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期刊: 中国村庄 DOI: PDF下载

王卿

济南市章丘区城乡水务局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

水土保持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水土保持不仅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下水,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还可改变局部气候,改善因天然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因此,想要做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与高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不可或缺。本文以水土保持的概念为切入点,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了我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成因,之后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新时期水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

正文


1水土保持的相关概念

“水”指的是水资源,“土”指的是土地资源,两种资源看似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在自然界中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水土综合治理对水资源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水土保持不仅仅是保持土地生产力的关键,更是实现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键。

1.1水土保持的定义

“水土保持”是水土流失(侵蚀)的相对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在面对水土流失或水土侵蚀时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早期以小流域治理为起点,现已成为我国水土资源管理与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

1.2水土保持的内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土保持的含义也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当前,水土保持包含了三重内涵。

一是通过水土保持来防治水土资源流失,发挥出水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的生态效能,避免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从而提高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通过综合管理、生物治理、工程保护等措施,达到持续改善地区生态,助力地区城市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三是通过水土保持来确保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地区生态体系,发挥出水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经济效能、生态效能,保障人类社会的稳定。

1.3水土保持的价值

水土保持有着广泛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仅是一项环境治理工程,更是一项城市建设工程,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水土保持有着广泛的生态价值。水土保持直接应对的是水土流失或水土侵蚀问题,水土保持的成果直接体现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性,有着还原生态、降低土壤侵蚀、增加绿植覆盖率的效果。

其次,水土保持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人类的生存依附于自然生态,水土保持能够通过维持生态环境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降低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环境与生态。

最后,水土保持有着长远的经济价值。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其直接影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生产和发展,在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发展、建设城市文明中有着积极意义。

2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成因及水资源现状

2.1水土流失成因

从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水土流失问题虽然可以自然发生,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首先,水土流失本身就是水土发展的一个自然状态,随着气候的变化,地表覆盖的植被会发生变化,当气候恶化时,地表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土壤逐渐干燥,水土会在风化作用下被缓慢侵蚀,最终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通常,这个进程极为缓慢,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因此,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地质结构改变、肆意破坏导致地表植被缺失以及过度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降低等。这些现象会加快水土流失速度,最终形成规模化的土地荒漠化,从而导致水土丧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环境的效能。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的加重,地区水资源分配整体水平降低、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又会加快水土流失速度,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2.2我国水资源现状

2.2.1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业规模扩张速度加快,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需求量显著提升,但我国水资源供给情况未有明显改善,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剧。2022年水资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以上的城市处于一般性缺水状态,水资源勉强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需要;17%的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以济南市章丘区为例,全区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4.38 亿 ,人均占有量仅为400.5m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水资源供需问题亟待解决。

2.2.2水土保持工作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地下水的保护与地表水源涵养上存在明显的局限,私采、滥采地下水现象较为普遍。在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多城市存在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问题。同时地表水涵养也存在问题,虽然我国施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工程已有数十年,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恢复的林地面积、沼泽地面积、湖泊面积距离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较大差距。

3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

3.1完善水资源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分类节水管理制度,根据流域水源、地区气候、人口密度、工业规模等制订差异化的水资源管理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水资源分配,以此建立集约化用水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大节水技术、节水设备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是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节水生产规范;主管部门要落实水资源管理职责,做好地区用水的监测与管理,确保节水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全面普及。

3.2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度

政府部门内部应建立明确的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制定实施水资源管理规划,根据水资源管理评价结果对地方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严格执行“三条红线”的约束性指标,确保水利主管部门、水土主管部门责任落实到位,对于渎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做到“零容忍”,坚决走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3.3制定并完善水定额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可通过水定额指标强化工业生产用水管理,根据产业类型、生产规模确定不同企业的水资源分配指标,采用计划管理、市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做好地区内高耗水行业、用水大户的节水管理,优先整顿“耗水大头”,再逐步完成全行业的整顿;在居民生活用水领域则普及阶梯式水价、超额累进水价等综合水价制度,发挥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提醒居民在生活中养成节水习惯,减少水资源浪费。

3.4加强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在水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分配,改善地区内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还有利于减少超采地下水现象,减缓水土流失进程,而且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分配不均等问题,从而保障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的稳定。

3.5推进水土保持工程

政府应致力于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恢复工作,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民间力量参与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湿地等水土保持工程,加速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保证水循环结构的稳定与连续,打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发挥水土保持在水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6加强社会宣传

政府可通过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相关知识的社会性宣传工作,以此培养全体公民节水和保护水土的意识,引导公民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的理念,从而发挥广大公民在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中的个体作用,集公民之力建设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匮乏是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的问题,我国应该通过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生产污水废水的处理水平等方法,改善目前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使水资源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J].江西水产科技,2018(03):35-36.

[2]吴平.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0):212.


...


阅读全文