地景观最常见的观测情形。航行中的客机下降至约2000米左右的高空时,进入降落姿态,这时候舷窗外的农村区域几乎能看清全貌;汽车路面行驶中流量大于4000pcu/d,时速约为80公里每小时的高快速路,人流量较大。本文对以上两种情形的观测重点进行分析,明确景观打造的入手点。
2.1航空视角的观测重点
当飞机在2000米到500米缓慢下降时,移动速度和角度对农村观赏面变化的影响较小,观赏者的视角基本是相对静止、缓慢变化的,人眼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同一个场景,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斟酌。加上观赏者因距地面较远,远处物体均呈微缩场景呈现,对于尺度的感知会受到弱化,在这种情况下,观赏者更容易注意到因对比差异造成强烈感知的区域。按照笛卡尔视觉空间感知理论等研究的整理结果,人眼在处于较远的距离观察对象时,若体量、形状、颜色等因素较为突出,就会被人眼明显感知,简要的说来,人眼易被高差明显、肌理密集重复度高/或有对冲、色彩反差大的区域抓住眼球。
2.2车行视角的观测重点
当车辆在农村高快速路行驶时,车速一般为每小时80-120公里,两侧绿化带和边缘物体在飞速移动,观赏者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和边缘物体飞速位移的影响下,只会被较为明显的景观场景吸引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观赏者更容易注意到动态情况下能吸引瞬时注意力的区域。按照 “人在道路动态景观和在公路美学中的视觉感知方式”等研究结果,当处于一定速度行驶时,人眼对沿线景观的感知,受视线距离、视野角度、展示界面长度的影响,换言之,人群易被距离适宜、角度适宜、展示界面较长的区域抓住眼球。
3航空及车行视角下的农村大地景观营造方向
3.1航域景观方面,应以强化景观感知度为目标,打造层级分明的乡村肌理和精致内涵的聚落格局
农村区域打造航域大地景观,最美的大地景观就是自身最朴实的农林肌理之美,只要具有地域色彩,格局分明、干净整洁、局部凸显,就是成功的航域大地景观塑造,总体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强化海拔高低对比,凸显“农林相映”的空间格局
作为农村最大的资源要素,农田的平面秩序需要得到规范。其核心是要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在优化田块规模、推动耕地集中连片的基础上,促进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引导同品种农作物集中连片、成团成块,避免出现大面积大棚及裸土。
除耕地之外,农村最多的资源要素便是林地,需要着重强化林地的立体体感,促进林地更成团带。应结合农村地形地貌优化林地,如平坝区域重点促进林盘林地的成团建设,丘区和山区的林地重点结合丘脊、山脊进行补植,再优化冠幅形态,强化林缘线和林冠线的体感。
(2)加强肌理密度对比,强化”大田小村”的空间秩序
首先以生境塑造的形式优化田块的平面观赏规模。在田块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农艺、农田生境营造等手段,配置与田块农作物形态相似、高度相近的植物,缝合田块间的界限,既可以支撑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又能达到规整小田为视觉大田的目的。
其次精细化打造功能有序、肌理清晰的聚居群落空间。应对一定规模的聚落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对建筑屋顶整治改造,实现色彩协调和风貌统一,开展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塑造微田园风光,形成农村原乡的精致生活场景。
(3)加强色彩反差对比,呈现“明暗穿插”的空间碰撞
一方面于景观点的核心位置适度配置彩色农田,可参照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种植长粒型优质彩稻,形成高营养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在注意保持水位、晒田杀菌的前提下,结合其他灌木、农作物、花卉等共同形成多彩展示区域。另一方面在平坝林团、丘体山体高海拔区域中适度种植彩叶乔木林,体现彩叶树种的季相变化之美。
3.2车行景观方面,应以强化景观节奏感、紧抓瞬间注意力为目标,打造易辨识的场景名片
农村区域打造车行大地景观,需要更加集中配置资源,在保证“视线距离40-300米、视野角度垂直、水平均20度、展示界面长度大于1.45倍视线距离”的要求下,选择已有建设基础、呈现度较集中的场景进行打造,总体需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围绕功能塑造景观,依托与干道联系的便捷程度分类引导节点景观的营造。
与高快速直接联系的景观点,应以吸引过境游客驻足、让其短时休憩调整为目的,打造接地气、人性化的景观。重点是围绕精品餐饮、简易销售、休憩服务等功能,构建体现业态特色、简洁易懂的景观风格。与高快速未直接联系的景观点,应以给过境游客留下惊艳印象为目的,应将临路的展示面打造为体现农村人均风貌文化的名片式景观。
(2)考虑到景观点一闪而逝,景观点之前应设置铺垫式前置场景。
设置“起景”,用作提示游客本片区包含特色节点。在高快速入村交界处,设置生态化欢迎标识牌,引起过境乘客关注,为观景提起情绪。设置“发展”,用作提醒游客景观点位置,勾起环境烘托和情绪积累。在景观点前1公里处设置生态式景观广告,利用道路边坡生态化处理形成图案,对即将展示的节点进行预示。
4结语
航空及车行视角下的农村大景观不仅仅只拥有观赏价值,良好交通着区位决定了它也可以是功能、资源集中投放的区域。对于这些重要的景观点,可以在“粮食优先、尊重自然、有操作性”的原则下,注入产业功能,展现农商文旅体消费场景新风采,提升村庄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彭艳,马龙.基于航线可视的城市市域大地景观规划研究[J]中华建设,2021(02):92-93.
[2]谭婷,王羽尘,宗晨宏,等.公路隧道群不同区段驾驶人视觉特征差异性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10):68-7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