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王岩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121100

摘要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玉米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与质量降低,因此本文针对一种常见的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有效提升了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促进玉米增产增收。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

正文


引言:作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典型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多发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并且从玉米丝黑穗病的成因来看,只有做到了有效防治,才能促进玉米种植水平的发展,提高粮食质量与产量,并且粮食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农业人员的重视。

一、玉米丝黑穗病分析

(一)玉米种植现状分析

    目前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面积及粮食占比中都较大,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满足其粮食需求量,还对农作物的质量有了较高要求,因此需要从科学技术方面提升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还是存在玉米黑穗病影响生长的情况,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才能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在满足国民粮食需求的同时,推动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

    首先玉米丝黑穗病通常会在穗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如果是雌穗染病,果穗会变成黑色的粉苞,主要特征为基部膨大、顶端较小,并且不会吐出花丝,苞叶在患病期间黑粉不会发生泄漏,不易进行分散,会在内部凝结成块。其次个别品种玉米在发病时会在生长前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例如苗生长矮小,叶片生长较密,叶片颜色会产生出浓绿色,整体玉米植株的线条会发生弯曲,患病时间较长还会出现黄条斑症状。最后如果雄蕊受到感染,会导致花器出现变形,叶片生长也会发生不利变化,导致雄蕊不形成,穗也会变成黑粉苞,在破裂后会露出黑粉[1]

(三)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又被称为丝轴状黑粉菌,在冬季会以冬孢子形态在土壤、化肥、种子中进行越冬,其中土壤中丝轴状黑粉菌的含量最高,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行病株的培养和不合理的施肥,将会增加患病概率或病情加重。由于玉米丝黑穗病与其他病菌侵染不同,属于系统性侵染侵染病害,会在种子种植期、发芽期、生叶期进行侵染,最终在玉米生长期造成损害,在雄穗与雌穗中形成大量黑粉,影响玉米生长,虽然侵染时期较长,但是只有一次发病,严重程度与侵染病菌的数量与时间有关,通常会在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较弱时发病较重,此外土壤含水量、播种时间、播种地质也是发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早播玉米田发病较重,晚春及夏播玉米发病情况较轻。玉米种子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也需要农业部门人员注意。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策略

(一)科学选取种子,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玉米品种的选择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策略,在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中,由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较少和农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种子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培育上发展程度不够,使得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种子较少,因此要想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需要从种子选择开始,从根源上做到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预防,目前经过国家农业部门的不断研究与实验,近几年已经培育出了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较好抗性的玉米品种,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先抗病质量更优秀的玉米品种提升对玉米丝黑穗病原菌的抗性,并根据实际种植环境来选择适宜生长的玉米品种,在确保玉米抗病性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

在玉米的田间管理中首先需要做好对播种前种子的处理,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控措施是采用种衣剂或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各种药剂的作用,来有效消除病原菌。其次需要在幼苗期拔除病株,在玉米的幼苗期会出现轻微的玉米丝黑穗病症状,需要农民定期进行细致的查苗工作,在发现病苗后及时进行拔除,防止由于玉米后续生长出现症状加剧的情况,病苗最好采用烧毁的方式进行处理,避免病菌大量传播。最后需要加强玉米与其他农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切断玉米丝黑穗病的营养来源,运用自然资源减少病原菌的数量[2]

(二)根据季节变化做好预防,做好施肥工作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是需要适宜条件的,合理根据环境条件进行玉米种植的相关管理不仅能有效促进玉米的生长,还能降低玉米丝黑穗病侵染几率,气候条件同样也对玉米丝黑穗病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早春时节,温度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进行抢墒播种,以此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提高抗病性,如果在早春时节遇到低温情况,需要酌情进行播种,因为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如果土壤温度较低,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出苗时间,低温情况下会导致玉米出芽时间变长,进而增加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几率,因此需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或气候条件来合理进行播种。可以适当调整播种期,尽量在12℃以上的环境中进行播种,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减少发病,做好整地保墒处理,在种子发芽阶段减少一切可能发生病菌侵染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播种质量。此外合理的施肥也能进一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例如氮磷钾肥能使植株健壮,增施充分发酵好的有机肥可以让底肥充足,提升种子的抗病性。还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在深翻后及时进行耙压、蓄水保墒,提高土地温度,需要注意的是,肥料需要充分发酵后才能施用,避免带菌肥料对玉米造成病原菌侵袭。

(三)利用化学试剂防治

    在化学防治中,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增加具有防病功效种衣剂的使用能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因为种衣剂的使用方式是将种子包裹在种衣剂中以降低被病原菌感染的几率,目前市面上的种衣剂品种较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及病害情况来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单种药剂或多种药剂混合进行防治,例如使用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的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最佳,但是在低温环境中,烯唑醇对播种较深的种子会产生药害,导致玉米种子在地下的生长受到限制,幼芽拱不出土。因此在使用烯唑醇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环境温度和播种深度,有选择的使用种衣剂才能有效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进一步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如果使用速保剂可湿性粉剂进行处理,需要按照种子量的0.3%进行拌和,并在风干后进行播种[3]

(四)加强科学宣传,提高防治意识

    除了对玉米本身的防治措施外,对农民的科学宣传同样也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策略,首先可以增加科技投入,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植保技术培训,加强农民的田间管理水平,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也能进一步加强玉米播种质量。相关农业部门也需要多采取科技下乡或宣传的方式,从玉米品种推荐、种植手法、药剂防治中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在提升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意识同时,增加农民科学种植水平。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媒体宣传,有效的向农民普及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科学知识,提高防治意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结论:综上所述,在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十分关键,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还需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方法及科学理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种子选择、田间管理、播种处理、施肥工作,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手段的宣传,科学使用化学试剂,使我国玉米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牟科琴.玉米黑粉病及丝黑穗病的危害与防治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4):158-160.

[2]孟玲敏,梁晓斐,贾娇等.不同浓度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分析[J].玉米科学,2022,30(04):179-183.

[3]宁睿.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农业,2022(17):13-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