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建筑结构数字化保护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鹅湖书院的历史与意义
鹅湖书院,曾为江西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具有800多年历史。位于上饶铅山县县城东南的鹅湖山北麓,四周环有山水,环境较为幽雅。据《铅山县志》卷十八载,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李翱创建并讲学于鹅湖。南宋书院发达,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朱熹、陆九渊、陆九龄于鹅湖寺聚会论辩,史称“鹅湖之会”,首开南宋以后的学辨先河,为今后的书院讲学争鸣奠定了基础,为江西书院讲会之始。淳熙十五年 (1188) , 辛弃疾与陈亮面对“南共北, 正分裂”的民族灾难,再次相聚鹅湖书院,为统一祖国而呐喊抗争。明朝景泰四年(1453 年)重建时,改为“鹅湖书院”,其名源于鹅湖寺。
自鹅湖之会发生以来,鹅湖书院空间成为儒学士人对鹅湖之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吕祖谦、朱熹、陆九渊与陆九龄这“四贤”特别是朱陆等历史人物等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场所,创造了“四贤”与“鹅湖之会”的永恒价值。鹅湖书院递兴递废, 历经沧桑, 而今基址无改, 古朴依旧。昔日的“仁山知水”、“圣域贤关”, 如今已成为千人仰谒、万人崇瞻的游览胜地,其书院文化为弘扬传统书院精神,崇尚程朱理学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二.鹅湖书院建筑结构分析
鹅湖书院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在空间营造方面以儒学为正统,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空间序列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尊卑的观念及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布局强调中正不偏的轴线秩序及主次尊卑的空间结构,祭祀、讲学、藏书建筑置于中轴线之上,生活建筑退居两侧,庭院绿地依建筑布置,形成开敞或幽静的园林环境,使得书院空间灵活多变。讲堂处于序列的中心位置,突出“居中为尊”的思想,将形制最高的御书楼置于轴线尽端,层层递进,主次分明,形成了中轴对称及等级严明的空间格局,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关系,充分体现礼乐精神。
鹅湖书院是江西书院从寺院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典型案例,无论其建筑形式还是教育模式都深受寺院的影响。
首先,鹅湖寺始建于唐,书院仿照寺庙中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法堂、藏经阁等主要功能用房置于一条主轴线上,斋堂等其他附属用房对称列于轴线两侧的空间布局形式,而将头门、石牌坊、泮池、仪门、讲堂、祭殿、藏书楼置于中轴线上再在两侧放置斋舍、杂屋等附属用房,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而儒家学子排佛的情绪,与佛教抗争的心态造就了书院与寺庙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书院以讲学为主,而书又是书院讲学、学子自修的保障,故而讲堂和藏书楼的地位为书院中最高。
其次,鹅湖书院还因朝廷的多次介入,使得其受“礼制”的束缚较深,讲堂居中为尊、以轴线形成空间秩序、建筑因地位不同做法也不同等都是对礼的阐述,也正是因为朝廷的多次干预使得书院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才得以形成今日之规模。
再次,由于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使鹅湖书院建筑群体在遵循封建礼教秩序之下,格外重视书院环境的营造,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环境,呈现出和谐之貌。
三.建筑结构保护现状
目前,鹅湖书院建筑大多面临年久失修、保护性破坏等问题。
(1)经费人才有限
鹅湖书院地处较偏僻的铅山县郊区,其建筑结构较大,因管理不善而出现建筑失修以及破败等现象,建筑下沉、屋顶装饰剥落等情况常有发生。铅山市政府对于古建保护的专项资金难以全部覆盖。在修缮资金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书院建筑的保护工作常常受阻、停滞。
(2)文化氛围缺失
在城镇化推进及旅游开发的影响下,由于当地缺乏保护意识和专业保护人才,反而造成了鹅湖书院建筑的“保护性”破坏。目前建筑维修翻新成本远远高于推倒重建,推倒重建也不愿修缮维护。造成鹅湖书院文化氛围丧失,破坏了鹅湖书院独特的空间环境和历史信息,损害了鹅湖书院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数字化保护内容
1.数字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1)数字化采集
借助数字摄像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在鹅湖书院中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将书院古建筑纸质档案进行立体扫描,将扫描后的所有信息数据直接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处理与分析,构建属于该书院独特的数据库。
(2)数字化处理
将海量的数据资源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鹅湖书院一体化的服务平台,能够多维度、多角度分析鹅湖书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容。之后,基于数字化服务平台,可将传统的虚拟文化转化成为实体文化,使得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也能够被人们更好地了解。
2.数字化数据库构建
依托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配合多媒体数据库和文字,构建鹅湖书院的数据库,主要依据建筑本身特色进行设计,要求系统明了、结构层次分明,可对鹅湖书院进行系统的整理收录,并能有效兼容整体建筑的数据库。数据库对书院建筑具有的多重属性设置分级交叉检索,防止检索单一而导致的检索疏漏或结果不一致。
3.鹅湖书院建筑数字化传播
在鹅湖书院中建立文化遗产的数据录入基地,对书院建筑完成数据扫描、录入后,可利用 AI、3D MAX、Auto CAD 等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立体分析并上传结果,实现立体仿真模拟,然后构建与实物相仿的建筑三维模型结构,将其投射到数字化的网络信息控制面板与界面中。其中,虚拟仿真面板可对鹅湖书院的具体位置以及该书院独特的人文景观、建筑结构进行展示介绍,并且能够让人们了解到鹅湖书院的文化内容,以及其文化保护、文化开发的现状等。参观者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数字博物馆上的内容,在手机端或平板、电脑端直接登录鹅湖书院数字博物馆平台,更细致地了解属于该书院的独特历史文化,了解该书院不同时期的文化整体演变过程,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鹅湖书院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同时,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能够促进铅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且提高传承的效果,如促进铅山河口古镇、石塘古镇的旅游文化融合。为了让鹅湖书院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可以围绕鹅湖书院独特的屋顶装饰纹样元素设计开发数字化的创意产品。可通过整理文史资料与采访、走访调查等方式,以图像、录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记录方式,收集动态且隐含在群体活动中的文化要素,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
五.结语
鹅湖书院具有自身独特的建筑样式和成熟的建造工艺,是书院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铅山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宣扬优秀历史和江西文化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鹅湖书院保护中的应用,旨在为其他传统书院的保护提供参考。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采集鹅湖书院数字信息,并建立鹅湖书院建筑数据库;综合运用虚拟三维技术和交互媒体技术,使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让大众认识鹅湖书院,了解其文化和历史,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文玲.江西鹅湖书院变化历程及园林空间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22,40(05):167-171.DOI:10.13942/j.cnki.hzjz.2022.05.008.
[2]于鹏. 江西书院空间形态在现代文教建筑中的转译[D].四川大学,2021.DOI:10.27342/d.cnki.gscdu.2021.001006.
[3]胡绽英. 促进江西书院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31(003).DOI:10.28131/n.cnki.ncshk.2020.002841.
课题:主持在研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西省教育厅):“基于红色文化视角下的江西书院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课题号YS2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